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401
上一件
下一件
明末清初 黄花梨瘿木面高束腰打洼作琴桌
作品估价:RMB 3,000,000-5,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免责声明》
图录号:
2401
拍品名称:
明末清初 黄花梨瘿木面高束腰打洼作琴桌
年 代:
明末清初
材 质:
96×43×86 cm. (37 3/4×16 7/8×33 7/8 in.)
拍品描述:
出版:1. 田家青主编《盛世雅集——中国古典家具精品》,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第29-32页。
2.田家青《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62-163页。
3. 田家青《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二)》,文物出版社,2022年,第110页。
此桌的打洼作贯穿整器,霸王枨、马蹄足全部统一,打洼颇有深度,且弧度有力,漂亮耐看,必亲见此器方有畅快淋漓之感。
另一特点是黝黑的瘿木面,雅致而有历史感,从底部看应是金丝楠木瘿。配以铁力穿带。
第三是漂亮的马蹄足,顺势打洼以保持整体气息的流畅,同时马蹄的大小正是坚实而有力的程度,不高不矮,不瘦不肥,收束漂亮。
抽屉作为实用损耗件,后配无伤大雅。同时,此桌可作为香桌陈设香炉或佛像,抽屉则可放置线香。
展览:《二○○八年中国古典家具精品展》,北京中国世纪坛·世界艺术馆,2008年1月9日至2月12日。
无论从任何方面品评都堪称完美无缺,且是一件“大开门”的从未经修复的“原来头”。
——田家青《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二)》
方材,打洼作,马蹄足,一侧的束腰处设一暗抽屉,可供存放琴弦等物。此桌由上好黄花梨制成,面心瘿子整板,是一件品味较高的明式家具。因结构考究,做工精良,使用至今虽松却不散,且未经过任何修复,正是收藏家们称道的“原来头”家具。在传世的明式家具中这类家具的数量很少,十分难得。此桌送修的原因是桌面的一个抹头(短边)与大边之间出现了0.5厘米的开缝。
对于保存尚好且未有修复史的家具珍品,应采用“能不动就不动,以维护代替修复”的原则,目的是尽可能长期地以其原貌留存于世。就此琴桌而言,只须先将抹头缝隙内的污物彻底清除,再用麻绳加摽棍(专门用来拧转麻绳,借以取得勒紧效果的小木棍)以逐渐勒紧的方法将其收紧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收紧前在各接合部位稍微点一点儿胶,随着抹头的收紧,用水布(含有适量水分的抹布)将挤出的胶随即擦净,最后将其烘干。经过如此整理维护之后,虽然抹头与大边之间仍有细缝,但已无伤大雅,符合大伤化小的原则。对于琴桌表面多年沉积的污垢,只需用干布薄薄地涂上一层核桃油,边涂边摩擦均匀,在除去污迹的同时也保养了表层包浆。修复古物要的是“整旧如旧”的效果,过分清洗,“整旧如新”,就适得其反了。
此琴桌可算作一件被“抢救”出来的文物,在此之前,险些被送往一个木工房进行解体大修。若果真如此,它所携带的许多颇具历史价值的信息很可能在不经意中,随着拆装清洗而流失殆尽。这些信息,哪怕小到一个竹钉的用法、漆里的层次与厚度、当年工匠制作榫卯时打下的暗记等,虽然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却都是表明其年代与产地的最好证据,也是判别家具真伪、研究家具流派的最具说服力的原始明证。
——田家青《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
