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247
拍品名称:
庞薰琹 红屋顶
作 者:
庞薰琹
年 代:
1977 年
材 质:
33.5×33.5 cm.
形 制:
纸本 彩墨
拍品描述:
发表
《庞薰琹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98年,第146页
《庞薰琹》,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2006年,第305页
来源
艺术家家属旧藏
台北珍传画廊收藏
说明
附艺术家夫人袁韵宜亲签之作品保证书
本作即将收录于由家属参与编纂、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庞薰琹全集》
庞薰琹从不轻易画风景,他曾在自传中坦言对风景画不太感兴趣,因为凭借现代摄影技术完全可以达到复制风光的目的。他认为用笔去表现画家的内心活动和脑中的想象,才是摄影所不能取代的绘画的意义。所以他很少作风景,而一旦动笔,往往是他心中有所感,也是他艺术观念酝酿成熟后的独特呈现。
《红屋顶》完成于1977年庞薰琹至山东访问期间。当时社会气氛从特殊时期中缓和了许多,刚过了70岁的艺术家渐渐从封闭的生活环境中走出,经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秘书长华君武的介绍与安排,九月至山东各美术学校访问讲学,一个半月期间由烟台、荣城、大渔岛一路参访,并巧遇艺术家黄永玉,两人携伴创作,曾一度不眠不休地画了三天三夜,《红屋顶》与即完成于此背景之下。该作初为艺术家家属旧藏,被收录于1998与2006年出版的庞薰琹权威出版中。且庞薰琹多数作品已赠予美术馆,能于市场上流通者微乎其微,也令本作显得弥足珍贵。
从庞薰琹晚年的经历来看,山东之行极大触发了他的创作欲望,雪藏在心底的激情又开始被“眼前的美好”激发起来。正如《红屋顶》以彩墨生动的捕捉了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建筑特色。画家在高处综合俯视与平视的视角,以果断的墨线描绘了看似寻常的生活一景,无人的场景融合淡蓝的天空,在静谧中展现一种太平时期的安适感,或也反映了艺术家此时走过悲怆迎来喜悦的人生状态。
用色方面,画家特别用红绿相衬,在笔刷的韵律中见其潇洒。而在本作完成的一年后,他还以与此作相近的构图,创作了另一件现由中国美术馆所藏的《红屋顶(回忆青岛)》,后者用色与下笔趋于简约,突显了前作的丰富性以及艺术家对此情此景的钟情。
《庞薰琹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98年,第146页
《庞薰琹》,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2006年,第305页
来源
艺术家家属旧藏
台北珍传画廊收藏
说明
附艺术家夫人袁韵宜亲签之作品保证书
本作即将收录于由家属参与编纂、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庞薰琹全集》
庞薰琹从不轻易画风景,他曾在自传中坦言对风景画不太感兴趣,因为凭借现代摄影技术完全可以达到复制风光的目的。他认为用笔去表现画家的内心活动和脑中的想象,才是摄影所不能取代的绘画的意义。所以他很少作风景,而一旦动笔,往往是他心中有所感,也是他艺术观念酝酿成熟后的独特呈现。
《红屋顶》完成于1977年庞薰琹至山东访问期间。当时社会气氛从特殊时期中缓和了许多,刚过了70岁的艺术家渐渐从封闭的生活环境中走出,经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秘书长华君武的介绍与安排,九月至山东各美术学校访问讲学,一个半月期间由烟台、荣城、大渔岛一路参访,并巧遇艺术家黄永玉,两人携伴创作,曾一度不眠不休地画了三天三夜,《红屋顶》与即完成于此背景之下。该作初为艺术家家属旧藏,被收录于1998与2006年出版的庞薰琹权威出版中。且庞薰琹多数作品已赠予美术馆,能于市场上流通者微乎其微,也令本作显得弥足珍贵。
从庞薰琹晚年的经历来看,山东之行极大触发了他的创作欲望,雪藏在心底的激情又开始被“眼前的美好”激发起来。正如《红屋顶》以彩墨生动的捕捉了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建筑特色。画家在高处综合俯视与平视的视角,以果断的墨线描绘了看似寻常的生活一景,无人的场景融合淡蓝的天空,在静谧中展现一种太平时期的安适感,或也反映了艺术家此时走过悲怆迎来喜悦的人生状态。
用色方面,画家特别用红绿相衬,在笔刷的韵律中见其潇洒。而在本作完成的一年后,他还以与此作相近的构图,创作了另一件现由中国美术馆所藏的《红屋顶(回忆青岛)》,后者用色与下笔趋于简约,突显了前作的丰富性以及艺术家对此情此景的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