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084
上一件
下一件
罗聘 乾隆戊申(1788年)作 鬼趣图卷 手卷
引首30.5×112cm;画芯31.5×209cm;题跋31.5×120cm
作品估价:RMB 60,000-8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1084
拍品名称:
罗聘 乾隆戊申(1788年)作 鬼趣图卷 手卷
年 代:
乾隆戊申(1788年)作
尺 寸:
引首30.5×112cm;画芯31.5×209cm;题跋31.5×120cm
材 质:
设色绢本
形 制:
手卷
题 识:
【款识】乾隆戊申秋七月中浣两峰道人罗聘写。 【钤印】华山老僧(朱文)、罗聘(白文) 【鉴藏印】赵氏宝藏(白文) 【题签】罗两峰先生鬼趣图真迹神口口卷,辛巳口口装 【题跋】 1.茫茫宇宙巧拙殊万致。一朝卧黄坏,即此是了义。不谓入冥汉,亦复闻巧智。请看鬼趣图,狡狯百端备。鬼官何轩昂,鬼卒亦猛鸷。作使万髑髅,一一陈厥艺。身若无物,播空等平地。获赉大观喜,履险不骇悸。吁嗟尔生前,揣摩熟势利。所以游魂归,不与恒干敝。睢盱向颜色,觳觫甚奴隶。安得广舌流,水翻千偈。拔出傀儡场,三昧自游戏。(宙下脱一间字艺下脱一腾字)嘉庆戊辰年秋八月上浣言吉获观此卷,遂戏题诗记之。毂人吴锡麟并识。钤印:谷人(朱文) 2.两峰道人金寿门高足,工人物杂花,尤善墨梅,貌鬼独绝。农师卒汉上,两峰为归葬,搜罗残稿,汇刻其集,俱称高谊也。此卷画法古怪,趣味时奇,两峰鬼趣图当推此卷为无上之佳作也。得者当宝而藏焉。叔美钱杜拜观并题。钤印:松壶小隐(白文) 3.众生竞恩怨,扰扰何时平。泯然就怛化,庶几无所争。而胡逸㕥死,尚复摇其精。髑髅伦勇气,朋辈兴愤兵。黑云压地惨,腥风吹草横。吁嗟一却狢,尔何事鬇鬡。画师只碧眼,写出疑育声。何不貌佛顶,一放大光明。照诸泥犁狱,善灯引枯睛。投戈各回乡,幽劫地藏清。同治三年仲冬月上浣,题两峰道人鬼趣图长卷。退盦吴云。钤印:平斋(朱文) 4.戊戌春三月既望,北平张德鉴、休宁张季畹,江都周椿,周嘉谷,毗陵恽承恩,丹徒汪伯谦,苏台徐麟,刘铁云同观。钤印:铁云长寿(白文) 【引首】鬼趣图,辛卯嘉平月下澣之吉,获观斯卷,爱不释手,因见引首未题,技痒遂篆三字归赵觉。郘亭莫友芝识于鹤琴轩。钤印:郘亭
拍品描述:
【说明】莫友芝题引首

【跋者简介】
1.莫友芝(1811-1871),字子思,号郘亭,晚号眲叟,贵州独山人。与俦子。道光十一年举人,官至知县。精于诗,工真、行、篆、隶书,精金石考据之学,与遵义郑珍齐名。著述甚富,有《郘亭诗钞》。
2.吴锡麟(1746-1818),字上麒,号竹泉,浙江嘉兴人。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官遂安教谕,改广东盐大使。善墨菜,亦能画梅。
3.钱杜(1764-1845),字叔美,号松壶小隐,浙江杭州人。嘉庆五年举人,官至主事。性闲旷潇洒拔俗,好逰。工诗,擅书画。书摹虞、褚,山水尤得力于文徵明,花卉师恽寿平,人物、仕女无不精雅。
4.吴云(1811-1883),字少甫,号平斋,晚号退楼,又号愉庭,斋号二罍轩、二百兰亭斋等,浙江湖州人。举人,官镇江、苏州知府,笃学考古,曾藏《兰亭序》二百种,齐侯罍二。善书能印,为清代金石家、鉴赏家。
5.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通医学、数学、理学、金石学、佛学等,所著《铁云藏龟》是研究甲骨文的重要文献。擅长文学,以小说《老残游记》闻名。
