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969
上一件
下一件
明中期 御制掐丝珐琅玉洞仙弈插屏
作品估价:RMB 500,000-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969
拍品名称:
明中期 御制掐丝珐琅玉洞仙弈插屏
年 代:
明中期
材 质:
59*23*60cm
拍品描述:
来源:美国私人旧藏
此件极为珍罕的掐丝珐琅插屏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宫廷御用监制作,屏心以铜丝作画,珐琅描彩,引玉洞仙弈为意,构绘出一幅工笔重彩的山水人物画,实为皇帝御前陈设、赏玩之佳器。
明代御用监是专门为皇帝制作御用器物之场所,相当于清宫造办处。《明史·职官志》记载“御用监:明宦官官署名。十二监之一……凡御前……诸玩器,皆造办之”。
明代中期,珐琅器为宫廷独享。在嘉靖二十年《褫夺跋扈奸权疏》中记载了翊国公郭勋制作发蓝炉一事“律开违式器用不许擅制,勋先年令漕运参将李节铸造鎏金圆炉六十面,珐琅方炉四十面,又尝造有金银山等项侈肆物件,臣庶之家不知作为何用?”可见在嘉靖以前,珐琅器尚属“不许擅制的违式器用”,乃帝王独享,即使公候亦不得僭越。
此件掐丝珐琅插屏为明中期宫廷御用监最精美的作品。
第一,色彩丰富,在明代掐丝珐琅器中无出其右者。明中早期常见珐琅釉色有蓝、青、绿、红、黄、白六种,仅少数使用紫色,混合釉料使用不多。而这件掐丝珐琅插屏对色彩的应用已至巅峰,使用不同色釉超过十六种,色彩的组合运用已登峰造极。以青绿色系的使用为例,由深至浅竟多达八种不同的层次:山石的明暗—青、墨绿、豆绿;天空—松石绿(蓝);松柏—蓝+绿;草地—黄+绿;湖水—青+白;对弈者衣服—月白色(白+绿)。
第二,掐丝细致,铜质精纯。明代掐丝珐琅使用黄铜丝,所以劈丝、开裂的现象很普遍,皆因明代黄铜用天然炉甘石(菱锌矿)对化红铜而成,炉甘石中杂质很多,在反复加热锤鍱过程中,铜丝极易开裂。此件插屏掐丝金光熠熠,几乎不见劈丝,旧有“宣铜十二炼”之说,此掐丝珐琅插屏所选黄铜必定是经过多次提纯,才至铜质精良,金色内敛。更难得之处,工匠为了准确的表达画意,至少选用了三种以上粗细有别的铜丝,匠心所在无微不至。此精工细作在明清珐琅器上,绝对是凤毛麟角。
第三,釉料细腻,珠光宝气。此插屏色彩丰富,发色纯正:蓝如松石、紫如水晶、绿如祖母、黄如琥珀。釉料精研细磨,施釉肥厚,色泽如宝石般深邃内敛,令人着迷。
第四,尺寸巨大。屏心超过半米,在明代中早期的掐丝珐琅器中,这个尺寸是极为罕见的。在同时期馆藏文物中,仅有大英博物馆以及瑞士莱特博格博物馆收藏的龙纹大罐以及北京故宫收藏双陆棋盘能与之媲美。
此件不惜工本的掐丝珐琅插屏,非明代宫廷御用监最优秀的工匠不能为之。
此插屏映入眼帘的画面感、视觉冲击力极强,宛如一张重彩的山水画作。进入明中期,一些浙派画家(戴进、吴伟等)进入宫廷供职,宫廷将南宋院体与浙派南北技法相融合,出现了山水、雅集等题材。更文人化、意趣化的绘画风格,在这件明中期宫廷掐丝珐琅插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件插屏不仅仅是一件珍罕的宫廷掐丝珐琅器,更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绘画作品。它可能对后期的绘画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明四家之一精研“六法”的仇英作品中,很容易找到类似元素。
明仇英《玉洞烧丹图》构图与此件插屏如出一辙。画中洞府深藏,洞口古松虬曲,间有矮树红花点缀,洞前盘坐几人,或对弈或烧丹,山间白云缭绕,远处祥鹤来仪。斧劈皴法将危岩峭石勾画的简洁有力,以青绿设色,层层晕染,即具文人画的秀逸清气,又不失唐宋青山绿水的富丽典雅。
插屏中描画的白云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此技法在仇英《群仙会祝图》以及《蟠桃仙会图卷》中均有同样的表现。在《春山吟赏轴》中仇英对人物的刻画,与插屏中人物无论是坐姿、衣着、发饰,还是神态都如出一辙。(如下图所示)
此件明中期掐丝珐琅插屏乃御用监扛鼎之作,必是皇帝御前陈设雅物。它不仅代表了明代中期掐丝珐琅的最高技艺,同时也是明代宫廷绘画的代表。此插屏极为珍罕,两岸故宫均没有类似藏品。目前所知,仅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正在举办的“拥抱色彩—中国珐琅装饰艺术(1300-1900)”展中有一件类似掐丝珐琅插屏(2021年在伦敦邦汉斯以20万英镑购得)可咨参考,大都会博物馆将这件插屏与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陈设在同一展柜。可想此类插屏在馆藏明代宫廷器物中的重要性和稀缺性。本次拍品无论是画意、尺寸还是品相都优于前述插屏(大都会屏心尺寸为40×29厘米,拍品屏心54×38厘米)。
