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011
上一件
下一件
清乾隆 松石绿地洋彩吉庆连绵图花口橄榄瓶
作品估价:RMB 1,800,000-2,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1011
拍品名称:
清乾隆 松石绿地洋彩吉庆连绵图花口橄榄瓶
年 代:
清乾隆
材 质:
H: 31.3 cm (12 3/8 in.)
拍品描述: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带日本包装,包装题识“大清乾隆铭 粉彩草花纹花瓶”、“乾隆在铭 粉彩柑子口花生”
来源:山中商会旧藏
著录:《山中商会欧美分店及美国艺廊等经手中国艺术品资料汇编(三)》,山中让监制、金立言编译,上海书画出版社,2025年,第1188页,图60
展览:《山中商会精选中国陶瓷及青铜器展》,波士顿,1907年10月21日-11月14日,编号60
本品如意形花口,溜肩,弧腹及底内收,下承圈足。造型端庄秀挺,雅致大方。通体以松石绿釉为地,唇边作如意云头状,构思巧妙。颈部装饰画法各异的缠枝西蕃莲纹,腹纹绘蝴蝶、戟、编磬及缠枝莲纹,寓意吉庆连绵,绵延不绝。姿态各异的缠枝莲纹之间,图案看似随意安放,实际上布局严谨,花叶互不重迭,分布平均,不松不紧,视觉上平衡匀称,设计精巧,令人赞叹。圈足内壁亦罩松石绿釉,底部中正暗刻描金“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与松石绿地相互映衬,加倍鲜明。本品最大特色在于摹仿掐丝珐琅的外观,主要体现在用色和勾线方面,工匠以松石绿釉摹仿铜胎掐丝珐琅之色地,并以金彩画骨,勾勒花纹轮廓线框,带出鎏金掐丝的质感,而卷草上的红、黄、绿三彩质感硬朗深沉,也是掐丝珐琅常见的颜色,极为写实。底款不以矾红、青花书写,而是填满松石绿釉后填刻描金年款,这也是仿掐丝珐琅器的特征及制式,可见匠工之细微。民国邵蛰民《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赞曰“清瓷彩色至乾隆而极,其彩釉之仿他物者亦以乾隆为最多最精……足与真物相抗衡”,乾隆皇帝爱好新奇玩意,对官窑瓷器的出品精益求精,景德镇御窑厂除了大量仿烧前朝名窑器物,仿古之风盛行,也流行仿各种材质器物,例如仿石釉、仿木釉、仿珊瑚、仿绿松石,也包括像目前拍品的仿掐丝珐琅。“洋彩”一词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陶务叙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一般认为,洋彩是继承珐琅彩彩料和技法发展而成,其花卉多摹仿西洋光影绘法,花叶翻卷,富于明暗变化,借以烘托立体之层次。本品枝蔓描绘可见深浅两种颜色表现明暗立体,具有洋彩之典型特征。乾隆一朝御窑厂的烧造制度极为严苛,每年分别烧造大运瓷器和御贡瓷器。大运瓷器是为了满足清宫日常需用、陈设而必备的器皿,每年烧造有明确的数量、品类要求,烧造大运瓷器是御窑厂的主要任务。而御贡瓷器则是由九江关监督,并由御窑厂精心烧造,专门供奉给乾隆皇帝御用的器皿,其数量极少,质量极精,纹饰和造型均不同于大运瓷器,一年三贡,分别于端阳节、万寿节、年节这三个节日前进宫供御。督陶官为了取悦乾隆皇帝,自当竭尽巧思去烧瓷,器形、纹饰力求与从前不同,突出新意,若本品之仿掐丝珐琅洋彩之作,当为乾隆供御瓷器中的佳作。值得一提的是,此式洋彩作品除彩釉装饰外,其口沿设计亦别具匠心。其宛如清代女服中所使用的如意披肩一般,极具装饰效果。相同装饰风格瓷器乾隆时期还见有松石绿地洋彩包袱瓶、花觚等。足见乾隆时期对于此式装饰手法之喜爱。另外,检索馆藏资料,可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例与本品造型、纹样及尺寸、落款方式完全相同的作品,可资比较研究。
