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76
上一件
下一件
刘丹 宁寿宫·奇峰迎夏石
作品估价:RMB 3,000,000-4,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76
拍品名称:
刘丹 宁寿宫·奇峰迎夏石
作 者:
刘丹
年 代:
2019 年
材 质:
130×530 cm.
形 制:
纸本 水墨
拍品描述:
题识:
宁寿宫古华轩前奇峰迎夏石
御花园是紫禁城中最古老的花园,于明永乐四年至永乐十八年间兴建,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因位于内廷之后,故称后苑。嘉靖十四年改建钦安殿,增建缭垣和南侧天一门。万历十一年拆除观华殿,在其原址用玲珑石叠作堆秀山,上建御景亭。这是文献中较明确记载对后苑的两次添改。此外,有学者考证,现从坤宁宫通向后苑的正门坤宁门,是嘉靖十四年从广运门改建而来,而广运门也并非永乐时所辟门,后苑到清代改称御花园。
雍正九年在澄瑞亭设斗坛,遂在澄瑞亭前加了抱厦,为了对称,浮碧亭前也做同样处理。此外,对明代建筑没做大的改动。御花园内殿宇率仍明旧,其中的赏石植株都得以保存,御花园内珍石罗布,嘉木郁葱,又有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御花园的平面可以分成五条南北向的并列纵轴线,主要建筑沿轴线布置,中央是主轴线,东西两侧为次轴线,主次之间东西各有一辅助轴线,主轴线南起坤宁门,沿甬路经天一门过钦安殿到承光门结束。这条轴线上布置有多座赏石,大约可以分四组列在坤宁门内。甬道两侧为第一组,南北排成两列,每列设五件陈放,各向中间方位对称,西列三石,中央一件编号御二,南北两石分别为御一、御三,台座样式对称,东列四石,中央为一石几,台石两边向石几对称。第二组在天一门前的两尊金麟之前,左右对称放置,编号为御四御五。第三组在天一门两侧,每侧六石排成六对,向钦安殿中轴线对称,编号为御六至御九。诸石分别是从西侧西端起数的第一二三四石,御十二十一十石是从东侧数第一二四石。十二块赏石中,惟御七号石的台座与其他任何石座都不同,所以御七号石,恐是从别处移来者。第四组在钦安殿缭垣东西便门外,用作门屏,两石的石质特色及台座样式相同,位置对称,编号为御十三、御十四。西侧轴线南起千秋亭,向北经澄瑞亭到位育斋止。轴线之南建有东向的楼房养性斋,斋前假山环绕,峭壁高耸,自成景区。千秋亭平面形状属于十字轴线、对称图形,在中央圆檐亭顶下四面各接一抱厦,辟门和白石皆可从四面欣赏,构图华丽活泼。其东向门前甬道尽头设一块赏石与之相对应,澄瑞亭建造在一泓方形水池上,是一座桥亭赏石,散置于水池四周。西侧辅轴线南起鹿苑台,经四神祠北到延晖阁止。延晖阁前东西两侧设有一对精美的赏石,东侧轴线南起万春亭向北经浮碧亭到离藻堂止,轴线之南有一座面西的建筑绛雪轩,轩前砌有大型琉璃花台,上植牡丹峰,石台下陈设了五枚石座和赏石,一为木变石,一为英石。万春亭建筑样式与千秋亭完全一致,其西向之门前甬道尽头也设一卧式英石,浮碧亭也是桥亭,水池周围陈列赏石,东侧辅轴线南端有一座六角形砖台,上列独峰,系本世纪中期移来。北端至堆秀山,御景没有另外陈设赏石,此外,在御花园南端东西的琼苑西门和东门外各置一石。御花园的赏石中,绛雪轩前木变石上镌刻了乾隆御制诗,并刊有长篇序言记述此石来历和入藏苑园经过。