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0899
拍品名称:
清乾隆 窑变釉荸荠瓶
年 代:
清乾隆
尺 寸:
高17cm
题 识: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拍品描述:
参阅:
1.《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暂得楼、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合编,香港,2005年,第100、101页,图33。
2.香港保利,2018年4月2日,Lot3026。(成交价:RMB 2,180,000)
本品直口,扁圆腹,外撇式圈足,足底露胎。通体施窑变釉,釉面红、蓝、白三色相浸相润,交融于身,灿若云霞,美轮美奂,无有穷尽。底部酱釉下暗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字工整清晰,从款识判断,本品应属乾隆早期御窑产品。
由此可知,明人眼中的窑变“非为人造,乃是天成”,故世有“窑变无双”之美誉。而将“天意”转化为“人为”的这一重大突破,是发生在清代雍正御窑之中。据《唐英瓷务年谱长编》载,唐英于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派厂署幕友吴荛圃调查钧窑器釉料配制方法”,其后景德镇御窑厂除成功仿烧宋代钧釉瓷器外,又根据钧釉的烧成机理,通过控制配料和窑炉火候、氛围,人工烧造出精美的窑变釉色。如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钧釉,仿内发旧器梅桂紫(玫瑰紫)、海棠红……新得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虽然雍正时期的窑变釉已能通过人为控制,但烧造出一件发色完美的窑变釉器物也并非易事。以至于乾隆九年(1744年)唐英《恭进上传及偶得窑变瓷器折》中云“奴才在厂制造霁红瓷器,得窑变圆器数件……虽非霁红正色,其釉水变幻,实数年来未曾经见,亦非人力可以制造。故窑户偶得一窑变之件,即为祥瑞之征,视同珍玩。”可见乾隆时期发色完美窑变釉器的烧造不仅存在一定的难度,甚至一经烧出,竟被视为祥瑞之兆。
传世所见此式荸荠扁瓶以茶叶末釉、红釉等最为常见,暂得楼藏有一件清乾隆仿官釉长颈瓶可为参考。而窑变釉作品相对较少。其虚幻奇诡之色,全赖窑火造就,可谓瑰丽天成,堪称乾隆御窑窑变釉器之佼佼者。
1.《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暂得楼、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合编,香港,2005年,第100、101页,图33。
2.香港保利,2018年4月2日,Lot3026。(成交价:RMB 2,180,000)
本品直口,扁圆腹,外撇式圈足,足底露胎。通体施窑变釉,釉面红、蓝、白三色相浸相润,交融于身,灿若云霞,美轮美奂,无有穷尽。底部酱釉下暗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字工整清晰,从款识判断,本品应属乾隆早期御窑产品。
由此可知,明人眼中的窑变“非为人造,乃是天成”,故世有“窑变无双”之美誉。而将“天意”转化为“人为”的这一重大突破,是发生在清代雍正御窑之中。据《唐英瓷务年谱长编》载,唐英于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派厂署幕友吴荛圃调查钧窑器釉料配制方法”,其后景德镇御窑厂除成功仿烧宋代钧釉瓷器外,又根据钧釉的烧成机理,通过控制配料和窑炉火候、氛围,人工烧造出精美的窑变釉色。如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钧釉,仿内发旧器梅桂紫(玫瑰紫)、海棠红……新得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虽然雍正时期的窑变釉已能通过人为控制,但烧造出一件发色完美的窑变釉器物也并非易事。以至于乾隆九年(1744年)唐英《恭进上传及偶得窑变瓷器折》中云“奴才在厂制造霁红瓷器,得窑变圆器数件……虽非霁红正色,其釉水变幻,实数年来未曾经见,亦非人力可以制造。故窑户偶得一窑变之件,即为祥瑞之征,视同珍玩。”可见乾隆时期发色完美窑变釉器的烧造不仅存在一定的难度,甚至一经烧出,竟被视为祥瑞之兆。
传世所见此式荸荠扁瓶以茶叶末釉、红釉等最为常见,暂得楼藏有一件清乾隆仿官釉长颈瓶可为参考。而窑变釉作品相对较少。其虚幻奇诡之色,全赖窑火造就,可谓瑰丽天成,堪称乾隆御窑窑变釉器之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