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253
拍品名称:
丁衍庸 青蛙与金鱼
作 者:
丁衍庸
年 代:
1965 年
材 质:
45.5×30.5 cm.
形 制:
木板 油画
拍品描述:
发表
《丁衍庸油画全集》,财团法人立青文教基金会,台北,2020年,第 298 页,编号184
来源
熊玉英女士旧藏
中国嘉德香港,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2018年10月2日,lot69
丁衍庸的油画数量极为稀少,可统计出的数量约300件,多为迁居至香港后,60年代至70年代所创作。而其中以金鱼为创作题材的油画作品,存世可见仅有5幅,皆为油彩绘于木板之上,本季呈现的《金鱼与青蛙》即为其中年份最早的两幅之一,其珍稀不言可喻。此时期的油画创作展现丁衍庸对传统中国绘画的扎实功夫,在本作中艺术家以羊毫毛笔取代油画硬毛笔进行创作,笔法流畅,气运自然。老寐曾评:“(丁衍庸)中国人凭中国头脑,用中国技法、中国工具,以一部份西方素材,画中国或西方之题材。”即论丁衍庸将东方绘画精髓与西方创作技法揉合,展现其独树一帜的艺术创见与鲜明风格。《金鱼与青蛙》是以中国传统水墨的羊毫笔绘制而成的油画作品,丁衍庸于此作中融合野兽派的色彩、立体派的多重视角、中国画的文雅意境以及哲思于一炉,是其领悟东方绘画之精神,并掌握西方创作之技法后,将两者融合并转化为自身创作语言的最佳诠释。
挥洒自然,展现“线”之魅力
本作以玻璃鱼缸内的一对金鱼以及桌脚的一只青蛙为主题,清新活泼饶富趣味。丁公一向以色彩表现性见长,本作以纯色与大胆的高明度对比,由外向内,渐次愈加浓重,也愈加丰富,使观者视线从外围往画面中心聚焦至鱼缸,再引导至鱼缸中的双色金鱼,营造出“画中画”的秩序感与空间分割。桌子外围以大笔触的明黄色,快速潇洒地交代背景空间,翠绿色线条勾绘出方桌的完整边界,桌案则是先以墨黑铺底,白色线条勾勒出鱼缸的透明质地,青与红双色金鱼在其中自在悠游,由外至内,黄、绿、蓝、红与黑、白俱足,但色彩比例掌握地恰如其分,一点不显众色纷杂,反而呈现一种生机焕发之感,且有效将画面空间明快区隔为三个层次,引导观者视线一并点题,完全展现丁衍庸对色彩掌握之纯熟,运用之酣畅。
艺术家别出心裁地以柔软的羊毫笔作画,并且大量展现“线”的魅力。对于主体的一对金鱼,丁衍庸先以白色简笔绘出半开合的鱼嘴和圆滚大眼,再分别以普鲁士蓝与朱红沾取些许白色颜料,几乎一笔而就鱼身的姿态,纯粹以手腕运笔的劲力带出鱼儿的身躯与动感,加之颜料半自动性的自然融合,鱼儿在水中悠游的身姿与翻转的鱼尾在运笔末端飞白处自然成形,最后再以轻巧两笔拉出开展的鱼鳍,以西方油彩颜料表现中国画的墨色笔意,轻松利落,形神兼具,可谓自然天成。此外,中国文人画的简笔意趣同样用于右上方青蛙的描绘上,掌握神髓而不着重细节,寥寥数笔便将青蛙的神态描绘地生动可爱。更特别值得一提,画中以墨黑色表现水,而非西洋绘画中经常采用的蓝绿色系,显见艺术家于此采用的是中国水墨画的传统以及宇宙观,以“玄色”表现水,极低调节制的用色反衬出两只金鱼的鲜明色彩,点到即止,极为高妙。
层层推衍,回字型构图的虚实辩证