“《咏木变石》:是石,黑龙江将军福僧阿所进,长六尺余,森立介如,迫视之,霜皮具存,宛然木也;抚之既坚致,扣之其声琤琤,则又兀然石也,夫豫章之林,不闻能化,衡南多石,非由幻成,何黑龙江之木,独善变乎?盖其地土厚殖丰,扶舆之气磅礴郁积,树生其间,有雨露之养,无斧斤之戕,阅岁既久,遂尔成石,岂非灵秀所毓,自全其天者乎?因系四韵,镌石以识。不记投河日,宛逢变石年,磕敲自铿尔,节理尚自然。旁侧枝都谢,直长本自坚,康干虽岁贡,逊此一峰全。”
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是紫禁城中成园时间最晚的花园,它的位置在内廷东六宫东侧内廷红墙内,建筑东北隅。明代中晚期,这里是皇太后和前代皇妃们所居的仁寿宫、哕鸾宫和喈凤宫旧址,康熙二十八年时,这里已改建成宁寿宫和景福宫,乾隆皇帝认为康熙执政六十一年是古今诚稀的盛事,自己不应该超越祖父,同时他又企盼自己能够执政满六十年,届时年逾八十五岁,可以心安理得地归政于嗣皇帝,自己颐养天年,余日享清福。他于是决定预先修建归政后修养之所,乾隆三十六年,宁寿宫开始重加增葺,乾隆三十九年,高宗皇帝在咏清漪园昆明湖乐寿堂的诗中提到:因侍倦勤岁,移题宁寿宫,说明此时主要殿堂的名称已经确定,到乾隆四十一年宁寿宫增改建工程基本完成,皇帝在这里侍奉皇太后过新年,并请廷臣作诗联句,君臣共祝宁寿宫落成。但当时可能还有一些工程未全部做完,乾隆四十四年端午,乾隆诗中还提到“斋居有暇夏方长,步辇看工亦趁凉。率已成之先十五,如斯茂矣据中央。”所以工程实际进行了七八年之久。改建后的宁寿宫,是一个具体而微的皇宫,总体上也做前朝后寝的布局,南半部是前朝包括前殿皇极殿和后殿宁寿宫,北半部是后寝,分中西东三路排布建筑物,赏石均陈设在寝宫中,以中路和西路最为集中,中路大门叫养性门,门内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工字廊、景祺阁,各殿堂两侧有游廊相连围成院落,仅景祺阁东用三件东厅代替游廊,养性殿后台基下、踏跺两侧各陈设两枚赏石和两个铜壶,排成石笋铜壶。
湖石的组合相对于中轴线对称,乐寿堂后,同样对称地在台基下左右各陈列一石,颐和轩前甬道两侧的院子里砌琉璃花台,点数块湖石,景祺阁前东侧东厅北部单独设一块赏石,东路南端的楼阁是听戏的畅音阁,阁北建一列四进四合院,极具北京高级民居特色,再北是景福宫,还有梵华楼做东路收尾。景福宫创自康熙朝,乾隆时依照建福宫花园的静怡轩形式重新建造,轩堂前游廊围起一个小院,院门开在西侧正对中路景祺阁前的东厅,门前是一个狭小的庭院。乾隆皇帝写过一篇五福颂立在轩中,命名这里为五福堂,乾隆五十一年,皇帝在七十六岁高龄时见到第五代帝孙出生,于是又把堂命名为五福五代堂,制成匾额悬挂在堂内,足见他对这座轩堂的喜爱。东路赏石都陈设在景福宫周边,院门前的小庭院中立着一块巨大的峰石,刊刻有乾隆御笔题诗,命名其为文峰院,内东侧设置一座灵璧石,左右各辅一小石座,南侧正对景福宫陈设一块玉石台座,雕刻非常精美,其左右两侧也各置一石座、陈设一对铜壶,在景福宫西侧阶下,还设完全不同的两石,西路即宁寿宫花园在狭长的园基地上自南而北,摆布了四套院落,安排园景第一套,院落有花园大门称衍祺门,门内假山夹峙,穿过山谷左侧可见禊赏亭右侧是山石掩映下的抑斋和矩亭,正面是花厅古华轩,轩后第二套院落正堂名遂初堂,左右有配房和抄手游廊,平面布置很规整。
