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913
上一件
下一件
清乾隆 仿汝釉如意耳海棠瓶
高25.5cm
作品估价:RMB 450,000-9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免责声明》
图录号:
0913
拍品名称:
清乾隆 仿汝釉如意耳海棠瓶
年 代:
清乾隆
尺 寸:
高25.5cm
题 识: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出版著录:
出版:《五色禅云—自得堂藏宋元明清单色釉瓷器》,岭南美术出版社,2021年,页220、221。
拍品描述:
来源:中艺(香港)有限公司,2013年8月27日,编号221903008758。
展览: “五色祥云—自得堂藏宋元明清单色釉瓷器特展”,广东省博物馆,2018年,图版仿汝釉2。
参阅:
1.《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纪艺术的仿古风》,台北故宫博物院,2003年,第189页,图Ⅲ-58。
2.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仿汝釉如意耳海棠瓶。(文物编号:中瓷001572)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宋瓷单色纯净而不事雕琢之美,乃是陶瓷史上的一段永不落幕的传奇,千年仍令无数文人士大夫为之倾倒,广为后世所仰慕,宋代名窑林立,唯以汝窑为魁,其滋润匀净、清淡含蓄的釉面成为后世追摹的标本。对汝窑的仿制明初即已开始,其时只仿釉色,造型仍为明代典型之器。清代雍干父子嗜古好物,对宋代瓷器尤为欣赏钟情。雍正年间大量仿烧宋器,所谓的“五大名窑”概未遗漏。唐英《陶成纪事碑记》所列五十七项釉色中,前六项都是仿宋之釉,分别为“仿铁骨大观釉”、“仿铁骨哥釉”、“仿铜骨无纹汝釉”、“仿铜骨鱼子纹汝釉”、“仿白定釉”和“均釉”。

明代宫廷就曾发送宫中旧藏的宋瓷样品令景德镇御窑厂仿制,文献称之为“发宋器”。清人蓝浦《景德镇陶录》载:“(宣德仿汝)又有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可见仿汝瓷(釉)技术在明宣德朝已臻成熟。满清立国后,随着统治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慕古之风的盛行,御窑厂重拾这一技艺,自雍正时期便已经开始烧制仿汝窑瓷器。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仿铜骨无纹汝釉,仿宋器猫食盘,人面洗色泽;仿铜骨鱼子纹汝釉,仿内发宋器色泽。”观本品釉色匀净无开片,应属“仿无纹汝釉”一类。翻阅清宫档案,可以见到许多向乾隆皇帝呈进汝釉器物的记载,如“乾隆七年(1742年)四月一日,司库白世秀来说首领开其里交汝窑花瓶一件”,“乾隆十年(1745年)三月二十六日,司库白世秀副催总达子来说,太监胡世杰交汝窑葵瓣瓶一件。”此外,相对于“鱼子纹汝釉”,如本品的“无纹汝釉”在真正的北宋汝窑器物中极为少见,在雍正、乾隆仿汝器物中,其数量也少于“鱼子纹汝釉”。因其通体光素无纹,稍有瑕疵便十分明显,因此对釉质釉色的要求更高,烧造难度更大。
在唐英督陶的雍正至乾隆早期,御窑厂的制作慕古而不泥古,釉色虽仿宋器,但造型却又多为本朝新创。本品造型出现于雍正朝,故宫博物院中藏有相同造型的雍正仿官釉作品,可作对比。此外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的《杂录档》中仍可看到“总督杨廷璋进贡一件汝窑海棠尊”的记载,足见此类作品深受乾隆皇帝青睐。乾隆帝200多首御制咏瓷诗中,有7首吟咏汝窑器物,这还未算他误识为其它窑口的汝器,至于诗中提到汝窑之处次数更多。雍干两朝对汝窑的仿制在明代基础上更进一步,其制品可分为两类:一类不署本朝年款,从器型、釉色、开片各个方面刻意模仿,几可乱真;另一类署本朝篆书款,同明代一样只仿汝窑釉色,器型为清代式样,这件海棠式尊即属此类。
拍品造型隽秀挺拔,工艺巧而极精,极佳的展现出三代御瓷清雅含蓄之风。此瓶形清雅秀丽,端庄而不失柔美。此仿汝釉双耳瓶釉色幼嫩淡雅,温润似玉,收口长颈,颈肩处呈海棠形,足微外撇,双耳卷曲飘然,刻画简洁而生动,釉面光泽柔和,形制秀气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