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117
拍品名称:
清乾隆 矾红彩折枝莲纹藏草瓶
拍品描述:
尺寸:22 cm高
款识EN:Period of Qianlong, Qing Dynasty
名称EN:AN IRON-RED 'INTERLOCKING LOTUS' BOTTLE
品相:口沿小磕,底部开片(敬请留意:本品相报告仅作为参考依据,参拍前请各位买家自行仔细检查拍品并以实物为准)
说明:本品唇口,直颈,颈部偏下起轮状凸弦纹,溜肩,鼓腹,及底内收,下承覆碗状高圈足。通体施白釉,釉面莹润,外壁以矾红为饰。口沿外涂矾红,下连回纹,颈部点缀朵梅,轮状突起上、下均饰变形莲瓣纹,颈下部绘如意云头纹。肩部绘双重莲瓣纹,腹部绘折枝莲纹,胫部绘蕉叶纹,圈足绘变形莲瓣纹。
甘露瓶,亦称“藏草瓶”,《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乾隆十一年(1746年)“二月二十二日,司库白世秀、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高玉交白地红花甘露瓶一件(附紫檀木座)。传旨:照此瓶款式花样做一木样着色呈览。准时,交与江西先烧造几件送来,随后再烧造几件,俱不要款。”次年“二月十九日,大臣海望来说,太监张玉传旨:着传与唐英将甘露瓶陆续再作些来。”通过《活计档》记载,可知此式甘露瓶当为唐英督陶其间所制,并备受乾隆帝喜爱,多次提出“再稍早几件”、“再作些来”。乾隆皇帝对于藏传佛教的崇拜十分虔诚,广建藏式佛教建筑,大量的寺庙和频繁的法事活动必然需要大量法器和陈设配合,故而内廷可见大量的瓷质和其他材质的藏传佛教法器,同时这些瓷质法器还被清廷用作赏赐西藏之用。本品既体现出御窑精湛的制瓷技艺,也反映了当时内地与西藏频繁的文化交流,是十分独特的乾隆御窑佳作。
款识EN:Period of Qianlong, Qing Dynasty
名称EN:AN IRON-RED 'INTERLOCKING LOTUS' BOTTLE
品相:口沿小磕,底部开片(敬请留意:本品相报告仅作为参考依据,参拍前请各位买家自行仔细检查拍品并以实物为准)
说明:本品唇口,直颈,颈部偏下起轮状凸弦纹,溜肩,鼓腹,及底内收,下承覆碗状高圈足。通体施白釉,釉面莹润,外壁以矾红为饰。口沿外涂矾红,下连回纹,颈部点缀朵梅,轮状突起上、下均饰变形莲瓣纹,颈下部绘如意云头纹。肩部绘双重莲瓣纹,腹部绘折枝莲纹,胫部绘蕉叶纹,圈足绘变形莲瓣纹。
甘露瓶,亦称“藏草瓶”,《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乾隆十一年(1746年)“二月二十二日,司库白世秀、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高玉交白地红花甘露瓶一件(附紫檀木座)。传旨:照此瓶款式花样做一木样着色呈览。准时,交与江西先烧造几件送来,随后再烧造几件,俱不要款。”次年“二月十九日,大臣海望来说,太监张玉传旨:着传与唐英将甘露瓶陆续再作些来。”通过《活计档》记载,可知此式甘露瓶当为唐英督陶其间所制,并备受乾隆帝喜爱,多次提出“再稍早几件”、“再作些来”。乾隆皇帝对于藏传佛教的崇拜十分虔诚,广建藏式佛教建筑,大量的寺庙和频繁的法事活动必然需要大量法器和陈设配合,故而内廷可见大量的瓷质和其他材质的藏传佛教法器,同时这些瓷质法器还被清廷用作赏赐西藏之用。本品既体现出御窑精湛的制瓷技艺,也反映了当时内地与西藏频繁的文化交流,是十分独特的乾隆御窑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