第三套院落内堆叠起满院的湖石假山,从遂初堂西转后可达延趣楼,穿山洞向东可至三友轩。山顶上建葺秀亭山,之北是本院主体建筑萃赏楼,最后一套院落景观最丰富,萃赏楼左是一座曲尺形的云光楼,亦名养和精舍,两楼之西之北又堆高大的假山,山石形态螺碧层层,岚宛转石名碧螺,于是山顶上的亭子就命名为碧螺亭,山后是全园规模最宏大的建筑符望阁,阁左侧建一小轩,右侧隔一曲廊与中路景祺阁庭院相对,北侧是殿后的建筑倦勤斋,从符望阁左右廊步向后伸出两游廊,将倦勤斋前后小院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部在花木扶疏间,砌花墙月门,门后建竹香馆,东部围起一个规整的小院。花园中赏石密集,第一套院落三块,一块在抑斋前精细的石台座上安放一英石,左右辅以石座墩,另两块是英石,分置古华轩前阶下右侧,一块琢刻奇峰迎夏四字,没有款识。第二进院有四块灵璧石,分置院落四隅,中央一石台座上陈设玉石山。第三套院的三友轩左阶下陈两石,南为灵璧石,北为笋石。
第四进院符望阁前陈列三石,一主两辅,各设石台座。符望阁后西院竹香馆前,陈列各一石,东院的四隅各陈设一块赏石。符望阁东,曲廊围就的小院内立一峰石,布局立意颇似文峰宁寿宫花园各景点的布置。馆轩斋阁的命名从禊赏、遂初到符望、倦勤,处处显示乾隆皇帝是以士大夫隐逸的思想来设计这座园林的,使皇家园林更多地流露出文人园林气息。园中集中陈设灵璧石,与造林立意相一致,正如乾隆皇帝在《题文峰石诗》中所云,“是处拟为归政居,老谢远游迩斯守。”已亥夏金陵刘丹作于北京并书,钤印一枚
“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
——《云林石谱•序》。
“山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象,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古代文人赏石,往往心怀磅礴之意,于寸石中观千山,于微物中寄万象。而今,供石依旧激发着艺术家的灵感,成为咏怀宇宙、寄托情志的重要媒介。中国艺术家刘丹,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以水墨创作出大量尺幅宏伟、意义深刻而又诗意盎然的供石画作,作品少而精,因此与众不同。刘丹将供石看作“物质世界的一个象征性的缩影”,他希望透过精研一块小石,把人们熟识的物品改造成富有想象力的景观。
此次呈现的《宁寿宫•奇峰迎夏石》卷长逾5米,是目前拍卖市场上尺幅最大的刘丹作品,描绘一颗令艺术家着迷的奇石,笔法精妙,美轮美奂,揭示出对象的内在神髓,比如历史、来源与精神等,也是画家漫长个人探索历程积累、酝酿的杰作。
宁寿宫花园,是乾隆皇帝为自己归政后营造的颐养之所。园中有奇峰怪石、古柏松涛,寄托着乾隆对自然造化的欣赏。画中主角“奇峰迎夏石”位于宁寿宫花园古华轩东端,高51厘米,厚50厘米,宽达110厘米,以其上镌刻“奇峰迎夏”四字而得名,是清中期英石佳品。画中四座峰峦横向排列,彼此绵延起伏;石体之间沟壑深邃,贯通上下,仿若山岭的缩影。本作充分体现了刘丹深厚的水墨功底:枯笔小皴勾勒出奇石的形态,而浓淡相宜的层层渲染亦生动塑造出光影明暗的效果,隐约有欧洲文艺复兴古典大师素描的影子。