构图透视上,本作配置甚为大胆突出,以西方现代主义的突破精神,颠覆惯性透视法则。鱼缸置于桌面,自然应与桌面呈90度角,画面方桌却整张竖起呈180度,以正俯视的角度展现全貌,而画面中的鱼缸和青蛙却仍维持90度视角面对画外观者,丁衍庸将两个不同视角安排在同一平面,全然打破了空间逻辑与透视惯性,相当程度反映出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也表达艺术家自身前卫的思想与眼光。特别是右上角的小蛙,安排尤为高明巧妙,画面中心的一对金鱼固然是画面的焦点,然而绿蛙才是平衡构图“三足鼎立”的关键。它以一个俏皮的旁观角色,打破了长方形重复套连的“回字型”封闭构图,不仅扩展了空间感,也让观者的视觉有了支点,更扮演了将观者视角带入画面的作用,这个活泼生动的元素,让纯线条构成的桌面彷彿框出了“画中画”的形式,让观者好似跳脱了次元,和这只小蛙一起好奇地观看另一重空间中优雅游动的鱼儿,作品空间因此更加立体,多重空间视角的翻转也让单纯的画面充满新鲜动感,欣赏时自然也多了一重时间性,反映出的是既是西方前卫精神,实则更贴近中国传统宇宙观。
此外,金鱼与青蛙于画中的“虚实”安排也富饶意趣,在丁衍庸精心设计的“回字型”层层推衍中,第一层为“画中画”的空间安排,攀附于绿线边缘上的青蛙,成了俯瞰之姿,于此,蛙为实,金鱼为虚;第二层则可外扩至四维空间,将整体木板画作视为一个三维空间,无论金鱼缸、方桌或青蛙皆为虚,只有画外的观者才是精神上真实的存在,令人联想至东方哲学中对“虚实”以及西方二次战后对于“存在”的辩证。以文人画常见的题材,丁衍庸透过精妙的布局,将平面油画提升至哲学般的思想境界,亦充分展现丁公将西方艺术语言内化于心后,透过自身独到的艺术风格转译于画面,完美成就东西双方艺术的对话。
面对时代的变迁,丁衍庸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作为艺术教育家对艺术改革的愿景,其孜孜不倦,探寻中国艺术未来之出路。迁至香港后,丁衍庸的创作多以水墨为主,现存可流通的油画作品较为珍稀,大多为家属或学生所收藏,本次上拍的《金鱼与青蛙》即源自丁公高徒熊玉英女士。熊女士为丁衍庸至香港任教后的第一任女弟子,60年代师从丁衍庸学习油画与水墨,为丁公的得意门生。此幅作品为丁公直接赠予,画作富饶意趣之外,也同时为两人师生情谊的最佳见证。
《丁衍庸油画全集》,财团法人立青文教基金会,台北,2020年,第 298 页,编号184
来源
熊玉英女士旧藏
中国嘉德香港,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2018年10月2日,lot69
丁衍庸的油画数量极为稀少,可统计出的数量约300件,多为迁居至香港后,60年代至70年代所创作。而其中以金鱼为创作题材的油画作品,存世可见仅有5幅,皆为油彩绘于木板之上,本季呈现的《金鱼与青蛙》即为其中年份最早的两幅之一,其珍稀不言可喻。此时期的油画创作展现丁衍庸对传统中国绘画的扎实功夫,在本作中艺术家以羊毫毛笔取代油画硬毛笔进行创作,笔法流畅,气运自然。老寐曾评:“(丁衍庸)中国人凭中国头脑,用中国技法、中国工具,以一部份西方素材,画中国或西方之题材。”即论丁衍庸将东方绘画精髓与西方创作技法揉合,展现其独树一帜的艺术创见与鲜明风格。《金鱼与青蛙》是以中国传统水墨的羊毫笔绘制而成的油画作品,丁衍庸于此作中融合野兽派的色彩、立体派的多重视角、中国画的文雅意境以及哲思于一炉,是其领悟东方绘画之精神,并掌握西方创作之技法后,将两者融合并转化为自身创作语言的最佳诠释。
挥洒自然,展现“线”之魅力
本作以玻璃鱼缸内的一对金鱼以及桌脚的一只青蛙为主题,清新活泼饶富趣味。丁公一向以色彩表现性见长,本作以纯色与大胆的高明度对比,由外向内,渐次愈加浓重,也愈加丰富,使观者视线从外围往画面中心聚焦至鱼缸,再引导至鱼缸中的双色金鱼,营造出“画中画”的秩序感与空间分割。桌子外围以大笔触的明黄色,快速潇洒地交代背景空间,翠绿色线条勾绘出方桌的完整边界,桌案则是先以墨黑铺底,白色线条勾勒出鱼缸的透明质地,青与红双色金鱼在其中自在悠游,由外至内,黄、绿、蓝、红与黑、白俱足,但色彩比例掌握地恰如其分,一点不显众色纷杂,反而呈现一种生机焕发之感,且有效将画面空间明快区隔为三个层次,引导观者视线一并点题,完全展现丁衍庸对色彩掌握之纯熟,运用之酣畅。
