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889
上一件
下一件
清雍正 御制青花缠枝花卉纹加洋彩『万花献瑞』包袱式小瓶
高7.1cm
作品估价:RMB 650,000-1,3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889
拍品名称:
清雍正 御制青花缠枝花卉纹加洋彩『万花献瑞』包袱式小瓶
年 代:
清雍正
尺 寸:
高7.1cm
题 识:
款识:“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拍品描述:
来源:香港苏富比,1990年5月15日,Lot227。
参阅:
1. 香港苏富比,1996年11月5日,Lot0874。
2. 香港苏富比,2008年10月8日,Lot2598。(成交价:HKD 860,000)
此瓶精巧秀雅,世之罕有,御窑工匠博览众长,创新而造,以迎合上意。器呈小口,溜肩,腹下渐收,下承圈足。器身外壁以青花勾勒缠枝花卉纹为地,花朵盛开,花瓣饱满,枝蔓纤细婉转,花枝缠绕,繁缛而精美,青花线条清晰,层次丰富,择点青法上色,系仿永宣苏麻离青结晶斑之效,故纹饰有深浅之别,浓淡相宜,层次宛然。最为精绝之处乃肩腹部以堆塑之技法饰包袱巾,包袱巾于肩部绾成蝶形花结,袱角自然垂搭于尊体,袱褶、花结、巾纹等极为细腻,宛若丝质包袱系一般。御窑匠人表达包袱巾系节或折角处亦有反正面之分,其正面施柠檬黄为地,以洋彩勾勒万花祥瑞图,然包袱巾之背面则施红彩为地并勾勒花卉卷草纹,极具写实效果,以如此小巧之器物,所绘如此繁密之纹饰,经历二次入窑烧成,可谓鬼斧神工,彰显了雍正时期御窑高超的制瓷技艺,底以青花书“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雍正帝对古代文人的品性追求,堪称有清一代帝王之典范。文人士大夫对精致生活的营造,闲情逸致的抒发,都可从他的身上得到体现。其中花事是赵宋文人雅士重要的怡情活动之一,对各式花材的品评、选择皆有严格的标准,雍正皇帝深谙此道,讲究组合之美,追求自然清新的唯美境界。因此,雍正一朝宫廷诸项工艺品中凡有花卉题材,均是工笔写真,形神俱佳,气韵清雅脱俗。御瓷上花卉纹饰画法,取材宫廷古画珍藏,本器所绘洋彩万花献瑞图,即可从清宫旧藏的古画上寻得母本。
康熙晚期,珐琅彩技术传入宫廷,颜料全部依靠外国供应,量少而格外珍贵,珐琅彩器皿仅限于宫内小件器皿,数量非常有限,此状况持续至雍正早期,胤禛对此甚为不满,在他的直接干预下,造办处自炼珐琅料于雍正六年以后终于取得成功。从当时造办处档案记载来看,雍正六年,造办处新炼的珐琅料有月白、白、黄、浅绿、亮青、蓝、松绿、亮绿、黑等九种颜色;新增珐琅料有软白色、香色、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等,共九样。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成功,不仅摆脱了珐琅彩瓷器生产因依靠进口料而可能产生的捉襟见肘的窘态,而且新增加的彩色品种亦可使御窑画师在绘画时更加得心应手。
洋彩是十八世纪清宫与西洋文化交流互动而产生的艺术珍品,它是雍乾时期清宫对运用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的彩瓷的正式名称,乾隆朝《活计档》、《陈设档》多作“磁胎洋彩”,原配木匣上也皆刻上“洋彩”品名。洋彩瓷器的成熟与流行,使得西洋技法与西洋题材在清宫瓷器上得到完美结合,品格不凡,铸就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洋溢西洋气息的绮丽篇章,其创立者正是此时的御窑厂督陶官唐英。“洋彩”名称最早出现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之《陶务述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微。”该碑据实记载,凭此表明清宫洋彩至少在雍正晚期已被珠山御窑厂成功烧制。