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4807
上一件
下一件
郭路生 食指手迹
作品估价:RMB 无底价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未知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14807
拍品名称:
郭路生 食指手迹
作 者:
郭路生
年 代:
2000年
材 质:
20×13.2cm
拍品描述:
签名:困难孕育着精神 张丽佳惠存
郭路生 98.6 食指 2000.8.9
郭路生被广泛公认为“朦胧诗”的先行者。从本名郭路生,到笔名“食指”,是朦胧诗从地下潜流到爆发涌出的十年,也是他自身命运跌宕起伏的十年。
1968年12月18日四点零八分,一列由北京开往山西汾阳的列车满载着北京知青准时启动。在颠簸的车厢里,20岁的郭路生写下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首诗连同不久前写就的《相信未来》,很快成为整整一代人的情感与精神依托。
传说有知青的地方就有郭路生的诗,他的作品在不同笔迹不同纸张中流转。阿城说自己1969年在内蒙古阿荣旗插队时,从新结识的朋友手里得到郭路生的《酒》,赶紧就在炕沿上抄下来。
郭路生插队的山西汾阳县杏花村更是一度成为诗歌朝圣地。有亲历者回忆,每逢下雨天歇工日,知青们纷纷赶去杏花村与郭路生谈诗。“迎着细雨,踏着泥泞,破得开了花的棉袄也遮挡不住他们洋溢的青春和脸上透出的知识气息,有些人甚至可以说是风度翩翩”。
北岛回忆第一次听到郭路生的《相信未来》,心里为之一动,如轻拨琴弦,被触动了某根神经。这与他此前所熟悉的贺敬之、郭小川一代的诗,全然不同。当他得知诗人也是知青中的一员,感到不可思议。很多年后北岛坦陈,是郭路生的作品激发了他写诗的热望,“为我的生活打开一扇意外的窗”。
郭路生曾将《相信未来》带给贺敬之看,贺敬之的评语是:“在30年代它是一首好诗。”郭路生读懂他的言下之意,它是不合时宜的;不仅不合时宜,而且可以说冒犯了那个时代。
但不可否认的是,成千上万的年轻读者,其中绝大部分并非对诗歌有特殊兴趣,他们只是被郭路生的作品打动了,感到那诗句仿佛是从自己心底里溢出的,在自己的血管里流淌的。在那个迅疾骤变的时代中,他们曾无比需要借一把喉咙抒发心声,郭路生便成为首位“歌者”。
1973年,结束两年军队生涯的郭路生回到北京,被安排在北京市第二光学仪器厂的技校担任辅导员,后因去红旗渠写诗离职。这一年,刚过了二十五周岁生日的郭路生被确诊精神分裂。多多曾说郭路生是“七十年代以来为新诗歌运动趴在地上的第一人”。
1978年年底,《今天》创刊,引发巨大反响。北岛与芒克决定在《今天》的第二期发表郭路生的诗歌。郭路生同意了,并首次以“食指”的笔名发表了《相信未来》、《命运》、《疯狗》三篇作品。
其中《疯狗》正是1978年这一年的新作,但在《今天》刊登时写作时间被有意提前了,直到若干年后他特意更正了这个问题。这首诗,虽自嘲但不自怜。作为中心意象的“疯狗”恨不能挣脱一切有形无形的锁链,但曲直颠倒的世界中,如果定义什么才是真正的“疯狗”呢?一个为诗歌而生的人,只是用诗歌说出了真话和心里话,却被迫不停地拷问自己,到底是谁错了?
