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46
上一件
下一件
贺慕群 大面包
作品估价:RMB 1,800,000-2,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免责声明》
图录号:
246
拍品名称:
贺慕群 大面包
作 者:
贺慕群
年 代:
1977 年
材 质:
116×89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签名:MOJONG;大面包 MOJONG 7.R.RICAUT 75013 PARIS.77(画背)
发表
《慕群》,台湾画廊,台北,1994年,封面、展览请柬
《贺慕群作品集》﹐山美术馆﹐高雄﹐2001年3月﹐第40页
《贺慕群》,吉林美术出版社,长春,2007年9月,第161页,编号3
展出
“贺慕群个展”,1994年,台湾画廊,台北
贺慕群作品中,那份女性独有的沉静与亲切,连同拥抱土地的热忱、悲悯困厄的共情、感恩食物的诚挚,在现代艺术家的创作中鲜少得见。旅居巴黎三十七年,贺慕群见识过诸多潮流翻滚,但欧洲的风雅并未在其身上留下印迹,她的画笔始终对准平凡生活:面包、水果、玩具,以及苦闷的劳力形象。塞尚曾说过,“一幅画首先是,也应该是表现颜色,历史、心理它们仍会藏在里面”。贺慕群和塞尚一样,都是长于形态而不善于叙事或情感宣泄的画家,其情感掩藏在物象背后,静默而深沉。
1970年,为表彰贺慕群的艺术成就,法国文化部为她安排了一间专用画室,其风格也由此进一步成熟,创作于1977年的《大面包》正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作品。贺慕群在画中以浓重的色彩表现了一个被人紧握在胸前的大面包,色彩的冷暖关系和平面秩序暗示了空间透视,笔触浑厚而凝重,给人以神秘感。从斑驳、陈旧的衣服质感和粗糙的手,不难判断主人公的生活状态。艺术家刻意隐去了人物的头部,却精细刻画了面包的纹路和细节,强化了“物”的性格特征,面包称为了主人公的第二张脸,其所有的沧桑、悲欢和渴求都藏于其中,使画面获得了多重复合的情感内涵。
《大面包》的语言质朴,情绪舒缓,流淌出浓厚的平民化气息。其对贫穷的悲悯情怀、对苦涩平凡生活的生动描绘,源于贺慕群所历经的波折生活。1965年以后,贺慕群从巴西定居巴黎,刚到巴黎的一段时间里,贺慕群一直被饥饿困扰。经常靠着一个面包一杯水在画室里度过一天,即使这样,面包也不是每天都能够得到。其实远在巴西的几年里,生活更加窘迫,贺慕群也时常保持对面包的渴求。日后在上海安度晚年时,她经常回忆起巴西时代和初到巴黎的困顿日子,面包是多么美好,简单,可以维持生命,至于绘画创作那是太奢侈的事情,是吃饱了以后能干的,也是需要消耗大量体能的事情。她那些年里经常梦见自己的面包快要被抢走了,就要失去一天或者两天的口粮。所以梦里双手紧紧的攥住面包。那段时间里,面包成了贺慕群除了玩具系列以外的另一个主题,也是最有精神力量的题目。
这幅《大面包》,底下一层的画面实则是一张自画像,安详看向画外的半身像。大约贺慕群觉得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画面中隐去了脑袋面孔,突出了一双粗壮有力的大手,将面包快要捏出油脂出来,再现了画家梦里场景。面包的油润细腻质感和粗粝的双手行成对比,似乎让人隔着画面就能闻到麦香。
“握住”是贺慕群在作品中反复强调的情节,也是她生活细节一个真实的写照,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她使不断出现于画面的手变得粗大有力,将面包紧握胸前,其中隐约透露出一种宗教般的对食物的感恩。很多人都对贺慕群孜孜摹写的题材感兴趣,不理解她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的画同一类题材,她说“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表现出艺术家的思想和感受,我画我熟悉的、每天都能看到的东西,它只是我思想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