罗聘,号两峰、两峰道人、金牛山人、花之寺僧、蓼洲渔父、衣云和尚、竹叟,安徽歙县人,侨居江苏扬州,金农入室弟子,终生布衣。工诗,善篆刻,亦入上乘。擅画人物、佛像、花果、梅竹、山水,所作笔情古逸,思致渊雅,自成风格,画肖像细笔与颤笔并用,质朴而富有韵味,具成一格。所作佛像奇而不诡,画鬼则鬼貌独绝。好游历,为“扬州八怪”之一。

拔出傀儡场,三昧自游戏
——罗聘《鬼趣图》
中国自古就有画鬼的传统,《韩非子》云:“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日:画孰最难者?日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日鬼魅最易。”由此可见、关于鬼魅题材的作品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犬马乃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物,似与不似,一眼可辨。而鬼魅则出于想象,似可随手为之。罗聘笔下的鬼魅与传统的形象大相径庭,多具讽刺意味,个人风格浓厚,颇具魏晋名士之气。清代写鬼之风盛行,文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小说中的妖魔鬼怪,展现了社会的丑恶与对现实的抨击。罗聘的老师金农亦画鬼,曾仿画龚开《中山出游图》,罗聘的名作《鬼趣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恩师金农的影响,一时间成为当时驱魔镇鬼的神人,声名大噪。纪晓岚在《滦阳消夏录》中言:“扬州罗两峰,目能视鬼。”可见罗聘画鬼之盛名。
此幅《鬼趣图》卷,为罗聘乾隆戊申(1788年)56岁时所作。适逢乾隆六次南巡前夕,罗聘刚完成扬州士绅以重金托付的为崇宁寺绘制壁画的任务,又于本年担任起瓜州育婴堂理事的闲职。此间,罗聘的社会活动一直以鬻画和交友为主,至于绘画题材,也是应受者之邀,包罗万象,其中更不乏有他擅长的鬼趣类,例如乾隆五十八年东坡生日之际,客座翁方纲苏斋为之画鬼,乾隆五十五年前后,又有朝鲜官员为其《鬼趣图》题句,由此可见,鬼趣题材仍是他名声在外的经典题材之一。
此幅《鬼趣图》以龚开的《中山出游图》为粉本,描写钟馗和小妹出游的队伍。卷中,兄妹皆乘舆,四鬼肩舆急行。兄睁目回顾,妹有点矜持,而体型相当健美。侍从诸鬼挑衣包,挟卷席,背篓筐,负特大葫芦,都是快步紧跟,可以想见大家腹中饥饿。还有若干小鬼,或攀往棒端,或倒悬竿上,或吊在竿下,或被大鬼倒拖而仍在挣扎。等待他们的将是死亡,因为“古屋无人供酒食”,他们只好被大鬼吃掉;小妹面颊分为两部分,上半白,殆原来肤色,下半黑,乃以墨代胭脂,有些大鬼面部也是如此,反映了鬼魅世界的美容特征。虽以《中山出游图》为本,然而改变了龚开笔下的纯水墨表达,以设色手法赋予幽冥世界一抹明艳的色彩,这是继承乃师金农的仿古日课,也是对其心中的鬼神世界予以现实色彩的观照与投射。
经历了九年前爱妻方婉仪的撒手人寰,此刻的罗聘对生死与命运或许有着不一样的感悟,以往他笔下的《鬼趣图》往往带着对现实黑暗的嘲讽,而绘画此作时的他,已将逾耳顺之年,生计的压力与对现实的无力感,也许希冀着隔开他与爱妻的阴阳之界,会有着离苦得乐的鲜活色彩。此幅《鬼趣图》,无疑是罗聘借丰富的色彩而对龚开《中山出游图》趣味的解构。而他晚年劲健古拙的笔墨,传神的人物画写照技巧,使这幅作品的画意逾加妙趣横生,实为其晚年不可多得的“鬼趣”佳作。
此卷流传有序,卷后有吴锡麟(1746-1818)、钱杜(1764-1845)、吴云(1811-1883)、莫友芝(1811-1871)、刘鹗(1857-1909)五人题跋,手卷原裱包首出有藏者莫友芝的题签,盛赞画作之佳妙,爱不释手,与另四位名家的长篇跋尾可作相互映衬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