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256
拍品名称:
林风眠 素影凝香
作 者:
林风眠
年 代:
1955 年
材 质:
67.6×67.8 cm.
形 制:
纸本 彩墨
拍品描述:
发表
《林风眠画集》,历史博物馆,台北,1989年,第15页
展出
“林风眠作品展”,1989年10月,历史博物馆,台北
来源
冯叶女士旧藏
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2017年10月2日,lot1240
50年代以后,林风眠定居上海,妻女则随女婿移民巴西。当时政治环境趋于紧缩,直接导致模特资源匮乏,林风眠笔下的时装仕女画逐渐消失,转而创作了大量古装仕女题材。这些古装仕女往往面容宁静祥和,未显露出强烈的表情波动,动势亦较为舒缓,于静谧娴雅之中独自散发着淡淡哀愁。
关于古典仕女画的创作初衷,林风眠曾说,“主要是接受来自中国的陶瓷艺术”,“尤其是宋瓷官窑、龙泉窑那种透明的颜色影响”。此外,他对敦煌壁画的长期研究与临摹,也对其古典仕女范式的形成有直接推动,敦煌飞天那帷幔回转的身姿、飘逸飞舞的纱衣与古典线条中孕育的神秘美感,皆被巧妙地融入到他的仕女画创作之中,成为其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成于1955年的《素影凝香》可说是林风眠确立古典仕女范式的标杆之作,也是他对这一题材反复雕琢精进后所找到的近乎完美的构成状态。这幅画中不仅有西画的体量和光色,也有如龙泉窑般青绿、透明的形体塑造,以白粉描绘纱衣的透明感以及逆光效果,更是林氏此一时期艺术创作的创举。该作曾在1989年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的 “林风眠九十回顾展”中展出。此展意义非凡,所有展品皆由艺术家本人亲自遴选,全面而精准地概括了林风眠的艺术创作历程。而《素影凝香》是其中两幅早期(1950年代)古典仕女画之一,后为林风眠义女冯叶珍藏多年,可见其重要性。
与《紫藤花与黑衣仕女》的白面、黑衣完全相反,《素影凝香》选择令深赭肤色的仕女身着的亮丽白裙构成明暗关系。她跌坐于室内,发式类似未及笄的少女,双髻垂于耳侧;鹅蛋形秀丽的脸庞上有着纤细的眼睛、淡淡的弯眉和小小的嘴。林风眠重点刻画了仕女的纱裙,在粉青底色上敷以厚重白粉,色彩覆盖与渗透,透明与不透明兼有,产生了半工笔半水粉画的特殊韵味,技法运用十分出彩。后又用白线描绘出衣裙及身体的流畅曲线,若隐若现间,令纱裙有了如青瓷般透明、亮丽的效果。
背景是黑、深赭、蓝黑三块暗色,各自以和平、静谧的直线分割画面,平衡了曲线的动态,尤其中间以深赭石调统摄诸如暗红、橘黄、紫红等,用色多而用水少。仕女肤色深赭,与敦煌壁画的飞天一脉相承,紫白花的头饰和亮眼的纱裙在其衬托闪耀如宝石,既解决了仕女深色皮肤和背景色过于接近的问题,透气了画面,又前后呼应花团锦簇的细颈长瓶,将画面空间具象化,极富现代韵味。
画家勾画人物、花卉、花瓶、沙发的线条柔韧又丰满,寥寥几笔,便把人与陈设间的空间关系交代清楚,将仕女的体态之美以及闲适而不失风韵的神情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地展现出林风眠在绘画线条运用方面的深厚造诣与独特魅力。整幅画弥漫着轻烟细柳般的闲淡优雅韵味,然而在这优雅背后,又隐隐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寂寥惆怅之感。
《林风眠画集》,历史博物馆,台北,1989年,第15页
展出
“林风眠作品展”,1989年10月,历史博物馆,台北
来源
冯叶女士旧藏
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2017年10月2日,lot1240
50年代以后,林风眠定居上海,妻女则随女婿移民巴西。当时政治环境趋于紧缩,直接导致模特资源匮乏,林风眠笔下的时装仕女画逐渐消失,转而创作了大量古装仕女题材。这些古装仕女往往面容宁静祥和,未显露出强烈的表情波动,动势亦较为舒缓,于静谧娴雅之中独自散发着淡淡哀愁。
关于古典仕女画的创作初衷,林风眠曾说,“主要是接受来自中国的陶瓷艺术”,“尤其是宋瓷官窑、龙泉窑那种透明的颜色影响”。此外,他对敦煌壁画的长期研究与临摹,也对其古典仕女范式的形成有直接推动,敦煌飞天那帷幔回转的身姿、飘逸飞舞的纱衣与古典线条中孕育的神秘美感,皆被巧妙地融入到他的仕女画创作之中,成为其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成于1955年的《素影凝香》可说是林风眠确立古典仕女范式的标杆之作,也是他对这一题材反复雕琢精进后所找到的近乎完美的构成状态。这幅画中不仅有西画的体量和光色,也有如龙泉窑般青绿、透明的形体塑造,以白粉描绘纱衣的透明感以及逆光效果,更是林氏此一时期艺术创作的创举。该作曾在1989年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的 “林风眠九十回顾展”中展出。此展意义非凡,所有展品皆由艺术家本人亲自遴选,全面而精准地概括了林风眠的艺术创作历程。而《素影凝香》是其中两幅早期(1950年代)古典仕女画之一,后为林风眠义女冯叶珍藏多年,可见其重要性。
与《紫藤花与黑衣仕女》的白面、黑衣完全相反,《素影凝香》选择令深赭肤色的仕女身着的亮丽白裙构成明暗关系。她跌坐于室内,发式类似未及笄的少女,双髻垂于耳侧;鹅蛋形秀丽的脸庞上有着纤细的眼睛、淡淡的弯眉和小小的嘴。林风眠重点刻画了仕女的纱裙,在粉青底色上敷以厚重白粉,色彩覆盖与渗透,透明与不透明兼有,产生了半工笔半水粉画的特殊韵味,技法运用十分出彩。后又用白线描绘出衣裙及身体的流畅曲线,若隐若现间,令纱裙有了如青瓷般透明、亮丽的效果。
背景是黑、深赭、蓝黑三块暗色,各自以和平、静谧的直线分割画面,平衡了曲线的动态,尤其中间以深赭石调统摄诸如暗红、橘黄、紫红等,用色多而用水少。仕女肤色深赭,与敦煌壁画的飞天一脉相承,紫白花的头饰和亮眼的纱裙在其衬托闪耀如宝石,既解决了仕女深色皮肤和背景色过于接近的问题,透气了画面,又前后呼应花团锦簇的细颈长瓶,将画面空间具象化,极富现代韵味。
画家勾画人物、花卉、花瓶、沙发的线条柔韧又丰满,寥寥几笔,便把人与陈设间的空间关系交代清楚,将仕女的体态之美以及闲适而不失风韵的神情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地展现出林风眠在绘画线条运用方面的深厚造诣与独特魅力。整幅画弥漫着轻烟细柳般的闲淡优雅韵味,然而在这优雅背后,又隐隐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寂寥惆怅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