参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清代)》,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55页,图102
来源:山中商会旧藏
著录:《山中商会欧美分店及美国艺廊等经手中国艺术品资料汇编(三)》,山中让监制、金立言编译,上海书画出版社,2025年,第1188页,图60
展览:《山中商会精选中国陶瓷及青铜器展》,波士顿,1907年10月21日-11月14日,编号60
本品如意形花口,溜肩,弧腹及底内收,下承圈足。造型端庄秀挺,雅致大方。通体以松石绿釉为地,唇边作如意云头状,构思巧妙。颈部装饰画法各异的缠枝西蕃莲纹,腹纹绘蝴蝶、戟、编磬及缠枝莲纹,寓意吉庆连绵,绵延不绝。姿态各异的缠枝莲纹之间,图案看似随意安放,实际上布局严谨,花叶互不重迭,分布平均,不松不紧,视觉上平衡匀称,设计精巧,令人赞叹。圈足内壁亦罩松石绿釉,底部中正暗刻描金“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与松石绿地相互映衬,加倍鲜明。本品最大特色在于摹仿掐丝珐琅的外观,主要体现在用色和勾线方面,工匠以松石绿釉摹仿铜胎掐丝珐琅之色地,并以金彩画骨,勾勒花纹轮廓线框,带出鎏金掐丝的质感,而卷草上的红、黄、绿三彩质感硬朗深沉,也是掐丝珐琅常见的颜色,极为写实。底款不以矾红、青花书写,而是填满松石绿釉后填刻描金年款,这也是仿掐丝珐琅器的特征及制式,可见匠工之细微。民国邵蛰民《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赞曰“清瓷彩色至乾隆而极,其彩釉之仿他物者亦以乾隆为最多最精……足与真物相抗衡”,乾隆皇帝爱好新奇玩意,对官窑瓷器的出品精益求精,景德镇御窑厂除了大量仿烧前朝名窑器物,仿古之风盛行,也流行仿各种材质器物,例如仿石釉、仿木釉、仿珊瑚、仿绿松石,也包括像目前拍品的仿掐丝珐琅。“洋彩”一词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陶务叙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一般认为,洋彩是继承珐琅彩彩料和技法发展而成,其花卉多摹仿西洋光影绘法,花叶翻卷,富于明暗变化,借以烘托立体之层次。本品枝蔓描绘可见深浅两种颜色表现明暗立体,具有洋彩之典型特征。乾隆一朝御窑厂的烧造制度极为严苛,每年分别烧造大运瓷器和御贡瓷器。大运瓷器是为了满足清宫日常需用、陈设而必备的器皿,每年烧造有明确的数量、品类要求,烧造大运瓷器是御窑厂的主要任务。而御贡瓷器则是由九江关监督,并由御窑厂精心烧造,专门供奉给乾隆皇帝御用的器皿,其数量极少,质量极精,纹饰和造型均不同于大运瓷器,一年三贡,分别于端阳节、万寿节、年节这三个节日前进宫供御。督陶官为了取悦乾隆皇帝,自当竭尽巧思去烧瓷,器形、纹饰力求与从前不同,突出新意,若本品之仿掐丝珐琅洋彩之作,当为乾隆供御瓷器中的佳作。值得一提的是,此式洋彩作品除彩釉装饰外,其口沿设计亦别具匠心。其宛如清代女服中所使用的如意披肩一般,极具装饰效果。相同装饰风格瓷器乾隆时期还见有松石绿地洋彩包袱瓶、花觚等。足见乾隆时期对于此式装饰手法之喜爱。另外,检索馆藏资料,可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例与本品造型、纹样及尺寸、落款方式完全相同的作品,可资比较研究。
参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清代)》,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55页,图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