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984
上一件
下一件
清嘉庆 洋彩万花锦纹葫芦瓶
作品估价:RMB 1,400,000-2,4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984
拍品名称:
清嘉庆 洋彩万花锦纹葫芦瓶
年 代:
清嘉庆
材 质:
H: 32.5 cm (12 3/4 in.)
拍品描述:
“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嘉庆本朝
来源:香港佳士得,2002年4月29日,lot569(一对之一)
瓶通体以洋彩万花锦地为饰,繁茂绿叶为地,色地上满布各色四季花卉,春之牡丹和玉兰与夏之荷及秋之菊并蒂盛开,不拘时节。瓶上叶片与花卉均以洋彩料绘制,叶脉与花丝纤毫毕现,油润莹亮。底部矾红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为标准嘉庆官窑款识。“万花锦”又称“百花不露地”、 “万花献瑞”,初创于清雍正御窑,乾隆时期最盛,嘉道至晚清均有烧造。据《清宫瓷器档》中所记,早在乾隆八年首次出现“万花献瑞”一词,如“十二月初九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御用青花白地膳碗一件,传旨着交唐英烧造其碗,大小薄厚深浅款式俱照此膳碗,外面俱烧五彩……年节用三阳开泰……赏花用万花献瑞……”。然将葫芦瓶与洋彩万花献瑞合璧于一器之上,则为乾隆御窑之创举。据《清宫瓷器档案》中也有记载:“九江关监督海绍恭进……白地洋彩万花献瑞葫芦瓶成对……”。嘉庆一朝,景德镇御窑厂已无专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监管,御窑瓷器的制作处于守成的状态。其式样、图案等均承袭前朝旧制,不敢僭越,甚至在嘉庆早期御窑生产的器物仍落“太上皇”乾隆年号款识,瓷器风格和制瓷工艺仍保持了较高的水准,故有“乾、嘉窑”之说。如早在嘉庆元年(1796年)《清宫瓷器档案·贡档进单》中就有烧制洋彩万花献瑞瓷器的记载。如“嘉庆元年(1796年)十二月13日,奴才全德跪进……交宁寿宫洋彩万花献瑞太平尊成对”。而且在嘉庆五年、八年、十一年至十四年,二十二年均有烧制洋彩万花献瑞瓷器的记载。可见此式洋彩万花献瑞作品贯穿于嘉庆在位二十五年间, 且以“贡瓷”的形式出现,其级别则远高于大运瓷器。嘉庆时期,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正处于下降状态,御窑厂的规模、瓷器的品种和生产数量上均已大为缩减。据内务府广储司卷烧造瓷器条所记,嘉庆四年(1799年),将每年烧造官窑款项,由一万两银改为七千余两,不久又减为五千两。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一月,又奉旨“自明年为始,九江关呈进大运瓷器,着减半烧造。”但作为烧造难度和生产成本较高的洋彩万花献瑞葫芦瓶,于嘉庆时期得以保存并继续生产,足见宫廷对此类器物之喜爱。由上述文献可知,万花锦者属贡御瓷器,与其它官窑相比,工艺更为讲究。需要内务府造办处出具画样,设计出百花齐聚之画稿,上呈皇帝审批后,再交付御窑厂作为粉本。此种装饰一器之上所见颜色不下三十余种,绘画之前,彩瓷的所有颜料必须配备,种类繁多几近百种,均需一一调试,此项工作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检索公私收藏及市场流通资料可知,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例装饰风格一致的洋彩万花献瑞长颈瓶,亦落矾红篆书款识。另外,市场流通中,可见北京拍卖会于2010年释出一件乾隆洋彩万花献瑞葫芦瓶,成交价高达2240万元,足见其在市场流通中的地位。然相对于乾隆而言,嘉庆作品则更为少见,颇值珍视。
参阅:北京拍卖会,2010年12月5日,lot4686;
《中国陶瓷全集—清(下)》,汪庆正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图132
来源:香港佳士得,2002年4月29日,lot569(一对之一)
瓶通体以洋彩万花锦地为饰,繁茂绿叶为地,色地上满布各色四季花卉,春之牡丹和玉兰与夏之荷及秋之菊并蒂盛开,不拘时节。瓶上叶片与花卉均以洋彩料绘制,叶脉与花丝纤毫毕现,油润莹亮。底部矾红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为标准嘉庆官窑款识。“万花锦”又称“百花不露地”、 “万花献瑞”,初创于清雍正御窑,乾隆时期最盛,嘉道至晚清均有烧造。据《清宫瓷器档》中所记,早在乾隆八年首次出现“万花献瑞”一词,如“十二月初九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御用青花白地膳碗一件,传旨着交唐英烧造其碗,大小薄厚深浅款式俱照此膳碗,外面俱烧五彩……年节用三阳开泰……赏花用万花献瑞……”。然将葫芦瓶与洋彩万花献瑞合璧于一器之上,则为乾隆御窑之创举。据《清宫瓷器档案》中也有记载:“九江关监督海绍恭进……白地洋彩万花献瑞葫芦瓶成对……”。嘉庆一朝,景德镇御窑厂已无专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监管,御窑瓷器的制作处于守成的状态。其式样、图案等均承袭前朝旧制,不敢僭越,甚至在嘉庆早期御窑生产的器物仍落“太上皇”乾隆年号款识,瓷器风格和制瓷工艺仍保持了较高的水准,故有“乾、嘉窑”之说。如早在嘉庆元年(1796年)《清宫瓷器档案·贡档进单》中就有烧制洋彩万花献瑞瓷器的记载。如“嘉庆元年(1796年)十二月13日,奴才全德跪进……交宁寿宫洋彩万花献瑞太平尊成对”。而且在嘉庆五年、八年、十一年至十四年,二十二年均有烧制洋彩万花献瑞瓷器的记载。可见此式洋彩万花献瑞作品贯穿于嘉庆在位二十五年间, 且以“贡瓷”的形式出现,其级别则远高于大运瓷器。嘉庆时期,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正处于下降状态,御窑厂的规模、瓷器的品种和生产数量上均已大为缩减。据内务府广储司卷烧造瓷器条所记,嘉庆四年(1799年),将每年烧造官窑款项,由一万两银改为七千余两,不久又减为五千两。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一月,又奉旨“自明年为始,九江关呈进大运瓷器,着减半烧造。”但作为烧造难度和生产成本较高的洋彩万花献瑞葫芦瓶,于嘉庆时期得以保存并继续生产,足见宫廷对此类器物之喜爱。由上述文献可知,万花锦者属贡御瓷器,与其它官窑相比,工艺更为讲究。需要内务府造办处出具画样,设计出百花齐聚之画稿,上呈皇帝审批后,再交付御窑厂作为粉本。此种装饰一器之上所见颜色不下三十余种,绘画之前,彩瓷的所有颜料必须配备,种类繁多几近百种,均需一一调试,此项工作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检索公私收藏及市场流通资料可知,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例装饰风格一致的洋彩万花献瑞长颈瓶,亦落矾红篆书款识。另外,市场流通中,可见北京拍卖会于2010年释出一件乾隆洋彩万花献瑞葫芦瓶,成交价高达2240万元,足见其在市场流通中的地位。然相对于乾隆而言,嘉庆作品则更为少见,颇值珍视。
参阅:北京拍卖会,2010年12月5日,lot4686;
《中国陶瓷全集—清(下)》,汪庆正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图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