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992
上一件
下一件
清道光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一对
作品估价:RMB 2,200,000-2,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992
拍品名称:
清道光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一对
年 代:
清道光
材 质:
H: 37.3 cm (14 5/8 in.)(2)
拍品描述:
“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道光本朝
来源:中国嘉德,1998年5月9日,lot741(2-1);
北京翰海,2000年7月3日,lot1298(2-2);
五台山人旧藏;
中国嘉德,2011年5月22日,lot3404
著录:《慎德明道—五台山人藏清道光御瓷》,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编,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254、255页,图99
赏瓶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弦纹,圆腹,圈足,造型流畅,十分精美。器身通体绘九层纹饰,自上而下分别是海水纹于唇口,下连如意云头纹,蕉叶纹绕颈一周,回纹下绘缠枝莲花纹于肩部,下为如意云头纹,腹部又满饰缠枝莲,细腻生动,底部为莲瓣纹,卷草纹饰圈足。整器青花发色淡雅,在绘画笔法上追求“仿宣”效果。器底青花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为道光官窑典型器。赏瓶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其器形为雍正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专用于赏赐功臣,赏瓶成了“玉堂春瓶”的专指代称。传世品形制基本相同,均为撇口,细长颈,圆腹,圈足,乾隆后每朝相袭,名称、器形及用途从未改变,延用至宣统时期,成为清代大运瓷器中的一个经典式样。赏瓶的器型优美,适合于在器上绘制纹饰,赏瓶赐于功臣之后,被放置于较为明显的地方,便于臣子观赏,感受皇恩。颈部装饰的青花蕉叶纹和腹部装饰的缠枝莲纹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莲”代表“廉”,“青”“莲”合在一起,包含着皇帝对臣子和朝纲的寄望,寓意时政“清廉”。
参阅:《清代瓷器赏鉴》,钱振宗主编,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14页,图274
来源:中国嘉德,1998年5月9日,lot741(2-1);
北京翰海,2000年7月3日,lot1298(2-2);
五台山人旧藏;
中国嘉德,2011年5月22日,lot3404
著录:《慎德明道—五台山人藏清道光御瓷》,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编,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254、255页,图99
赏瓶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弦纹,圆腹,圈足,造型流畅,十分精美。器身通体绘九层纹饰,自上而下分别是海水纹于唇口,下连如意云头纹,蕉叶纹绕颈一周,回纹下绘缠枝莲花纹于肩部,下为如意云头纹,腹部又满饰缠枝莲,细腻生动,底部为莲瓣纹,卷草纹饰圈足。整器青花发色淡雅,在绘画笔法上追求“仿宣”效果。器底青花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为道光官窑典型器。赏瓶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其器形为雍正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专用于赏赐功臣,赏瓶成了“玉堂春瓶”的专指代称。传世品形制基本相同,均为撇口,细长颈,圆腹,圈足,乾隆后每朝相袭,名称、器形及用途从未改变,延用至宣统时期,成为清代大运瓷器中的一个经典式样。赏瓶的器型优美,适合于在器上绘制纹饰,赏瓶赐于功臣之后,被放置于较为明显的地方,便于臣子观赏,感受皇恩。颈部装饰的青花蕉叶纹和腹部装饰的缠枝莲纹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莲”代表“廉”,“青”“莲”合在一起,包含着皇帝对臣子和朝纲的寄望,寓意时政“清廉”。
参阅:《清代瓷器赏鉴》,钱振宗主编,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14页,图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