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66
上一件
下一件
李铁夫 男孩像
作品估价:RMB 3,000,000-4,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66
拍品名称:
李铁夫 男孩像
作 者:
李铁夫
年 代:
1943 年
材 质:
92.5×64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签名:铁夫 1943
著录
《美术馆》,2002年总第2期,广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广州,2002年,第105页
来源
源自刘栽甫家属
说明
此作品曾由广东美术馆借藏,借藏时间:1999.1.27,临时顺序号:借1999-123
李铁夫是最先到西方学习并造诣最深的“中国油画第一人”,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 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李铁夫对西方油画艺术展开了系统且深入的钻研,其写实风格精准地把握了欧洲传统艺术的精髓。而在他创作的诸多油画作品里,人物肖像油画的艺术成就尤为突出,展现出了极高的造诣 。
李铁夫于1913年便以肖像画副教授的资格加入在历史上很有影响的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并追随当时以肖像画驰名的美国名画家威廉•切斯和萨金特十余年,使李铁夫的肖像绘画得以更为精进。切斯曾称李铁夫的肖像油画在当时的美国“首屈一指”,是一位“擅长西方肖像油画的东方艺术家”。
但由于历史及战乱原因,李铁夫能够保存至今的肖像作品十分有限,即使在各大美术馆体系中也十分罕见。本季中国嘉德有幸呈现的李铁夫肖像作品《男孩像》,该作完成于1943年,出自刘栽甫家族。刘栽甫作为李铁夫的同乡,与其相交20余年,曾在混乱时局中多次给予帮助,也收藏了许多画家作品,遗留至今的包括《刘素薇肖像》、《刘郭太夫人肖像》、《刘思同肖像》、《男孩像》(刘思健肖像)等10幅,多为李铁夫30年代至1942年居于香港期间所作。其中《刘素薇肖像》现已为广东美术馆收藏,而本幅《男孩像》也曾在1999年被广东美术馆借藏,并进行了学术研究及展览,来源清晰、递藏有绪。
李铁夫早年入读阿灵顿美术学校,又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还曾任同盟会纽约分会常务书记,与孙中山、黄兴过从甚密。1930年,李铁夫归国,后辗转至香港,居住在九龙街木瓜湾炮仗街并开设画室、以教画授徒为生,过着隐居生活。而平时的朋友就有高谪生、周公理、刘栽甫、李秉等人,他们一起“涉水登山”,写生抒怀。
刘栽甫(1884-1966)是广东台山人,亦为同盟会会员,主办过《民国日报》、《新民日报》,也曾追随孙中山北伐。1920年代末,刘栽甫移居香港,也就是在此期间与李铁夫相识。据刘栽甫之孙刘益坚所述,李、刘相互慕名已久,但一直未曾谋面。直到30年代刘母去世,经余本介绍,李铁夫为其母作遗像因而相识。在刘栽甫家中收藏的这10幅油画,就有刘栽甫母亲像,还有李铁夫为刘栽甫儿女们所作的肖像画。《男孩像》的主角刘思健曾经有短暂时间向李铁夫学习过油画,也曾照顾李铁夫起居生活,可见两家人密切的交往。
与李铁夫早期厚重凝练的肖像画有所不同,《男孩像》画法显得轻松、自然,着重描绘人物在生活中的自然神态。画中青年身着白色衬衫,衣纹通过奔放的笔触与多层次的色彩塑造,既展现出布料的柔软质感,又隐含人物躯体的结构韵律。深绿色背景的沉静色调与白衣的明快形成强烈对比,强化了视觉张力,同时烘托出人物沉静内敛的气质。
面部刻画尤为精妙,李铁夫以轻快的小笔触层层叠加,通过微妙的赭色、暖灰与冷调的过渡,精准还原骨骼肌肤的结构,生动而鲜明地凸显出光感和质感。青年眼神深邃,嘴角微抿,神态自然从容,既无刻意雕琢之痕,又透露出内在的文人风骨。背景以阔大的笔触概括处理,虚实之间既保持了学院派写实的严谨性,又以简洁的构图凸显人物主体,展现出艺术家对“形神兼备”的深刻追求。
