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977
上一件
下一件
明永乐 青花折枝瑞果双莲纹折沿大盘
口径37.4cm
作品估价:RMB 咨询价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免责声明》
图录号:
0977
拍品名称:
明永乐 青花折枝瑞果双莲纹折沿大盘
年 代:
明永乐
尺 寸:
口径37.4cm
出版著录:
出版:《扬州古陶瓷》扬州文物商店,扬州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96年,图116。
拍品描述:

来源:国营文物商店旧藏。
参阅:
1.《龙泉集芳》,茧山龙泉堂,1976年,页251,编号759。
2.《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页61,图58。
3.《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明代瓷器(上册)》,霍吉淑著,故宫出版社,2014年,页150,图3-33。
4.《世界陶瓷全集14·明》,(日本)小学馆,1976年,页16,图9。
永乐朝瓷器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隽品迭出,尤为精绝,为有明一代官窑瓷器艺术之典范。其中青花一项,基本摆脱了早期洪武青花由元向明过渡时期的特点,形成了自身清新隽秀的风格,其色泽深翠,式样精妙,备受后世推崇,谓之“发古未有之名品”、“其价几与宋器埒矣”。
此件永乐御瓷青花大盘尺幅恢弘,侈口宽折沿、浅弧壁、下承圈足,胎体坚致细腻。通体罩施白釉,釉汁莹润肥腴,其上以青花描绘。口沿绘卷草纹一周,运笔流畅,外壁饰缠枝扁菊纹一周,内壁分绘枇杷、蟠桃、石榴、灵芝等八组折枝瑞果纹。盘心绘一枝同生的俯仰相对的两朵莲花,风姿绰约,莲蓬初成,花香正浓,另有含苞待放者,伴以茨菇。此式“一枝二花”或“一枝二果”的主题纹饰在永乐御瓷盘碗的内心广为应用,为永乐花果纹饰之典型时代特色,青花发色苍妍,微有晕散,浓重处泛蓝黑色,铁锈斑色泽沉郁,沁入胎骨。构图疏朗雅致,纹样写实传神,画功娴熟,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笔触浓淡不一,晕散自然,从而使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隽永雅丽之美。
明代自洪武时期建立御窑厂始,至永乐一朝,启用宦官监督制度,“钦命中官一员,特董烧造”,可令皇帝的意志,通过宦官而直达窑场,使得此一时期烧造之御瓷无论釉色、器形、装饰花纹皆臻至完美。且自永乐三年始,重开海外经贸,弘化天朝圣德,中外交往密切,造型及纹饰上多有相互交融,可谓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开启青花瓷器之黄金时代,清人蓝浦于《景德镇陶录》中赞曰,“永窑……土埴细,质尚厚,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若后来仿制者殊差!”又清人唐秉钧《文房肆考图说》卷三有“古瓷重青器,至明而秘色已绝。皆纯白,或画青花,或加五彩。永窑亦足贵重,乐德二窑,皆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文中所载苏麻离青,又名“苏泥勃青”,为永宣时期特有的进口青料,有关苏麻离青的最早记载,为成书于万历十七年王世懋的《窥天外乘》。书中认为:“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苏麻离青为饰。”可见即使在距离永乐朝不到二百年的万历时期,永宣以苏麻离青为装饰的御瓷即以市值颇高。
此类大盘正圆形制居多,而如本品板沿者为贵。同类品景德镇珠山明代永乐官窑遗址1994年曾出土一青花并蒂莲纹折沿盘,盘心绘近似对称的两朵莲花,内壁则绘六组折枝花卉纹,外壁绘缠枝花卉纹,与本品堪称姐妹组合。故并蒂莲纹唯见此二类盘曾有使用。在纹饰构图、造型、尺寸方面与此式青花盘类近的尚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明永乐 青花折枝芍药纹盘”,其盘心绘两朵芍药花同为“一枝二花”式构图,内壁为缠枝牡丹纹,外壁则为缠枝莲纹,口沿饰十个折枝扁菊纹(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册,页58,图55)及大英博物馆(参阅《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明代瓷器(上册)》,霍吉淑著,故宫出版社,2014年,页150,图3-33)有相同作品收藏,可资参考;另见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藏品“明永乐 青花牡丹文盘”,口径稍大,口沿绘八个折枝花果纹,内外壁均为缠枝莲纹(见《世界陶瓷全集》第十四卷,页16,图9);日本爱媛文华观亦有收藏类似的永乐青花并蒂莲纹大盘(见《龙泉集芳》,茧山龙泉堂,1976年页251,编号759。)
综上,通过传世与出土作品资料不难发现,此式永乐青花折枝瑞果双莲纹折沿大盘风格鲜明,富有特色,存世量极为少有,为永乐朝御窑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