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067
上一件
下一件
清乾隆 釉里红锦地花卉纹小壮罐
作品估价:RMB 1,200,000-1,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1067
拍品名称:
清乾隆 釉里红锦地花卉纹小壮罐
年 代:
清乾隆
材 质:
H: 17.8 cm (7 in.)
拍品描述: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来源:纽约苏富比,2017年9月13日,lot23
本品直口,长弧腹及底内收,下承外撇式圈足,造型规整,胎体细腻坚致,釉面光润。通体以釉里红釉里红为饰,罐颈部与隙地绘蕉叶梅花纹,肩部及胫部绘缠枝花卉纹,腹部绘连续几何纹,内填以梅花纹,纹饰繁芜细丽,描绘精细,釉里红发色纯正典雅,底部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壮罐为明代永乐御窑独创,其器型由西亚金银器化裁而来,仅在永乐一朝有烧造,其后断绝。至清代乾隆时期,这一旷世名品才在景德镇御窑复现。乾隆御窑对永宣作品推崇备至,其中永乐 “青花白地壮罐”倍受乾隆皇帝喜爱和重视。据《清宫瓷器档案》记载,乾隆皇帝于乾隆十年、十一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七年分别下旨九江关唐英烧造“青花白地壮罐”,且屡次过问并催促烧造。此外,凡此类壮罐烧成送京后,均下谕旨配制“紫檀木座”,此种配座要求终乾隆一朝也并不多见,足见乾隆皇帝对于此式作品的喜爱和重视。此外,检索《清档》可知,此种壮罐多被下旨陈设于圆明园、热河行宫等乾隆可能御临的宫苑殿堂之中,以供清赏雅玩。本品从造型和纹饰来看,当追慕永乐青花壮罐而来,其身型收小,一改青花装饰,而以釉里红装饰而成,纹饰不加过多渲染,以线描而成,亦符合乾隆时期釉里红瓷器的烧制特点。
乾隆皇帝对釉里红瓷器颇为钟情,多次谕旨御窑厂烧造,尤为留心釉里红的烧成效果。据《清档》唐英奏折载“窃奴才在京时十月二十五日……钦遵奴才看明釉色,祗领纸样,恭捧到关……并谕:俱造釉里红务要花纹清真,釉水肥润,颜色鲜明。俟造得时奴才拣选送京恭呈御览。” 釉里红烧造工艺繁复,讲究物理变化之妙,由于在烧成过程当中氧化铜离子游离激烈,往往易于聚结,凹凸不平,若大面积涂饰,致使纹饰漫漶不清,遂成瑕疵。若火候气氛掌握不准,其色或是暗沉,或是浅薄,皆不堪入目,影响美观。为了达到“花纹清真,釉水肥润,颜色鲜明”的效果,乾隆皇帝曾专门拿出认为发色理想的釉里红马挂瓶作为唐英烧造的标准,可见乾隆皇帝对釉里红瓷器烧制的重视和喜爱。而本品恰恰也符合文献中所载乾隆釉里红器所具备的诸多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时期所慕制此式永乐青花壮罐,均忠实于对原物的模仿,底部不落青花款识。而除青花外,凡创新之作,如粉彩、洋彩壮罐,亦多落乾隆本朝款识。如上海博物馆所藏青花及粉彩壮罐。本品以釉里红绘制而成,亦属乾隆时期慕古创新之作,其书款识,或有得意技术上可超越前朝的情感因素存在,相同装饰风格作品还见于于乾隆追慕永乐青花抱月瓶,如香港苏富比,2018释出一件利国伟爵士旧藏乾隆釉里红抱月瓶,成交价高达1152万港币,同样以釉里红代替青花为饰,亦落青花篆书款,款识写法也与本品相同,推测可能为御旨烧造的一批摹古作品。足见乾隆皇帝对于此式“花纹清真,釉水肥润,颜色鲜明”作品之喜爱。
参阅:《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清代雍正-宣统官窑瓷器》,周丽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56页,图4-11(左1);
香港苏富比,2018年10月3日,lot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