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043
上一件
下一件
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缠枝花卉纹小碗
作品估价:RMB 1,550,000-2,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1043
拍品名称:
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缠枝花卉纹小碗
年 代:
清康熙
材 质:
D: 12.8 cm (5 1/8 in.)
拍品描述:
“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带旧包装
来源:北京私人旧藏
本品撇口,弧腹,下承圈足,外壁黄釉为地,红、紫、粉、蓝四色绘四株花卉,内外三层花瓣,大小相间,舒展圈曲,颜色各异,娇嫩鲜丽,花蕊以细小黑点装饰,四朵宝相花间以缠枝花叶,花枝招展,风姿绰约。外底心胭脂彩方框内书“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瓷胎画珐琅是清代康雍乾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创始于康熙朝。欧洲画珐琅器随着西洋传教士和外交使节作为礼物进入清代皇室,迅速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兴趣,出于个人喜爱以及政治文化的竞争,康熙皇帝不满意于仅仅欣赏西方所造珐琅器,在宫廷设立“珐琅作”专门烧造珐琅器,还聘请外国传教士指导烧造,力求以中国工匠和中国彩料制作珐琅器。有学者指出,熙朝“珐琅作”设立年份最早可推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经多年实验,于康熙晚期成功烧造,从此珐琅彩瓷器便成为了专供内廷的奢华秘玩。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法国传教士洪若翰(Jean de Fontaney)初抵宁波时,便写信回国要求送一批画珐琅和珐琅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其再次写信请求选派精良的画珐琅工匠到中国。康熙帝频频召见传教士,确认中国工匠是否掌握了画珐琅的技艺。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广东巡抚杨琳奏送两名“能烧法蓝物件”的广东技师入宫,证明此时中国工匠方已完全掌握画珐琅技艺,可见珐琅彩瓷烧造本土化过程之艰辛。
早期珐琅彩瓷烧造过程耗时耗工,由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成素白瓷胎,运至宫中造办处,由内廷画师遵照御旨设计绘图,在涩胎上以珐琅彩绘制图案,入窑经700℃-800℃低温烧成,烧造初期,珐琅彩料依赖进口,成本极高,传世品甚罕。直至雍正六年(1728年),国产珐琅料才得以研制成功,而本品则属前者以进口料烧制者。据统计,乾隆三年时,清宫藏有康、雍、乾三朝珐琅器仅四百余件,而康熙朝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康熙朝珐琅彩瓷皆为色地,多为碗、盘类小件器物,纹饰多见写生花卉,此式花卉纹小碗传世作品中可见二种构图设计,一为外壁通景以写实手法绘花草各异,二是绘四组对称图案化花卉,间以枝叶,即为本品。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分别藏有一件珐琅彩瓷黄地牡丹花纹碗及珐琅彩瓷红地花卉纹碗,黄地牡丹花纹碗与本品尺寸相当,花卉描画技法与本品不同,但同为四组对称图案化花卉,红地花卉纹碗尺寸较本品略小,花卉绘画技法与本品相类,外层花瓣自然翻转,枝叶缠绕繁密,三者对读成趣。
康熙朝瓷胎画珐琅器存世量少,市场流通者更是凤毛麟角,尤为珍罕。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叶佩兰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1999年,第7页,图5;
《金成旭映—清雍正珐琅彩瓷》,台北故宫博物院,2013年,第48页,图14
来源:北京私人旧藏
本品撇口,弧腹,下承圈足,外壁黄釉为地,红、紫、粉、蓝四色绘四株花卉,内外三层花瓣,大小相间,舒展圈曲,颜色各异,娇嫩鲜丽,花蕊以细小黑点装饰,四朵宝相花间以缠枝花叶,花枝招展,风姿绰约。外底心胭脂彩方框内书“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瓷胎画珐琅是清代康雍乾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创始于康熙朝。欧洲画珐琅器随着西洋传教士和外交使节作为礼物进入清代皇室,迅速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兴趣,出于个人喜爱以及政治文化的竞争,康熙皇帝不满意于仅仅欣赏西方所造珐琅器,在宫廷设立“珐琅作”专门烧造珐琅器,还聘请外国传教士指导烧造,力求以中国工匠和中国彩料制作珐琅器。有学者指出,熙朝“珐琅作”设立年份最早可推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经多年实验,于康熙晚期成功烧造,从此珐琅彩瓷器便成为了专供内廷的奢华秘玩。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法国传教士洪若翰(Jean de Fontaney)初抵宁波时,便写信回国要求送一批画珐琅和珐琅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其再次写信请求选派精良的画珐琅工匠到中国。康熙帝频频召见传教士,确认中国工匠是否掌握了画珐琅的技艺。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广东巡抚杨琳奏送两名“能烧法蓝物件”的广东技师入宫,证明此时中国工匠方已完全掌握画珐琅技艺,可见珐琅彩瓷烧造本土化过程之艰辛。
早期珐琅彩瓷烧造过程耗时耗工,由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成素白瓷胎,运至宫中造办处,由内廷画师遵照御旨设计绘图,在涩胎上以珐琅彩绘制图案,入窑经700℃-800℃低温烧成,烧造初期,珐琅彩料依赖进口,成本极高,传世品甚罕。直至雍正六年(1728年),国产珐琅料才得以研制成功,而本品则属前者以进口料烧制者。据统计,乾隆三年时,清宫藏有康、雍、乾三朝珐琅器仅四百余件,而康熙朝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康熙朝珐琅彩瓷皆为色地,多为碗、盘类小件器物,纹饰多见写生花卉,此式花卉纹小碗传世作品中可见二种构图设计,一为外壁通景以写实手法绘花草各异,二是绘四组对称图案化花卉,间以枝叶,即为本品。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分别藏有一件珐琅彩瓷黄地牡丹花纹碗及珐琅彩瓷红地花卉纹碗,黄地牡丹花纹碗与本品尺寸相当,花卉描画技法与本品不同,但同为四组对称图案化花卉,红地花卉纹碗尺寸较本品略小,花卉绘画技法与本品相类,外层花瓣自然翻转,枝叶缠绕繁密,三者对读成趣。
康熙朝瓷胎画珐琅器存世量少,市场流通者更是凤毛麟角,尤为珍罕。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叶佩兰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1999年,第7页,图5;
《金成旭映—清雍正珐琅彩瓷》,台北故宫博物院,2013年,第48页,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