从1990年开始,郭路生一直住在北京第三福利院,直到2002年出院。如今他在家人的陪伴下,过着平静而温馨的生活。一些老朋友去看望他,发现他又恢复成那个随和的、笑容可掬的郭路生。他不愿再提及艰难往事,朋友们偶尔说漏了嘴难掩哀痛之色时,他还会轻声安慰一句,似乎对他者也是对自己:“没什么的,12年很快的”。
作者介绍
郭路生,笔名食指,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生于1948年,山东鱼台人,现居北京。青少年时期喜读柯岩、贺敬之、郭小川等诗人作品,与何其芳的交往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1968年去山西插队前后,创作出代表作《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1970年应征入伍,写出《新兵》《架设兵之歌》《澜沧江,湄公河》等反映部队生活的诗歌。1973年回京,11月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1979年开始用笔名“食指"在《今天》发表作品。1990年,进入北京第三福利院。1993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协会,五月出版《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2年,54岁的郭路生告别了居住20余年的福利院。
1998年,郭路生获文友文学奖。1999年,《食指近作12首》获北京市新中国成立50周年诗歌类作品最高奖。199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食指的诗》诗集,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2000年,他创作的《青春逝去不复返》《相聚》入选2000年度中国最佳诗歌。2001年,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相信未来》等。
郭路生 98.6 食指 2000.8.9
郭路生被广泛公认为“朦胧诗”的先行者。从本名郭路生,到笔名“食指”,是朦胧诗从地下潜流到爆发涌出的十年,也是他自身命运跌宕起伏的十年。
1968年12月18日四点零八分,一列由北京开往山西汾阳的列车满载着北京知青准时启动。在颠簸的车厢里,20岁的郭路生写下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首诗连同不久前写就的《相信未来》,很快成为整整一代人的情感与精神依托。
传说有知青的地方就有郭路生的诗,他的作品在不同笔迹不同纸张中流转。阿城说自己1969年在内蒙古阿荣旗插队时,从新结识的朋友手里得到郭路生的《酒》,赶紧就在炕沿上抄下来。
郭路生插队的山西汾阳县杏花村更是一度成为诗歌朝圣地。有亲历者回忆,每逢下雨天歇工日,知青们纷纷赶去杏花村与郭路生谈诗。“迎着细雨,踏着泥泞,破得开了花的棉袄也遮挡不住他们洋溢的青春和脸上透出的知识气息,有些人甚至可以说是风度翩翩”。
北岛回忆第一次听到郭路生的《相信未来》,心里为之一动,如轻拨琴弦,被触动了某根神经。这与他此前所熟悉的贺敬之、郭小川一代的诗,全然不同。当他得知诗人也是知青中的一员,感到不可思议。很多年后北岛坦陈,是郭路生的作品激发了他写诗的热望,“为我的生活打开一扇意外的窗”。
郭路生曾将《相信未来》带给贺敬之看,贺敬之的评语是:“在30年代它是一首好诗。”郭路生读懂他的言下之意,它是不合时宜的;不仅不合时宜,而且可以说冒犯了那个时代。
但不可否认的是,成千上万的年轻读者,其中绝大部分并非对诗歌有特殊兴趣,他们只是被郭路生的作品打动了,感到那诗句仿佛是从自己心底里溢出的,在自己的血管里流淌的。在那个迅疾骤变的时代中,他们曾无比需要借一把喉咙抒发心声,郭路生便成为首位“歌者”。
1973年,结束两年军队生涯的郭路生回到北京,被安排在北京市第二光学仪器厂的技校担任辅导员,后因去红旗渠写诗离职。这一年,刚过了二十五周岁生日的郭路生被确诊精神分裂。多多曾说郭路生是“七十年代以来为新诗歌运动趴在地上的第一人”。
1978年年底,《今天》创刊,引发巨大反响。北岛与芒克决定在《今天》的第二期发表郭路生的诗歌。郭路生同意了,并首次以“食指”的笔名发表了《相信未来》、《命运》、《疯狗》三篇作品。
其中《疯狗》正是1978年这一年的新作,但在《今天》刊登时写作时间被有意提前了,直到若干年后他特意更正了这个问题。这首诗,虽自嘲但不自怜。作为中心意象的“疯狗”恨不能挣脱一切有形无形的锁链,但曲直颠倒的世界中,如果定义什么才是真正的“疯狗”呢?一个为诗歌而生的人,只是用诗歌说出了真话和心里话,却被迫不停地拷问自己,到底是谁错了?
从1990年开始,郭路生一直住在北京第三福利院,直到2002年出院。如今他在家人的陪伴下,过着平静而温馨的生活。一些老朋友去看望他,发现他又恢复成那个随和的、笑容可掬的郭路生。他不愿再提及艰难往事,朋友们偶尔说漏了嘴难掩哀痛之色时,他还会轻声安慰一句,似乎对他者也是对自己:“没什么的,12年很快的”。
作者介绍
郭路生,笔名食指,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生于1948年,山东鱼台人,现居北京。青少年时期喜读柯岩、贺敬之、郭小川等诗人作品,与何其芳的交往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1968年去山西插队前后,创作出代表作《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1970年应征入伍,写出《新兵》《架设兵之歌》《澜沧江,湄公河》等反映部队生活的诗歌。1973年回京,11月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1979年开始用笔名“食指"在《今天》发表作品。1990年,进入北京第三福利院。1993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协会,五月出版《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2年,54岁的郭路生告别了居住20余年的福利院。
1998年,郭路生获文友文学奖。1999年,《食指近作12首》获北京市新中国成立50周年诗歌类作品最高奖。199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食指的诗》诗集,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2000年,他创作的《青春逝去不复返》《相聚》入选2000年度中国最佳诗歌。2001年,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相信未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