此件极为珍罕的掐丝珐琅插屏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宫廷御用监制作,屏心以铜丝作画,珐琅描彩,引玉洞仙弈为意,构绘出一幅工笔重彩的山水人物画,实为皇帝御前陈设、赏玩之佳器。
明代御用监是专门为皇帝制作御用器物之场所,相当于清宫造办处。《明史·职官志》记载“御用监:明宦官官署名。十二监之一……凡御前……诸玩器,皆造办之”。
明代中期,珐琅器为宫廷独享。在嘉靖二十年《褫夺跋扈奸权疏》中记载了翊国公郭勋制作发蓝炉一事“律开违式器用不许擅制,勋先年令漕运参将李节铸造鎏金圆炉六十面,珐琅方炉四十面,又尝造有金银山等项侈肆物件,臣庶之家不知作为何用?”可见在嘉靖以前,珐琅器尚属“不许擅制的违式器用”,乃帝王独享,即使公候亦不得僭越。
此件掐丝珐琅插屏为明中期宫廷御用监最精美的作品。
第一,色彩丰富,在明代掐丝珐琅器中无出其右者。明中早期常见珐琅釉色有蓝、青、绿、红、黄、白六种,仅少数使用紫色,混合釉料使用不多。而这件掐丝珐琅插屏对色彩的应用已至巅峰,使用不同色釉超过十六种,色彩的组合运用已登峰造极。以青绿色系的使用为例,由深至浅竟多达八种不同的层次:山石的明暗—青、墨绿、豆绿;天空—松石绿(蓝);松柏—蓝+绿;草地—黄+绿;湖水—青+白;对弈者衣服—月白色(白+绿)。
第二,掐丝细致,铜质精纯。明代掐丝珐琅使用黄铜丝,所以劈丝、开裂的现象很普遍,皆因明代黄铜用天然炉甘石(菱锌矿)对化红铜而成,炉甘石中杂质很多,在反复加热锤鍱过程中,铜丝极易开裂。此件插屏掐丝金光熠熠,几乎不见劈丝,旧有“宣铜十二炼”之说,此掐丝珐琅插屏所选黄铜必定是经过多次提纯,才至铜质精良,金色内敛。更难得之处,工匠为了准确的表达画意,至少选用了三种以上粗细有别的铜丝,匠心所在无微不至。此精工细作在明清珐琅器上,绝对是凤毛麟角。
第三,釉料细腻,珠光宝气。此插屏色彩丰富,发色纯正:蓝如松石、紫如水晶、绿如祖母、黄如琥珀。釉料精研细磨,施釉肥厚,色泽如宝石般深邃内敛,令人着迷。
第四,尺寸巨大。屏心超过半米,在明代中早期的掐丝珐琅器中,这个尺寸是极为罕见的。在同时期馆藏文物中,仅有大英博物馆以及瑞士莱特博格博物馆收藏的龙纹大罐以及北京故宫收藏双陆棋盘能与之媲美。
此件不惜工本的掐丝珐琅插屏,非明代宫廷御用监最优秀的工匠不能为之。
此插屏映入眼帘的画面感、视觉冲击力极强,宛如一张重彩的山水画作。进入明中期,一些浙派画家(戴进、吴伟等)进入宫廷供职,宫廷将南宋院体与浙派南北技法相融合,出现了山水、雅集等题材。更文人化、意趣化的绘画风格,在这件明中期宫廷掐丝珐琅插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件插屏不仅仅是一件珍罕的宫廷掐丝珐琅器,更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绘画作品。它可能对后期的绘画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明四家之一精研“六法”的仇英作品中,很容易找到类似元素。
明仇英《玉洞烧丹图》构图与此件插屏如出一辙。画中洞府深藏,洞口古松虬曲,间有矮树红花点缀,洞前盘坐几人,或对弈或烧丹,山间白云缭绕,远处祥鹤来仪。斧劈皴法将危岩峭石勾画的简洁有力,以青绿设色,层层晕染,即具文人画的秀逸清气,又不失唐宋青山绿水的富丽典雅。
插屏中描画的白云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此技法在仇英《群仙会祝图》以及《蟠桃仙会图卷》中均有同样的表现。在《春山吟赏轴》中仇英对人物的刻画,与插屏中人物无论是坐姿、衣着、发饰,还是神态都如出一辙。(如下图所示)
此件明中期掐丝珐琅插屏乃御用监扛鼎之作,必是皇帝御前陈设雅物。它不仅代表了明代中期掐丝珐琅的最高技艺,同时也是明代宫廷绘画的代表。此插屏极为珍罕,两岸故宫均没有类似藏品。目前所知,仅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正在举办的“拥抱色彩—中国珐琅装饰艺术(1300-1900)”展中有一件类似掐丝珐琅插屏(2021年在伦敦邦汉斯以20万英镑购得)可咨参考,大都会博物馆将这件插屏与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陈设在同一展柜。可想此类插屏在馆藏明代宫廷器物中的重要性和稀缺性。本次拍品无论是画意、尺寸还是品相都优于前述插屏(大都会屏心尺寸为40×29厘米,拍品屏心54×3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