完成本作时李铁夫已74岁,他不再拘泥于传统肖像的庄重范式,而是注重捕捉人物日常状态中的真实情态,赋予画面鲜活的生命力。这种转变既源于其艺术理念的成熟,也与隐居香港、寄情山水的经历密切相关。《男孩像》作为这一阶段的佳作,既延续了李铁夫对西方写实技法的精湛掌控,又融入了东方艺术对“气韵”的独特理解,堪称中国早期油画探索中兼具技术高度与人文深度的典范。
著录
《美术馆》,2002年总第2期,广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广州,2002年,第105页
来源
源自刘栽甫家属
说明
此作品曾由广东美术馆借藏,借藏时间:1999.1.27,临时顺序号:借1999-123
李铁夫是最先到西方学习并造诣最深的“中国油画第一人”,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 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李铁夫对西方油画艺术展开了系统且深入的钻研,其写实风格精准地把握了欧洲传统艺术的精髓。而在他创作的诸多油画作品里,人物肖像油画的艺术成就尤为突出,展现出了极高的造诣 。
李铁夫于1913年便以肖像画副教授的资格加入在历史上很有影响的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并追随当时以肖像画驰名的美国名画家威廉•切斯和萨金特十余年,使李铁夫的肖像绘画得以更为精进。切斯曾称李铁夫的肖像油画在当时的美国“首屈一指”,是一位“擅长西方肖像油画的东方艺术家”。
但由于历史及战乱原因,李铁夫能够保存至今的肖像作品十分有限,即使在各大美术馆体系中也十分罕见。本季中国嘉德有幸呈现的李铁夫肖像作品《男孩像》,该作完成于1943年,出自刘栽甫家族。刘栽甫作为李铁夫的同乡,与其相交20余年,曾在混乱时局中多次给予帮助,也收藏了许多画家作品,遗留至今的包括《刘素薇肖像》、《刘郭太夫人肖像》、《刘思同肖像》、《男孩像》(刘思健肖像)等10幅,多为李铁夫30年代至1942年居于香港期间所作。其中《刘素薇肖像》现已为广东美术馆收藏,而本幅《男孩像》也曾在1999年被广东美术馆借藏,并进行了学术研究及展览,来源清晰、递藏有绪。
李铁夫早年入读阿灵顿美术学校,又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还曾任同盟会纽约分会常务书记,与孙中山、黄兴过从甚密。1930年,李铁夫归国,后辗转至香港,居住在九龙街木瓜湾炮仗街并开设画室、以教画授徒为生,过着隐居生活。而平时的朋友就有高谪生、周公理、刘栽甫、李秉等人,他们一起“涉水登山”,写生抒怀。
刘栽甫(1884-1966)是广东台山人,亦为同盟会会员,主办过《民国日报》、《新民日报》,也曾追随孙中山北伐。1920年代末,刘栽甫移居香港,也就是在此期间与李铁夫相识。据刘栽甫之孙刘益坚所述,李、刘相互慕名已久,但一直未曾谋面。直到30年代刘母去世,经余本介绍,李铁夫为其母作遗像因而相识。在刘栽甫家中收藏的这10幅油画,就有刘栽甫母亲像,还有李铁夫为刘栽甫儿女们所作的肖像画。《男孩像》的主角刘思健曾经有短暂时间向李铁夫学习过油画,也曾照顾李铁夫起居生活,可见两家人密切的交往。
与李铁夫早期厚重凝练的肖像画有所不同,《男孩像》画法显得轻松、自然,着重描绘人物在生活中的自然神态。画中青年身着白色衬衫,衣纹通过奔放的笔触与多层次的色彩塑造,既展现出布料的柔软质感,又隐含人物躯体的结构韵律。深绿色背景的沉静色调与白衣的明快形成强烈对比,强化了视觉张力,同时烘托出人物沉静内敛的气质。
面部刻画尤为精妙,李铁夫以轻快的小笔触层层叠加,通过微妙的赭色、暖灰与冷调的过渡,精准还原骨骼肌肤的结构,生动而鲜明地凸显出光感和质感。青年眼神深邃,嘴角微抿,神态自然从容,既无刻意雕琢之痕,又透露出内在的文人风骨。背景以阔大的笔触概括处理,虚实之间既保持了学院派写实的严谨性,又以简洁的构图凸显人物主体,展现出艺术家对“形神兼备”的深刻追求。
完成本作时李铁夫已74岁,他不再拘泥于传统肖像的庄重范式,而是注重捕捉人物日常状态中的真实情态,赋予画面鲜活的生命力。这种转变既源于其艺术理念的成熟,也与隐居香港、寄情山水的经历密切相关。《男孩像》作为这一阶段的佳作,既延续了李铁夫对西方写实技法的精湛掌控,又融入了东方艺术对“气韵”的独特理解,堪称中国早期油画探索中兼具技术高度与人文深度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