琴桌瘿木面心,全身打洼(霸王枨亦打洼),马蹄足,牙子与束腰一木连作,一侧束腰有暗抽屉,虽然很薄,放置琴弦等物有实用意义。与此件琴桌结构、造型方面颇有相似之处的还有三件。第一件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紫檀喷面式方桌(见《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1·竹木牙角器》第175件);第二件明紫檀喷面式画桌(见《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1·竹木牙角器》第193件)在捐与故宫博物院之前为萧山朱氏旧藏,而已故的朱氏旧藏,而已知的尺寸最大的黄花梨方桌,显然非一般家居用品。
琴桌是明清家具中的珍稀品种,此琴桌格调高雅,用料精良,工艺考究。更为难得的是保存完好,未曾经过修复,属当今收藏界推崇的“未动过手”、“原来头”的开门之器。
——田家青《盛世雅集——中国古典家具精品》
纪念收藏大家徐展堂先生逝世十五周年
文/田家青
我和徐展堂先生认识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那时候我是一个上班族的小青年,他是香港的实业家文物收藏家。在当时,如果说他不是瓷器第一收藏家,恐怕没人敢称第一了,而且那时候是他人生最发达最辉煌的时期。我们两个从年龄、身份、社会地位来说是怎么都不会有交集的,那又怎么会相识相交呢?原因有点意思:他玩了那么多年的瓷器,瓷器收藏领域没人能跟他较劲,他也就觉得就有点没劲了,不知道转上了哪根筋,突然迷上了明清家具,而我那时正在研究这个课题,他看过《Oritations》(东方艺术杂志)约我写的论文(那篇论文我作的非常认真,英文的,版式都是我自己都做出来了),便与我联系、交流。
徐先生收藏的路径主要是两大拍卖行和重要的古玩商,还会请没有利益关系的明白人支支招。我把自己知道的相应的知识交流给他,当时这领域的研究基本是空白,我已经做了几年的文献搜索整理和初步的研究,加上我做木工有些实践方面的知识,他说跟我聊挺解渴的。像所有初着迷某类收藏的人都会处于激情的状态,徐先生刚着迷明清家具也是如此。为了尽快填充知识,不时就会产生新问题,并且衍生出更多的问题。我也尽力回答。徐先生对艺术和古玩极有悟性,古物收藏也都有共同套路,成功与否拼的是审美、鉴赏力和品味,这方面他太聪明了,挺快就入门了,仅仅两三年,他对明清家具的鉴赏就不让专家了,后来他建立了自己的明清家具陈设馆,藏品真、绝、精。
徐先生是一位极豪爽、大方、善解人意和注重情谊的人。我与他第一次见面是在香港,到了中午他带我去一个可以观海的会所吃午饭,里面客满,落座后他满脸惬意的告诉我今天相见真高兴,然后忽然高举起大手对四周大声说:「各位注意了,今天我请北京的小友,大家就都算作陪,全场我买单」,各桌的客人们笑了笑,向我们招手致意。我不明白这是什么阵仗,心想怎么回事?拍电影呢?后来知道徐先生是位性情中人,自己兴奋了也希望把心情传达给大家,就有了这个表现,会所的会员们跟他大都认识,也习惯了。
面对面的交往我发现徐先生人幽默,听得进刺儿话,很快我们就熟络了,那些年他常来北京,会拉我聚会聊天,越聊越有的说,后来聊的内容已经不限于古玩了,天南海北的话题特别多,时间一长成了忘年交。
我不爱露面不太喜欢交往,但是若遇上与我有共鸣的人,就「人逢知己千杯少」了。对真心朋友,我不仅爱说。而且愿把激情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思路和想法转给听者,我妻子说我说话常十万八千里的跑题跟不上节奏,但是要跟上了节奏,就爱和我聊,例如和王世襄先生。我当年常常就「泡」在他家。师母说:「王世襄是沉稳的人,说话慢,有条理,还有点腼腆,他虽然和社会上玩儿狗、猎鹰、抓獾的各阶层人来往,但人家见到他也会沉稳和矜持起来。也不知道怎么着,唯独只要他跟你在一块,你就像个慌猫兔子,把他带的也忙忙叨叨的,你们爷俩说话一定是语速加快,嗓调升高,而且都一块抢话头,我旁边听着都晕。可也怪了,他要是几天不见你,就像少了点啥,盼着你过来」。我跟几位好朋友也是如此,数天不见心里就痒痒。
徐先生不腼腆,说话开门见山,大嗓门,幽默,内容也是一会天一会地,有带入感,他不吹牛,不显摆,但有时候聊嗨了也云山雾罩的,正好和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谈话方式搅和在一起,相互带入。想想都猜得出我们俩聊天得多开心多热闹。有时我们也逗闷子耍嘴玩。下面讲个故事:徐先生在世界各地捐建了多个中国文物博物馆,鉴于国内没有文物大学,90年代初期,他曾有意在国内捐建一所文物研究生院。培养顶尖的文物鉴定人才,客观说,我国也太需要这样一所院校了。他曾向有关部门呈送过计划书,人家收下了,但没推动,慢慢就没了动静。古代官员给皇帝上奏折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奏折被称「留中」了,俗称就是给「淹」了,总之就是泡了汤了。
