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0953
拍品名称:
清康熙 郎窑红釉梅瓶
年 代:
清康熙
尺 寸:
高22.5cm
出版著录:
出版:
《乐山堂藏瓷》,台北,2005年,页96,图版33。
拍品描述:
来源:
1.香港苏富比,1993年10月26-27日,Lot78。
2.台北乐山堂蔡一鸣先生珍藏。
参阅: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清康熙郎窑红釉莱菔尊。
短束颈,丰肩,长腹,造型挺拔清秀,朗窑红艳鲜明亮丽,釉面肥厚光润,垂釉近足,即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是为康熙时期郎红典型特征。底部米汤底,修制规整,迎光见釉水肥腴,红艳渐变则更显迷人,是为朗窑红中精品。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至五十一年(1712年)时任景德镇御器厂督陶官的郎廷极复烧明代永宣时期高温红釉,刘廷玑《在园杂志》中记载郎窑仿成宣之惟妙惟肖“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比摹成、宣釉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认。”是为“郎窑红釉”。郎红釉瓷器一经诞生,便被时人称赞,代表了康熙晚期景德镇官窑瓷业之最高水准。其烧成之难以至于流传甚少,当时即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说,素为后世藏家所重。
1.香港苏富比,1993年10月26-27日,Lot78。
2.台北乐山堂蔡一鸣先生珍藏。
参阅: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清康熙郎窑红釉莱菔尊。
短束颈,丰肩,长腹,造型挺拔清秀,朗窑红艳鲜明亮丽,釉面肥厚光润,垂釉近足,即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是为康熙时期郎红典型特征。底部米汤底,修制规整,迎光见釉水肥腴,红艳渐变则更显迷人,是为朗窑红中精品。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至五十一年(1712年)时任景德镇御器厂督陶官的郎廷极复烧明代永宣时期高温红釉,刘廷玑《在园杂志》中记载郎窑仿成宣之惟妙惟肖“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比摹成、宣釉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认。”是为“郎窑红釉”。郎红釉瓷器一经诞生,便被时人称赞,代表了康熙晚期景德镇官窑瓷业之最高水准。其烧成之难以至于流传甚少,当时即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说,素为后世藏家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