LOT 277
上一件
下一件
尚扬 董其昌计划No.30(双联)
作品估价:RMB 4,000,000-6,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77
拍品名称:
尚扬 董其昌计划No.30(双联)
作 者:
尚扬
年 代:
2010 年
材 质:
122×218 cm.×2
形 制:
布面 综合材料
拍品描述:
签名:shang 10;董其昌计划30 尚扬 shangyang 2010(画背)
发表
《尚扬》,安徽美术出版社,合肥,2012年4月,第52页
《中国式风景:当代水墨艺术的三种类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杭州,2023年,第38页,封面封底
尚扬的绘画之路起始于黄土。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黄河船夫》、《黄土》等作品描绘黄土高原上的人与地,那些画面不仅是地貌的再现,更是对文化记忆的抒写。90年代后,艺术家将目光转向自然与人类生存环境,以平面而简化的方式反复描绘北方广袤的大地,发展出“大风景”系列,并一步步将传统山水图式引入画面,于2002年正式创作第一件《董其昌计划》,从而开启了一个兼具文化自觉与视觉批判的绘画系统。
在“董其昌计划”创作之初,尚扬曾发出“学习描绘山水画的母本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何以入门?”的诘问。这既是对自然环境被破坏的惋惜,也是对周遭社会、文化变迁所展开的反思。尚扬也以此为背景,持续着推进绘画语言,不仅传递出强烈的社会关怀,也回应着中国绘画现代性的命题。
《董其昌计划NO.30》完成于2010年,距离系列初创时,已历经了8年的沉淀与变迁,在形式塑造上更加圆融、成熟。画面采用横向双联形制,如长卷般缓缓展开3重不同观感的“风景”。左侧山峰油彩厚涂,呈现出剥蚀、龟裂的肌理效果,如同一块被干预后的自然切片。中间的秃峰颜料轻薄,在透明的深灰中可见笔触的拖拽与停止,镂空处则透出残破感,一股荒凉油然而生。收尾的右侧山体由丝网印刷完成,树木、河流活灵活现,却是全然的人工产物。尚扬在这个文化日趋混杂的时代,用一种有序的混杂形态,并以洗练、简洁的形式让观者油然而生出一种对于“风景”的哀悼和仪式感。
本作与系列其他作品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家更大程度坚持了对“笔墨”的内在认同。画中他的大笔刷自由挥洒,其横撇竖捺似在章法、字形当中,稚拙中带着老辣,但最终结果却是全然的线条、笔墨趣味,将书写转化为抽象的涂鸦,呈现出“写”而非“画”的状态。他曾将自己的创作追求概括为“当代的、中国的、个人的”,其中的“中国性”,正是通过这种不以形似、却不舍神韵的“写意”笔法在当代图像系统中得以延续。
尚扬坦言,“董其昌”这一名字的使用最初只是“信手拈来”,但这“拈来”背后,也显露出他自身成长经验中对中国绘画传统的积淀。作为晚明著名画家与艺术理论家,董其昌将本为一体的中国绘画体系拆解为“南宗”与“北宗”,并强调“南宗”文人画中精神气质的表达。他重构前人图式、纯化自然造型,使自然景物褪去具象形态,回归为笔墨意象,呈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现代感。尚扬对董其昌的兴趣,或许正源于此:将自然图像抽象为文化符号,在图式的解构与重组中生成新的观看方式,这种“被抽象、被剥蚀的风景”,与尚扬自身对山水母题的处理不谋而合。
山水虽坏,图像犹存。在这个高度技术化的时代,尚扬选择回到“图像—材料—精神”的交汇点。他以独到的艺术实践重新连接传统与当下,在个人体验、传统文化与当代语境的交织中,搭建起一座批判现实又诗意回望的桥梁,使悠久的传统在断裂中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发表
《尚扬》,安徽美术出版社,合肥,2012年4月,第52页
《中国式风景:当代水墨艺术的三种类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杭州,2023年,第38页,封面封底
尚扬的绘画之路起始于黄土。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黄河船夫》、《黄土》等作品描绘黄土高原上的人与地,那些画面不仅是地貌的再现,更是对文化记忆的抒写。90年代后,艺术家将目光转向自然与人类生存环境,以平面而简化的方式反复描绘北方广袤的大地,发展出“大风景”系列,并一步步将传统山水图式引入画面,于2002年正式创作第一件《董其昌计划》,从而开启了一个兼具文化自觉与视觉批判的绘画系统。
在“董其昌计划”创作之初,尚扬曾发出“学习描绘山水画的母本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何以入门?”的诘问。这既是对自然环境被破坏的惋惜,也是对周遭社会、文化变迁所展开的反思。尚扬也以此为背景,持续着推进绘画语言,不仅传递出强烈的社会关怀,也回应着中国绘画现代性的命题。
《董其昌计划NO.30》完成于2010年,距离系列初创时,已历经了8年的沉淀与变迁,在形式塑造上更加圆融、成熟。画面采用横向双联形制,如长卷般缓缓展开3重不同观感的“风景”。左侧山峰油彩厚涂,呈现出剥蚀、龟裂的肌理效果,如同一块被干预后的自然切片。中间的秃峰颜料轻薄,在透明的深灰中可见笔触的拖拽与停止,镂空处则透出残破感,一股荒凉油然而生。收尾的右侧山体由丝网印刷完成,树木、河流活灵活现,却是全然的人工产物。尚扬在这个文化日趋混杂的时代,用一种有序的混杂形态,并以洗练、简洁的形式让观者油然而生出一种对于“风景”的哀悼和仪式感。
本作与系列其他作品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家更大程度坚持了对“笔墨”的内在认同。画中他的大笔刷自由挥洒,其横撇竖捺似在章法、字形当中,稚拙中带着老辣,但最终结果却是全然的线条、笔墨趣味,将书写转化为抽象的涂鸦,呈现出“写”而非“画”的状态。他曾将自己的创作追求概括为“当代的、中国的、个人的”,其中的“中国性”,正是通过这种不以形似、却不舍神韵的“写意”笔法在当代图像系统中得以延续。
尚扬坦言,“董其昌”这一名字的使用最初只是“信手拈来”,但这“拈来”背后,也显露出他自身成长经验中对中国绘画传统的积淀。作为晚明著名画家与艺术理论家,董其昌将本为一体的中国绘画体系拆解为“南宗”与“北宗”,并强调“南宗”文人画中精神气质的表达。他重构前人图式、纯化自然造型,使自然景物褪去具象形态,回归为笔墨意象,呈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现代感。尚扬对董其昌的兴趣,或许正源于此:将自然图像抽象为文化符号,在图式的解构与重组中生成新的观看方式,这种“被抽象、被剥蚀的风景”,与尚扬自身对山水母题的处理不谋而合。
山水虽坏,图像犹存。在这个高度技术化的时代,尚扬选择回到“图像—材料—精神”的交汇点。他以独到的艺术实践重新连接传统与当下,在个人体验、传统文化与当代语境的交织中,搭建起一座批判现实又诗意回望的桥梁,使悠久的传统在断裂中重新焕发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