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254
拍品名称:
吴大羽 花之魂
作 者:
吴大羽
年 代:
约1980年代
材 质:
53.2×46.6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发表
《吴大羽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15年,第157页
《飞羽掠天—吴大羽作品集》,商务印书馆,北京,2020年,第183页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料与研究工作坊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20年,第467页
展出
“吴大羽文献展—被遗忘、被发现的星”,2015年5月5日至5月20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北京
“在我看来那花是一种缤纷。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天心的仁慧,永惬人怀……而一经图写于画面,那花也融化于人灵活力之中,上天下地,飞翻须芥,永予有心人以咏瞩之缘,昧者不察,识者自来”。
——吴大羽
吴大羽,中国二十世纪抽象绘画的开拓者。他创造性地提出“势象理论”,将西方抽象艺术的概念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理论及哲学观念相结合,成为中国抽象艺术发展中的先驱式人物,几乎以一人之力填补了中国抽象美术史上一段长时间的空白。
本次上拍的《花之魂》是吴大羽1980年代的倾力之作,画面中蓝与黄形成强烈视觉张力,画家借花之韵律和魂魄,抒发自在精神与内心情感。其结构之挺拔,色彩衔接之融洽,以及意象表达之传神,在同类作品中实属罕见。2015年,此作展出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吴大羽文献展—被遗忘、被发现的星”,并发表于多本艺术家权威著作中,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回顾吴大羽毕生存世之作,仅146件油画与两千余件纸上作品。油画作品中常见尺寸为53 x 38 cm上下,盖因艺术家长久以来居所狭小,加之特殊时期对现代艺术态度并不宽容,仅能绘制可藏于抽屉的小画。直至80年代,物质条件宽松后,其画作尺幅才略微放大。据《吴大羽作品集》所载,目前存世的吴氏油画里,仅有18幅尺寸在50×45cm以上,此件《花之魂》正是其中之一。本作也见证了吴大羽重返自由创作时,全面爆发的艺术激情与巅峰时刻。
吴大羽极爱画花,其以花卉为主题的“花韵”系列曾诞生诸多名作,如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的《红花》,以及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色草》等。而花卉也是吴大羽最早涉猎,贯穿一生的重要母题,从童年记忆中走来,落入吴大羽心中并生根发芽,此后陆续出现在他40年代的素描、50年代的蜡笔画、60年代的彩墨、以及80年代的“花韵”抽象油画,贯穿其毕生创作脉络,成为其个人美学的经典标志。
《花之魂》以艺术家最为偏爱的蓝色为主调,明快而跳跃的柠檬黄色如花蕊散落四周,配合穿插着的淡绿、白粉、淡紫,在简净的用色中使画面物我交融、浑然合为一体。其中形的翻卷与重叠、色的交错与聚散极其松动而恰到好处。对花卉的塑造与布局充满呼应,绿色的茎径直向上,蓝色的茎旁逸斜出,方向感带出连贯与顾盼之感。
黄与蓝、绿与紫、繁与简的对比跃动而不失整体和谐,松动的笔意与活泼的颜色随处可见。艺术家有意弱化画面的三维空间,让观者视觉中心集中于中央明暗对比最激烈的区域:深色普蓝上叠加了饱和度减弱的湖蓝,周边翻飞的浅紫仿佛浪花卷起将花卉裹挟其间。四周则被漩涡似的大笔触包裹,令色彩仿佛流动,形成色与色的交融,花与叶的拥抱,虚与实的穿插,没有阴影,没有体积,没有明暗,色与线在此只是一种示意,一种势象,一种心灵的欲念。
吴大羽的用笔考究,既有稳重、肯定的实线,塑造形的多变和愉悦,又有迅疾的枯笔飞白,彰显意的绵延和灵动,展现出东方抽象独有的形式美,即“运笔”本身成为审美对象。如吴冠中总结:“吴大羽以中国的‘韵’吞食、消化西方的形与色”,正是这种“书写”般的笔墨精神、韵与色的融合,模糊了《花之魂》背景与主体的差异,以至于那些围绕花束运动的粉、白笔触,也彷佛开启花朵的下一次生命历程,在时空中进行自身的能量循环,生生不息。
在上世纪40年代致吴冠中的书信中,吴大羽即点出:“示露到人眼目的,只能限于隐晦的‘势象’,这‘势象’之美,冰清玉洁,含着不具形质的重感,比诸建筑的体势而抽象之,又像乐曲之传影到眼前,荡漾着无音响的韵致,类乎舞蹈美的留其姿动于静止,似佳句而不予其文字”。吴大羽把西方重视的形象,用东方强调的心气之势贯穿连接、创生再造。表现在《花之魂》中,每一道下笔都极见力度与韵致:其标志性沾染蓝彩的大笔触如海浪翻涌,与中部的翠绿色碰撞,激荡出一片绮丽的黄色光晕,使水色相接般的画面呈现跳跃的生命力。
整作生机勃勃的气象使观者不知花于何处又觉处处皆可拟。绚烂自由恰如羽师自言:“我画我自己的感受,内心的sentiment(感受)。”绘画至此已达心物合一之境而无所顾忌,观者能感其所感,却不知笔自何处始及何处止,画中天地明暗疏密毫厘万千,各殊其宜浑然一体。吴大羽这种舍形悦影,遗貌取神的超然创作实为“非手眼之功,而是至善之德,才有心灵之彻悟。”
