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50
上一件
下一件
关良 有佛像的静物
作品估价:RMB 12,000,000-15,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免责声明》
图录号:
250
拍品名称:
关良 有佛像的静物
作 者:
关良
年 代:
1948 年
材 质:
54.6×64.3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发表
《关良》,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79年,图版第38页
《关良画集》,美术家出版社编,香港,1981年,图版第35页
《关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2009年,第111页
《关良 1900-1985》,华艺文化,台北,2012年,第153页
《CANS艺术新闻 二〇一二年四月87号》,华艺文化,台北,2012年,第83页
展出
“关良水墨油画展”,1981年12月至1982年1月,富丽华酒店大厅、博雅艺术公司展览厅,香港
来源
香港苏富比,现代艺术晚间拍卖,2019年3月31日,lot1002
作为20世纪探索现代绘画的杰出先驱,关良的艺术生涯始终闪耀着融贯中西的探索之光。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关良研习西方现代主义,深受马蒂斯、塞尚的简练造型启发,归国后又不断探索中国水墨的写意之美。可以说,对东西方艺术本质的深入思考构成了关良毕生创作的重要线索,而其油画创作正是这位中国20世纪艺术宗师对“油画民族化”这一历史命题的最好回应。
色即是空 禅机溢彩
静物作为西方艺术传统中的经典题材,通过对固定空间与物象的审美凝视,既展现艺术家的美学认知,又承载着精神表达的功能。关良现存最早的油画作品《清供》创作于 1927 年,画面呈现出日本学院派的鲜明印记,严谨的造型、细腻的光影处理与物象质感的精确捕捉,都体现出早期学院训练的扎实功底。
历经数十年的艺术探索,关良的创作在1940 年代进入成熟期。他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趣味、意境与西画技法与媒材的视觉效果,通过“拙朴”的造型嫁接,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以单纯的色彩关系构成“中国人自己的意象油画”,主观成分也变得更强。创作于1948年的《有佛像的静物》正是关良“油画民族化”的绝佳例证,也是其静物画中唯一加入“佛首”元素的孤品,弥足珍贵。
画中右方佛首侧立,宝相庄严,似含微笑,与左方的鲜鱼对视。良公在此刻意置入佛首,其用意不只是表现物象之美,更强调画中静物在象征意义上的对比。细看鲜鱼,中间大半身躯被红色几何体遮蔽,右侧头部写实,盛装于白色瓷盘当中;而左侧鱼尾则变得透明,甚至透出了底部的黄绿衬布,暗示其空无的状态,一旁的白色盘子则被染红,结合静观这一切的佛像,不难推测良公表达的当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经典佛理。而红色几何体,一为整体色彩平衡,又或有指向“红尘”之意。
《有佛像的静物》的画面设计,以及用艺术作品表现精神世界的理念,与“形而上”主义的画家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的经典静物不谋而合。两者都通过鱼与雕像的并置,揭示了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秘密及意义。但关良的处理更注重颜色、线条所带来的的直接心理体验,画面整体洋溢东方禅机,佛陀之形象让人神宁心安,“鱼”谐音“余”,亦象征富裕和丰收,关良借着本作传递福祉绵延的吉祥祝福。
关良画中佛像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源自一段历时两年的壮游。1942年,关良在内地首次举办个展,并大获成功。展览售出作品四十余幅,换来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使关良遨游山川,探索艺术宝窟的心愿得以实现。这年暑假,关良毅然辞去成都技艺专科学校的教职,带了画具只身离开蓉城,跋涉西北,周游中原。先后登峨嵋,游乐山,又沿嘉陵江至大足,登剑阁,经广元,出剑门关北上至宝鸡,后经兰州至长安下洛阳。途中经云冈、龙门石窟、乐山大佛等古代瑰宝,因而对古代佛教艺术产生强烈兴趣,并深入研究,包括创作《广元千佛像》、《大足佛像》、《重庆大足石刻》的水彩和油画,如实反映考察成果,亦为关良在作品中引入佛教元素之开端。
与上述作品不同的是,关良在《有佛像的静物》中“食古而化、食洋而化”,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方法相结合,开辟出个人风貌。画面色彩瑰丽,虽为平涂,但殷红、明黄、铅白、草绿个个精彩,色彩纯净而明亮,应是直接从软管挤出使用、未经调和的纯色,产生明快瞩目的直观魅力。构图上将空间平面化,平涂营造大面积几何色块,将画面横向分割,上方银灰空间与下方物象约成八二之比,构成疏密有致的平衡结构,左方帘幔加入随性的线条,亦颇得野兽派喜以花布纹样入画的神髓,亦可见国画写意笔触。迥异于良公早年油画的精细写实,可见艺术家东西浑然的成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