本作题跋逾3000字,详细考证了紫禁城御花园的建造始末,以及其中放置的奇石信息。洋洋洒洒的长文书法无一处错漏修改,自右向左、至上而下细密铺陈,引导观者缓缓沉入画境。画面色调沉静,不事张扬,呈现出一种近乎洁癖般的纯净,令人联想起元代书画大家倪瓒之作。与倪瓒一样,刘丹也在极简与疏朗之间,探寻属于个人的精神栖居之所。倪瓒主张在作品中抒发“胸中逸气”,强调笔墨的个性表达,而刘丹则有意回避一切炫技与宣泄,以精致的工笔创造出一个非情绪化的观看空间。
刘丹在本作中采用水墨与照相写实相融合的技法,细致摹写英石“皱而多纹”、“瘦而耸削”的特点,几乎让人产生可以触摸的错觉。这种对写实的执念,源于他自幼对西方文艺复兴绘画的热爱与研究。然而,与西方古典写实不同的是,刘丹笔下的“真实”并非仅仅停留在外形之上,而是将石头从原有的情境中抽离,通过放大和聚焦,将石头的物质特性升华至“精神状态的造型”,创造出一个物质世界的象征性的缩影。正如中国画论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前者可与西方艺术理论中的“模仿自然”相呼应,而后者则强调艺术家自身的内在体悟。
刘丹曾坦言:在对石头纹理的描绘过程中,会进入一种“眩晕的状态”,笔触游动之间,仿佛触摸到天地初开、万物未分的混沌时刻。在笔触的密织之间,他构造了一种“具象中的想象”,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喜欢在熟悉中创造陌生感,喜欢把所有的形象通过异同的操控和阴阳的转换化为不可名状的幻想。”他将英石从现实中抽离,再以幻觉般的精细重构,使观者在观看的过程中,亦仿佛远赴一场山水的远游。我们看到刘丹是如何从“格物致知”的描摹出发,走入对“象外之意”的认识。
刘丹认为供石是“物质世界的一个象征性的缩影”,他希望通过专注一块石,唤醒人们对日常世界的重新感知。若静观良久,或许真的可以听见来自石心深处的风声,悠悠回荡于纸墨之间。
宁寿宫古华轩前奇峰迎夏石
御花园是紫禁城中最古老的花园,于明永乐四年至永乐十八年间兴建,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因位于内廷之后,故称后苑。嘉靖十四年改建钦安殿,增建缭垣和南侧天一门。万历十一年拆除观华殿,在其原址用玲珑石叠作堆秀山,上建御景亭。这是文献中较明确记载对后苑的两次添改。此外,有学者考证,现从坤宁宫通向后苑的正门坤宁门,是嘉靖十四年从广运门改建而来,而广运门也并非永乐时所辟门,后苑到清代改称御花园。
雍正九年在澄瑞亭设斗坛,遂在澄瑞亭前加了抱厦,为了对称,浮碧亭前也做同样处理。此外,对明代建筑没做大的改动。御花园内殿宇率仍明旧,其中的赏石植株都得以保存,御花园内珍石罗布,嘉木郁葱,又有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御花园的平面可以分成五条南北向的并列纵轴线,主要建筑沿轴线布置,中央是主轴线,东西两侧为次轴线,主次之间东西各有一辅助轴线,主轴线南起坤宁门,沿甬路经天一门过钦安殿到承光门结束。这条轴线上布置有多座赏石,大约可以分四组列在坤宁门内。甬道两侧为第一组,南北排成两列,每列设五件陈放,各向中间方位对称,西列三石,中央一件编号御二,南北两石分别为御一、御三,台座样式对称,东列四石,中央为一石几,台石两边向石几对称。第二组在天一门前的两尊金麟之前,左右对称放置,编号为御四御五。