艺术家别出心裁地以柔软的羊毫笔作画,并且大量展现“线”的魅力。对于主体的一对金鱼,丁衍庸先以白色简笔绘出半开合的鱼嘴和圆滚大眼,再分别以普鲁士蓝与朱红沾取些许白色颜料,几乎一笔而就鱼身的姿态,纯粹以手腕运笔的劲力带出鱼儿的身躯与动感,加之颜料半自动性的自然融合,鱼儿在水中悠游的身姿与翻转的鱼尾在运笔末端飞白处自然成形,最后再以轻巧两笔拉出开展的鱼鳍,以西方油彩颜料表现中国画的墨色笔意,轻松利落,形神兼具,可谓自然天成。此外,中国文人画的简笔意趣同样用于右上方青蛙的描绘上,掌握神髓而不着重细节,寥寥数笔便将青蛙的神态描绘地生动可爱。更特别值得一提,画中以墨黑色表现水,而非西洋绘画中经常采用的蓝绿色系,显见艺术家于此采用的是中国水墨画的传统以及宇宙观,以“玄色”表现水,极低调节制的用色反衬出两只金鱼的鲜明色彩,点到即止,极为高妙。
层层推衍,回字型构图的虚实辩证
构图透视上,本作配置甚为大胆突出,以西方现代主义的突破精神,颠覆惯性透视法则。鱼缸置于桌面,自然应与桌面呈90度角,画面方桌却整张竖起呈180度,以正俯视的角度展现全貌,而画面中的鱼缸和青蛙却仍维持90度视角面对画外观者,丁衍庸将两个不同视角安排在同一平面,全然打破了空间逻辑与透视惯性,相当程度反映出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也表达艺术家自身前卫的思想与眼光。特别是右上角的小蛙,安排尤为高明巧妙,画面中心的一对金鱼固然是画面的焦点,然而绿蛙才是平衡构图“三足鼎立”的关键。它以一个俏皮的旁观角色,打破了长方形重复套连的“回字型”封闭构图,不仅扩展了空间感,也让观者的视觉有了支点,更扮演了将观者视角带入画面的作用,这个活泼生动的元素,让纯线条构成的桌面彷彿框出了“画中画”的形式,让观者好似跳脱了次元,和这只小蛙一起好奇地观看另一重空间中优雅游动的鱼儿,作品空间因此更加立体,多重空间视角的翻转也让单纯的画面充满新鲜动感,欣赏时自然也多了一重时间性,反映出的是既是西方前卫精神,实则更贴近中国传统宇宙观。
此外,金鱼与青蛙于画中的“虚实”安排也富饶意趣,在丁衍庸精心设计的“回字型”层层推衍中,第一层为“画中画”的空间安排,攀附于绿线边缘上的青蛙,成了俯瞰之姿,于此,蛙为实,金鱼为虚;第二层则可外扩至四维空间,将整体木板画作视为一个三维空间,无论金鱼缸、方桌或青蛙皆为虚,只有画外的观者才是精神上真实的存在,令人联想至东方哲学中对“虚实”以及西方二次战后对于“存在”的辩证。以文人画常见的题材,丁衍庸透过精妙的布局,将平面油画提升至哲学般的思想境界,亦充分展现丁公将西方艺术语言内化于心后,透过自身独到的艺术风格转译于画面,完美成就东西双方艺术的对话。
面对时代的变迁,丁衍庸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作为艺术教育家对艺术改革的愿景,其孜孜不倦,探寻中国艺术未来之出路。迁至香港后,丁衍庸的创作多以水墨为主,现存可流通的油画作品较为珍稀,大多为家属或学生所收藏,本次上拍的《金鱼与青蛙》即源自丁公高徒熊玉英女士。熊女士为丁衍庸至香港任教后的第一任女弟子,60年代师从丁衍庸学习油画与水墨,为丁公的得意门生。此幅作品为丁公直接赠予,画作富饶意趣之外,也同时为两人师生情谊的最佳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