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991
上一件
下一件
明万历 五彩开光篮花图四方印盒
口径5.5cm
作品估价:RMB 350,000-7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991
拍品名称:
明万历 五彩开光篮花图四方印盒
年 代:
明万历
尺 寸:
口径5.5cm
题 识:
款识:“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出版著录:
出版:《北京光华路五号艺术馆馆藏陶瓷》中国友谊出版社,2009年,页232-235,编号:5pm1054。
拍品描述:
来源:日本私人旧藏。
万历五彩冠称古今,独步一时。素以色彩浓艳,画风写意闻名于世,特别是这一时期的青花五彩器将发色苍翠的回青料与釉上彩料巧妙搭配起来,形成一种交相辉映的强烈美感,为历代藏家所追捧,可与永宣青花和成化斗彩比肩。
万历时期的器型不仅继承了前朝的多种样式,且把嘉靖的五彩工艺发展到了最高峰,力求达到华丽明艳的视觉效果,尽显万历朝皇室宫廷生活奢华。其大红配大绿的鲜艳搭配是为了向世人展现宫廷皇室生活的极度奢华生活。前人曾赋诗赞誉:“龙凤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珑极尽华丽”。万历五彩以缤纷老辣、华丽繁茂称雄,最受数百年来日本收藏界的重视和喜爱。在山中商会和龙泉堂的旧时账目中,常可以看到万历五彩瓷器以高价进出的记载,在民国时期,万历五彩的价格明显高于同等清代官窑。
此件盖盒应为当时青花五彩官窑中的一件代表作,万历一朝好制盒子,各式各样,有圆盒、方盒、菊花式盒、蛐蛐盒、菱形盒及方胜盒等,因其型制的不同,有果盒、文具盒、笔盒、调色盒等之分别。此盒即为方盒一类,造型规整,呈正方形,上下作套合设计,应为宫内文房用具。此种器形设计颇为精巧,但于烧造却非易事,需将泥料做成合适大小后以釉泥粘合而成,故温度等要求很高,稍有疏忽便有开裂变形,成品率极低。盒盖正面及四壁皆以青花五彩绘制花篮,笔法老辣,各色对比强烈,收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底款以楷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置于案头,别具文人意趣,甚是精彩。
万历五彩烧造极为复杂,传世稀少。工匠在烧造五彩瓷器时探索出了诸多彩料呈色的最佳温度,因此一改前朝彩瓷两次烧成的技术,改为分四次烧造。首先经1300度以上高温烧成瓷胎或青花胚体,然后再分三次分别上色,并逐步降低烧造温度烧造红、绿、黄三色,经过如此四次入窑终于烧造出色彩纷呈的万历五彩。虽然烧造复杂,工艺繁琐,却能把各种色彩都完美的呈现出来,避免了因温度原因产生的色彩不稳定(如成化姹紫就是因为烧造釉上彩时温度过高造成)。《匋雅·卷下十三》赞曰:“万历五彩,草昧初开,往往显其拙相,……皆非寻常匠手所能几及。”本品之面貌正是对前贤感悟的最佳诠释。五百年沧桑变幻,历尽无数人间风霜,依旧幸存于世,述说着神宗一朝的故事,传播那个时代的工艺之美,是为瓷界之幸事。
万历五彩冠称古今,独步一时。素以色彩浓艳,画风写意闻名于世,特别是这一时期的青花五彩器将发色苍翠的回青料与釉上彩料巧妙搭配起来,形成一种交相辉映的强烈美感,为历代藏家所追捧,可与永宣青花和成化斗彩比肩。
万历时期的器型不仅继承了前朝的多种样式,且把嘉靖的五彩工艺发展到了最高峰,力求达到华丽明艳的视觉效果,尽显万历朝皇室宫廷生活奢华。其大红配大绿的鲜艳搭配是为了向世人展现宫廷皇室生活的极度奢华生活。前人曾赋诗赞誉:“龙凤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珑极尽华丽”。万历五彩以缤纷老辣、华丽繁茂称雄,最受数百年来日本收藏界的重视和喜爱。在山中商会和龙泉堂的旧时账目中,常可以看到万历五彩瓷器以高价进出的记载,在民国时期,万历五彩的价格明显高于同等清代官窑。
此件盖盒应为当时青花五彩官窑中的一件代表作,万历一朝好制盒子,各式各样,有圆盒、方盒、菊花式盒、蛐蛐盒、菱形盒及方胜盒等,因其型制的不同,有果盒、文具盒、笔盒、调色盒等之分别。此盒即为方盒一类,造型规整,呈正方形,上下作套合设计,应为宫内文房用具。此种器形设计颇为精巧,但于烧造却非易事,需将泥料做成合适大小后以釉泥粘合而成,故温度等要求很高,稍有疏忽便有开裂变形,成品率极低。盒盖正面及四壁皆以青花五彩绘制花篮,笔法老辣,各色对比强烈,收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底款以楷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置于案头,别具文人意趣,甚是精彩。
万历五彩烧造极为复杂,传世稀少。工匠在烧造五彩瓷器时探索出了诸多彩料呈色的最佳温度,因此一改前朝彩瓷两次烧成的技术,改为分四次烧造。首先经1300度以上高温烧成瓷胎或青花胚体,然后再分三次分别上色,并逐步降低烧造温度烧造红、绿、黄三色,经过如此四次入窑终于烧造出色彩纷呈的万历五彩。虽然烧造复杂,工艺繁琐,却能把各种色彩都完美的呈现出来,避免了因温度原因产生的色彩不稳定(如成化姹紫就是因为烧造釉上彩时温度过高造成)。《匋雅·卷下十三》赞曰:“万历五彩,草昧初开,往往显其拙相,……皆非寻常匠手所能几及。”本品之面貌正是对前贤感悟的最佳诠释。五百年沧桑变幻,历尽无数人间风霜,依旧幸存于世,述说着神宗一朝的故事,传播那个时代的工艺之美,是为瓷界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