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808
上一件
下一件
清乾隆 仿汝釉大碗
作品估价:RMB 28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未知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808
拍品名称:
清乾隆 仿汝釉大碗
拍品描述:
参阅:参阅:《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暂得楼、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博物馆,香港,2005年,第50、51页,图8
尺寸:37 厘米.直径.
款识EN:Seal Mark and Period of Qianlong, Qing Dynasty
名称EN:A RU TYPE BOWL
品相:口沿冲修(敬请留意:本品相报告仅作为参考依据,参拍前请各位买家自行仔细检查拍品并以实物为准)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说明:碗形硕大,胎体厚重坚实,撇口,弧壁,圈足,底足平削,上施酱色护胎釉,足端露灰胎,与汝窑瓷“香灰胎”的特点颇为类似。碗身光素不事雕饰,内外壁通施仿汝釉,呈色青翠,苍雅静穆,厚润柔和,极富宋瓷韵致,釉层布满稀疏开片。碗底心青花书“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北宋元佑至崇宁年间为宫廷御製青瓷,有“汝窑为魁”之说,其烧造时间短,制品较少,故极为稀有珍贵。宋人周辉《清波杂志》感叹到:“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宫中捡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雍、乾二帝品味高雅,慕宋瓷不事雕琢之美,命御窑厂加以仿效。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记载: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初六日,乾隆帝就让太监高玉将“汝釉花觚一件”交于唐英“着照样烧造”。《清宫造办处活计档》分别录有雍正六年(1728年)和乾隆三年(1738年)曾先后令景德镇仿汝窑器,均多达40余件。从清文档记载分析,乾隆一朝烧製仿汝釉瓷器主要集中在乾隆十三年以前。碗在汝瓷中属于少见器形,因此清宫仿汝也以摹古器形为多,碗罕有仿制,本器体型硕大,烧制极易变形,故成品极少,更显珍贵。整器精致端庄,釉色肥润失透,细密的冰裂纹,富有天然韵致。同类者可见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对胡惠春先生旧藏的仿汝釉大碗,与本碗釉色、尺寸近似。
尺寸:37 厘米.直径.
款识EN:Seal Mark and Period of Qianlong, Qing Dynasty
名称EN:A RU TYPE BOWL
品相:口沿冲修(敬请留意:本品相报告仅作为参考依据,参拍前请各位买家自行仔细检查拍品并以实物为准)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说明:碗形硕大,胎体厚重坚实,撇口,弧壁,圈足,底足平削,上施酱色护胎釉,足端露灰胎,与汝窑瓷“香灰胎”的特点颇为类似。碗身光素不事雕饰,内外壁通施仿汝釉,呈色青翠,苍雅静穆,厚润柔和,极富宋瓷韵致,釉层布满稀疏开片。碗底心青花书“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北宋元佑至崇宁年间为宫廷御製青瓷,有“汝窑为魁”之说,其烧造时间短,制品较少,故极为稀有珍贵。宋人周辉《清波杂志》感叹到:“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宫中捡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雍、乾二帝品味高雅,慕宋瓷不事雕琢之美,命御窑厂加以仿效。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记载: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初六日,乾隆帝就让太监高玉将“汝釉花觚一件”交于唐英“着照样烧造”。《清宫造办处活计档》分别录有雍正六年(1728年)和乾隆三年(1738年)曾先后令景德镇仿汝窑器,均多达40余件。从清文档记载分析,乾隆一朝烧製仿汝釉瓷器主要集中在乾隆十三年以前。碗在汝瓷中属于少见器形,因此清宫仿汝也以摹古器形为多,碗罕有仿制,本器体型硕大,烧制极易变形,故成品极少,更显珍贵。整器精致端庄,釉色肥润失透,细密的冰裂纹,富有天然韵致。同类者可见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对胡惠春先生旧藏的仿汝釉大碗,与本碗釉色、尺寸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