《吴大羽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15年,第157页
《飞羽掠天—吴大羽作品集》,商务印书馆,北京,2020年,第183页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料与研究工作坊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20年,第467页
展出
“吴大羽文献展—被遗忘、被发现的星”,2015年5月5日至5月20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北京
“在我看来那花是一种缤纷。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天心的仁慧,永惬人怀……而一经图写于画面,那花也融化于人灵活力之中,上天下地,飞翻须芥,永予有心人以咏瞩之缘,昧者不察,识者自来”。
——吴大羽
吴大羽,中国二十世纪抽象绘画的开拓者。他创造性地提出“势象理论”,将西方抽象艺术的概念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理论及哲学观念相结合,成为中国抽象艺术发展中的先驱式人物,几乎以一人之力填补了中国抽象美术史上一段长时间的空白。
本次上拍的《花之魂》是吴大羽1980年代的倾力之作,画面中蓝与黄形成强烈视觉张力,画家借花之韵律和魂魄,抒发自在精神与内心情感。其结构之挺拔,色彩衔接之融洽,以及意象表达之传神,在同类作品中实属罕见。2015年,此作展出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吴大羽文献展—被遗忘、被发现的星”,并发表于多本艺术家权威著作中,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回顾吴大羽毕生存世之作,仅146件油画与两千余件纸上作品。油画作品中常见尺寸为53 x 38 cm上下,盖因艺术家长久以来居所狭小,加之特殊时期对现代艺术态度并不宽容,仅能绘制可藏于抽屉的小画。直至80年代,物质条件宽松后,其画作尺幅才略微放大。据《吴大羽作品集》所载,目前存世的吴氏油画里,仅有18幅尺寸在50×45cm以上,此件《花之魂》正是其中之一。本作也见证了吴大羽重返自由创作时,全面爆发的艺术激情与巅峰时刻。
吴大羽极爱画花,其以花卉为主题的“花韵”系列曾诞生诸多名作,如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的《红花》,以及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色草》等。而花卉也是吴大羽最早涉猎,贯穿一生的重要母题,从童年记忆中走来,落入吴大羽心中并生根发芽,此后陆续出现在他40年代的素描、50年代的蜡笔画、60年代的彩墨、以及80年代的“花韵”抽象油画,贯穿其毕生创作脉络,成为其个人美学的经典标志。
《花之魂》以艺术家最为偏爱的蓝色为主调,明快而跳跃的柠檬黄色如花蕊散落四周,配合穿插着的淡绿、白粉、淡紫,在简净的用色中使画面物我交融、浑然合为一体。其中形的翻卷与重叠、色的交错与聚散极其松动而恰到好处。对花卉的塑造与布局充满呼应,绿色的茎径直向上,蓝色的茎旁逸斜出,方向感带出连贯与顾盼之感。
黄与蓝、绿与紫、繁与简的对比跃动而不失整体和谐,松动的笔意与活泼的颜色随处可见。艺术家有意弱化画面的三维空间,让观者视觉中心集中于中央明暗对比最激烈的区域:深色普蓝上叠加了饱和度减弱的湖蓝,周边翻飞的浅紫仿佛浪花卷起将花卉裹挟其间。四周则被漩涡似的大笔触包裹,令色彩仿佛流动,形成色与色的交融,花与叶的拥抱,虚与实的穿插,没有阴影,没有体积,没有明暗,色与线在此只是一种示意,一种势象,一种心灵的欲念。
吴大羽的用笔考究,既有稳重、肯定的实线,塑造形的多变和愉悦,又有迅疾的枯笔飞白,彰显意的绵延和灵动,展现出东方抽象独有的形式美,即“运笔”本身成为审美对象。如吴冠中总结:“吴大羽以中国的‘韵’吞食、消化西方的形与色”,正是这种“书写”般的笔墨精神、韵与色的融合,模糊了《花之魂》背景与主体的差异,以至于那些围绕花束运动的粉、白笔触,也彷佛开启花朵的下一次生命历程,在时空中进行自身的能量循环,生生不息。
在上世纪40年代致吴冠中的书信中,吴大羽即点出:“示露到人眼目的,只能限于隐晦的‘势象’,这‘势象’之美,冰清玉洁,含着不具形质的重感,比诸建筑的体势而抽象之,又像乐曲之传影到眼前,荡漾着无音响的韵致,类乎舞蹈美的留其姿动于静止,似佳句而不予其文字”。吴大羽把西方重视的形象,用东方强调的心气之势贯穿连接、创生再造。表现在《花之魂》中,每一道下笔都极见力度与韵致:其标志性沾染蓝彩的大笔触如海浪翻涌,与中部的翠绿色碰撞,激荡出一片绮丽的黄色光晕,使水色相接般的画面呈现跳跃的生命力。
整作生机勃勃的气象使观者不知花于何处又觉处处皆可拟。绚烂自由恰如羽师自言:“我画我自己的感受,内心的sentiment(感受)。”绘画至此已达心物合一之境而无所顾忌,观者能感其所感,却不知笔自何处始及何处止,画中天地明暗疏密毫厘万千,各殊其宜浑然一体。吴大羽这种舍形悦影,遗貌取神的超然创作实为“非手眼之功,而是至善之德,才有心灵之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