第三组在天一门两侧,每侧六石排成六对,向钦安殿中轴线对称,编号为御六至御九。诸石分别是从西侧西端起数的第一二三四石,御十二十一十石是从东侧数第一二四石。十二块赏石中,惟御七号石的台座与其他任何石座都不同,所以御七号石,恐是从别处移来者。第四组在钦安殿缭垣东西便门外,用作门屏,两石的石质特色及台座样式相同,位置对称,编号为御十三、御十四。西侧轴线南起千秋亭,向北经澄瑞亭到位育斋止。轴线之南建有东向的楼房养性斋,斋前假山环绕,峭壁高耸,自成景区。千秋亭平面形状属于十字轴线、对称图形,在中央圆檐亭顶下四面各接一抱厦,辟门和白石皆可从四面欣赏,构图华丽活泼。其东向门前甬道尽头设一块赏石与之相对应,澄瑞亭建造在一泓方形水池上,是一座桥亭赏石,散置于水池四周。西侧辅轴线南起鹿苑台,经四神祠北到延晖阁止。延晖阁前东西两侧设有一对精美的赏石,东侧轴线南起万春亭向北经浮碧亭到离藻堂止,轴线之南有一座面西的建筑绛雪轩,轩前砌有大型琉璃花台,上植牡丹峰,石台下陈设了五枚石座和赏石,一为木变石,一为英石。万春亭建筑样式与千秋亭完全一致,其西向之门前甬道尽头也设一卧式英石,浮碧亭也是桥亭,水池周围陈列赏石,东侧辅轴线南端有一座六角形砖台,上列独峰,系本世纪中期移来。北端至堆秀山,御景没有另外陈设赏石,此外,在御花园南端东西的琼苑西门和东门外各置一石。御花园的赏石中,绛雪轩前木变石上镌刻了乾隆御制诗,并刊有长篇序言记述此石来历和入藏苑园经过。“《咏木变石》:是石,黑龙江将军福僧阿所进,长六尺余,森立介如,迫视之,霜皮具存,宛然木也;抚之既坚致,扣之其声琤琤,则又兀然石也,夫豫章之林,不闻能化,衡南多石,非由幻成,何黑龙江之木,独善变乎?盖其地土厚殖丰,扶舆之气磅礴郁积,树生其间,有雨露之养,无斧斤之戕,阅岁既久,遂尔成石,岂非灵秀所毓,自全其天者乎?因系四韵,镌石以识。不记投河日,宛逢变石年,磕敲自铿尔,节理尚自然。旁侧枝都谢,直长本自坚,康干虽岁贡,逊此一峰全。”
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是紫禁城中成园时间最晚的花园,它的位置在内廷东六宫东侧内廷红墙内,建筑东北隅。明代中晚期,这里是皇太后和前代皇妃们所居的仁寿宫、哕鸾宫和喈凤宫旧址,康熙二十八年时,这里已改建成宁寿宫和景福宫,乾隆皇帝认为康熙执政六十一年是古今诚稀的盛事,自己不应该超越祖父,同时他又企盼自己能够执政满六十年,届时年逾八十五岁,可以心安理得地归政于嗣皇帝,自己颐养天年,余日享清福。他于是决定预先修建归政后修养之所,乾隆三十六年,宁寿宫开始重加增葺,乾隆三十九年,高宗皇帝在咏清漪园昆明湖乐寿堂的诗中提到:因侍倦勤岁,移题宁寿宫,说明此时主要殿堂的名称已经确定,到乾隆四十一年宁寿宫增改建工程基本完成,皇帝在这里侍奉皇太后过新年,并请廷臣作诗联句,君臣共祝宁寿宫落成。但当时可能还有一些工程未全部做完,乾隆四十四年端午,乾隆诗中还提到“斋居有暇夏方长,步辇看工亦趁凉。率已成之先十五,如斯茂矣据中央。”所以工程实际进行了七八年之久。改建后的宁寿宫,是一个具体而微的皇宫,总体上也做前朝后寝的布局,南半部是前朝包括前殿皇极殿和后殿宁寿宫,北半部是后寝,分中西东三路排布建筑物,赏石均陈设在寝宫中,以中路和西路最为集中,中路大门叫养性门,门内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工字廊、景祺阁,各殿堂两侧有游廊相连围成院落,仅景祺阁东用三件东厅代替游廊,养性殿后台基下、踏跺两侧各陈设两枚赏石和两个铜壶,排成石笋铜壶。