等待批示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关于办学方法,他让我支招,我跟他怎么瞎侃也没事儿,就给他建议:您的文物研究生院招生啊,反而得从理科的本科尖子生挑,开动手实践课,刹住光会说不会练的风气。我是理工迷又酷爱动手实践,发现这对研究文物收藏古玩有意想不到的帮助。我还发现:收藏古玩成功的各路神人中,学物理和数学出身的顶尖人才,他们没有时间去钻那么多古玩的具体知识,经验不多,眼力也没那么毒,可一路走下来,不仅不上当吃亏,还常能总占便宜,他们是靠缜密的逻辑思维。
……所以啊,我说您办这个文物研究生院,要开高等数学课,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这比专业课都必要,我还向徐先生保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至少不会成草包,给学校丢面子,需要的话。我愿意去教数学,客观说我数学的天份比我玩家具强很多,这有国家级考试的成绩证明,我可试着将数学逻辑放在古玩鉴定方面,这比教人具体文物知识更有意义。
徐先生听完就拿我寻开心,他问:「这样就能培养出田家青们了吗?」我一乐,也跟他逗闷子,回答说:「田家青是培养出来的吗?田家青是上山下乡和贫下中农一起锻炼出来的。怎么着,要不您这研究生院干脆也办在我们穷村儿里得了,那多时髦啊,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全世界大学里您铁定拔头一份!您看:每天起早先耪一晌地,回来求解麦克斯韦方程,下午起猪圈送粪,然后鉴定《石渠宝笈》著录的宋元绘画,晚上喂完大牲口研习美学理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思维放飞。您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着迷古典音乐?是那些年村里大叫驴每天的干嚎把我烦苦了,自然能体会出小提琴的悦声。」他扑哧一声乐了,可也想不出接下去怎么「涮」我的词了。……
讲到徐展堂先生最重要的贡献当然是对中国文化和文物,首先,他是真心爱国,对传统中国文化,有特殊的敬畏和崇敬,因此特别着迷中国文物。可以说,他对文物的喜爱是融在骨子里了。客观地讲在历史上徐先生是世界级的收藏家,因此有全世界五大收藏家之称。他收藏水平做出的贡献与一些民间所谓收藏名人高的不止一两个量级。总结起来说,他对中国文物有三个重要的贡献。他是第一位击败欧美收藏家和日本收藏家把中国文物推动到一个崭新高度的人。第二他有宽阔的胸怀化公为私,是迄今为止以捐献数额和扩大数量最高的收藏家。第三,它有超过常人的眼力和视野,对推动中国陶瓷艺术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
……徐先生过世十五年了,他在古玩方面所做的贡献一个是实实在的看得见的:在世界各地创建了这么多个博物馆,是中国收藏史上史无前例的唯一。另一个是他的收藏理念和行为方式,对当今有启示,他收藏出于真心的喜爱,不追求收益。改革开放以来,有些进入了收藏领域的人走了偏路,赝品泛滥,以至于有了专有名词「国宝帮」,还建有所谓的博物馆,败坏着中国文物形象的和古玩的声望,这么多年媒体总乐衷宣传捡漏发财,误导了很多人,捡漏儿道德层面就不应提倡,而且根本也不可能靠捡漏建立起高水平的收藏体系。徐先生收藏的各类古物超过2000多件,陈列在这么多博物馆经过这么多年未有赝品,在艺术品市场上,若出现有徐展堂的旧藏业界认可为可靠的背书,这归功于他悟人能力进对了圈子找对了人,又基于他的好学和悟性,自己就是专家,有太多的有趣的收藏故事,有待专门整理研究,也是我们应该纪念他的原因的之一。
(因篇幅长度,文字为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