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2136
拍品名称:
明 吉州窑黑釉茶罂
年 代:
明
材 质:
口径4.2厘米,足径5.4厘米,高7.2厘米
拍品描述:
吉州窑黑釉茶罂
吉州窑茶罂,器身满施素黑釉,底部露胎,胎质细腻,内膛满施白釉,颇考究。口小而腹阔,古时用以贮存茶粉,以佐点茶之用,小巧雅致且便携。宋代,茶道大兴,徽宗曾作《大观茶论》,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点茶、斗茶风行朝野,精美的茶器随着茶文化的繁荣应运而生。
吉州窑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渐衰于元。窑址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宋时称吉州,故名“吉州窑”,又因烧造地点在永和镇,也称“永和窑”。其所烧品种繁多,地方特色浓郁,尤以黑釉瓷器上特有的装饰风格著称于世,如剪纸贴花外、木叶贴花、剔花、玳瑁釉、鹧鸪斑釉等装饰手法。本件茶罂外壁装饰素黑釉,较能彰显宋代崇尚素雅的审美。“罂”者,谓瓶之大腹小口者也。原Eskenazi藏:北宋–金•黑釉褐斑罐(图1),器型相对较大(高19厘米),但其造型风格与本器有相近处。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南宋–元•褐釉茶入(洪塘窑;高6.8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3.4厘米)(图2),虽与本器窑口不一,但韵致相仿,可作时代风格之佐证。
北宋时期的出土文物中,有描绘备茶场景的画面(图3),可以印证此类茶罂的功用。风靡于宋代的点茶法在后世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简易的饮茶方式,此类茶罂则开始用以贮存茶叶,仍充当茶席中的重要角色,如故宫博物院藏“明•煮茶图轴”(图4)及无锡博物院藏“清•品茶图轴”(图5)等,均可看到茶罂的身影。
吉州窑茶罂,器身满施素黑釉,底部露胎,胎质细腻,内膛满施白釉,颇考究。口小而腹阔,古时用以贮存茶粉,以佐点茶之用,小巧雅致且便携。宋代,茶道大兴,徽宗曾作《大观茶论》,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点茶、斗茶风行朝野,精美的茶器随着茶文化的繁荣应运而生。
吉州窑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渐衰于元。窑址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宋时称吉州,故名“吉州窑”,又因烧造地点在永和镇,也称“永和窑”。其所烧品种繁多,地方特色浓郁,尤以黑釉瓷器上特有的装饰风格著称于世,如剪纸贴花外、木叶贴花、剔花、玳瑁釉、鹧鸪斑釉等装饰手法。本件茶罂外壁装饰素黑釉,较能彰显宋代崇尚素雅的审美。“罂”者,谓瓶之大腹小口者也。原Eskenazi藏:北宋–金•黑釉褐斑罐(图1),器型相对较大(高19厘米),但其造型风格与本器有相近处。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南宋–元•褐釉茶入(洪塘窑;高6.8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3.4厘米)(图2),虽与本器窑口不一,但韵致相仿,可作时代风格之佐证。
北宋时期的出土文物中,有描绘备茶场景的画面(图3),可以印证此类茶罂的功用。风靡于宋代的点茶法在后世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简易的饮茶方式,此类茶罂则开始用以贮存茶叶,仍充当茶席中的重要角色,如故宫博物院藏“明•煮茶图轴”(图4)及无锡博物院藏“清•品茶图轴”(图5)等,均可看到茶罂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