湖石的组合相对于中轴线对称,乐寿堂后,同样对称地在台基下左右各陈列一石,颐和轩前甬道两侧的院子里砌琉璃花台,点数块湖石,景祺阁前东侧东厅北部单独设一块赏石,东路南端的楼阁是听戏的畅音阁,阁北建一列四进四合院,极具北京高级民居特色,再北是景福宫,还有梵华楼做东路收尾。景福宫创自康熙朝,乾隆时依照建福宫花园的静怡轩形式重新建造,轩堂前游廊围起一个小院,院门开在西侧正对中路景祺阁前的东厅,门前是一个狭小的庭院。乾隆皇帝写过一篇五福颂立在轩中,命名这里为五福堂,乾隆五十一年,皇帝在七十六岁高龄时见到第五代帝孙出生,于是又把堂命名为五福五代堂,制成匾额悬挂在堂内,足见他对这座轩堂的喜爱。东路赏石都陈设在景福宫周边,院门前的小庭院中立着一块巨大的峰石,刊刻有乾隆御笔题诗,命名其为文峰院,内东侧设置一座灵璧石,左右各辅一小石座,南侧正对景福宫陈设一块玉石台座,雕刻非常精美,其左右两侧也各置一石座、陈设一对铜壶,在景福宫西侧阶下,还设完全不同的两石,西路即宁寿宫花园在狭长的园基地上自南而北,摆布了四套院落,安排园景第一套,院落有花园大门称衍祺门,门内假山夹峙,穿过山谷左侧可见禊赏亭右侧是山石掩映下的抑斋和矩亭,正面是花厅古华轩,轩后第二套院落正堂名遂初堂,左右有配房和抄手游廊,平面布置很规整。
第三套院落内堆叠起满院的湖石假山,从遂初堂西转后可达延趣楼,穿山洞向东可至三友轩。山顶上建葺秀亭山,之北是本院主体建筑萃赏楼,最后一套院落景观最丰富,萃赏楼左是一座曲尺形的云光楼,亦名养和精舍,两楼之西之北又堆高大的假山,山石形态螺碧层层,岚宛转石名碧螺,于是山顶上的亭子就命名为碧螺亭,山后是全园规模最宏大的建筑符望阁,阁左侧建一小轩,右侧隔一曲廊与中路景祺阁庭院相对,北侧是殿后的建筑倦勤斋,从符望阁左右廊步向后伸出两游廊,将倦勤斋前后小院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部在花木扶疏间,砌花墙月门,门后建竹香馆,东部围起一个规整的小院。花园中赏石密集,第一套院落三块,一块在抑斋前精细的石台座上安放一英石,左右辅以石座墩,另两块是英石,分置古华轩前阶下右侧,一块琢刻奇峰迎夏四字,没有款识。第二进院有四块灵璧石,分置院落四隅,中央一石台座上陈设玉石山。第三套院的三友轩左阶下陈两石,南为灵璧石,北为笋石。
第四进院符望阁前陈列三石,一主两辅,各设石台座。符望阁后西院竹香馆前,陈列各一石,东院的四隅各陈设一块赏石。符望阁东,曲廊围就的小院内立一峰石,布局立意颇似文峰宁寿宫花园各景点的布置。馆轩斋阁的命名从禊赏、遂初到符望、倦勤,处处显示乾隆皇帝是以士大夫隐逸的思想来设计这座园林的,使皇家园林更多地流露出文人园林气息。园中集中陈设灵璧石,与造林立意相一致,正如乾隆皇帝在《题文峰石诗》中所云,“是处拟为归政居,老谢远游迩斯守。”已亥夏金陵刘丹作于北京并书,钤印一枚
“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
——《云林石谱•序》。
“山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象,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古代文人赏石,往往心怀磅礴之意,于寸石中观千山,于微物中寄万象。而今,供石依旧激发着艺术家的灵感,成为咏怀宇宙、寄托情志的重要媒介。中国艺术家刘丹,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以水墨创作出大量尺幅宏伟、意义深刻而又诗意盎然的供石画作,作品少而精,因此与众不同。刘丹将供石看作“物质世界的一个象征性的缩影”,他希望透过精研一块小石,把人们熟识的物品改造成富有想象力的景观。
此次呈现的《宁寿宫•奇峰迎夏石》卷长逾5米,是目前拍卖市场上尺幅最大的刘丹作品,描绘一颗令艺术家着迷的奇石,笔法精妙,美轮美奂,揭示出对象的内在神髓,比如历史、来源与精神等,也是画家漫长个人探索历程积累、酝酿的杰作。
宁寿宫花园,是乾隆皇帝为自己归政后营造的颐养之所。园中有奇峰怪石、古柏松涛,寄托着乾隆对自然造化的欣赏。画中主角“奇峰迎夏石”位于宁寿宫花园古华轩东端,高51厘米,厚50厘米,宽达110厘米,以其上镌刻“奇峰迎夏”四字而得名,是清中期英石佳品。画中四座峰峦横向排列,彼此绵延起伏;石体之间沟壑深邃,贯通上下,仿若山岭的缩影。本作充分体现了刘丹深厚的水墨功底:枯笔小皴勾勒出奇石的形态,而浓淡相宜的层层渲染亦生动塑造出光影明暗的效果,隐约有欧洲文艺复兴古典大师素描的影子。
本作题跋逾3000字,详细考证了紫禁城御花园的建造始末,以及其中放置的奇石信息。洋洋洒洒的长文书法无一处错漏修改,自右向左、至上而下细密铺陈,引导观者缓缓沉入画境。画面色调沉静,不事张扬,呈现出一种近乎洁癖般的纯净,令人联想起元代书画大家倪瓒之作。与倪瓒一样,刘丹也在极简与疏朗之间,探寻属于个人的精神栖居之所。倪瓒主张在作品中抒发“胸中逸气”,强调笔墨的个性表达,而刘丹则有意回避一切炫技与宣泄,以精致的工笔创造出一个非情绪化的观看空间。
刘丹在本作中采用水墨与照相写实相融合的技法,细致摹写英石“皱而多纹”、“瘦而耸削”的特点,几乎让人产生可以触摸的错觉。这种对写实的执念,源于他自幼对西方文艺复兴绘画的热爱与研究。然而,与西方古典写实不同的是,刘丹笔下的“真实”并非仅仅停留在外形之上,而是将石头从原有的情境中抽离,通过放大和聚焦,将石头的物质特性升华至“精神状态的造型”,创造出一个物质世界的象征性的缩影。正如中国画论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前者可与西方艺术理论中的“模仿自然”相呼应,而后者则强调艺术家自身的内在体悟。
刘丹曾坦言:在对石头纹理的描绘过程中,会进入一种“眩晕的状态”,笔触游动之间,仿佛触摸到天地初开、万物未分的混沌时刻。在笔触的密织之间,他构造了一种“具象中的想象”,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喜欢在熟悉中创造陌生感,喜欢把所有的形象通过异同的操控和阴阳的转换化为不可名状的幻想。”他将英石从现实中抽离,再以幻觉般的精细重构,使观者在观看的过程中,亦仿佛远赴一场山水的远游。我们看到刘丹是如何从“格物致知”的描摹出发,走入对“象外之意”的认识。
刘丹认为供石是“物质世界的一个象征性的缩影”,他希望通过专注一块石,唤醒人们对日常世界的重新感知。若静观良久,或许真的可以听见来自石心深处的风声,悠悠回荡于纸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