洋彩的绘画设色妍丽繁缛,有别于传统技法,更需要画工高超的绘画功底与丰富的经验。唐英在乾隆八年奉谕编撰完成的《陶冶图册》第十七编“圆琢洋采”中曾作如此评述:“圆琢白器,五采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采。须素习绘事高手,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和,以白瓷片绘染烧试,必熟谙颜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细,熟中生巧,总以眼明、心细、手准为佳。所用颜料与法琅色同,其调色之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胶水,一用清水。盖油色便于渲染,胶水所调便于拓抹,而清水之色则便于堆填也。”文中明确指出洋彩的最重要特点——与瓷胎画珐琅使用相同的颜料。
本器实乃清雍正朝极为罕有之御制文房雅器,且流传有序,1990年5月15日由香港苏富比释出,编号227,弥足珍贵。查阅世界公私收藏,相类者寥寥,目前仅见二例,其一为由香港苏富比于1996年11月5日拍出 ,编号0874,与本拍品造型、工艺、纹饰较为一致;其二为2008年10月8日由香港苏富比拍出,最终以86万港币成交,编号2598号,该瓶高8.3厘米,造型、工艺同本拍品较为相近,仅尺寸与包袱巾上绘皮球花纹略有不同,可资参考。
参阅:
1. 香港苏富比,1996年11月5日,Lot0874。
2. 香港苏富比,2008年10月8日,Lot2598。(成交价:HKD 860,000)
此瓶精巧秀雅,世之罕有,御窑工匠博览众长,创新而造,以迎合上意。器呈小口,溜肩,腹下渐收,下承圈足。器身外壁以青花勾勒缠枝花卉纹为地,花朵盛开,花瓣饱满,枝蔓纤细婉转,花枝缠绕,繁缛而精美,青花线条清晰,层次丰富,择点青法上色,系仿永宣苏麻离青结晶斑之效,故纹饰有深浅之别,浓淡相宜,层次宛然。最为精绝之处乃肩腹部以堆塑之技法饰包袱巾,包袱巾于肩部绾成蝶形花结,袱角自然垂搭于尊体,袱褶、花结、巾纹等极为细腻,宛若丝质包袱系一般。御窑匠人表达包袱巾系节或折角处亦有反正面之分,其正面施柠檬黄为地,以洋彩勾勒万花祥瑞图,然包袱巾之背面则施红彩为地并勾勒花卉卷草纹,极具写实效果,以如此小巧之器物,所绘如此繁密之纹饰,经历二次入窑烧成,可谓鬼斧神工,彰显了雍正时期御窑高超的制瓷技艺,底以青花书“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雍正帝对古代文人的品性追求,堪称有清一代帝王之典范。文人士大夫对精致生活的营造,闲情逸致的抒发,都可从他的身上得到体现。其中花事是赵宋文人雅士重要的怡情活动之一,对各式花材的品评、选择皆有严格的标准,雍正皇帝深谙此道,讲究组合之美,追求自然清新的唯美境界。因此,雍正一朝宫廷诸项工艺品中凡有花卉题材,均是工笔写真,形神俱佳,气韵清雅脱俗。御瓷上花卉纹饰画法,取材宫廷古画珍藏,本器所绘洋彩万花献瑞图,即可从清宫旧藏的古画上寻得母本。
康熙晚期,珐琅彩技术传入宫廷,颜料全部依靠外国供应,量少而格外珍贵,珐琅彩器皿仅限于宫内小件器皿,数量非常有限,此状况持续至雍正早期,胤禛对此甚为不满,在他的直接干预下,造办处自炼珐琅料于雍正六年以后终于取得成功。从当时造办处档案记载来看,雍正六年,造办处新炼的珐琅料有月白、白、黄、浅绿、亮青、蓝、松绿、亮绿、黑等九种颜色;新增珐琅料有软白色、香色、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等,共九样。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成功,不仅摆脱了珐琅彩瓷器生产因依靠进口料而可能产生的捉襟见肘的窘态,而且新增加的彩色品种亦可使御窑画师在绘画时更加得心应手。
洋彩是十八世纪清宫与西洋文化交流互动而产生的艺术珍品,它是雍乾时期清宫对运用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的彩瓷的正式名称,乾隆朝《活计档》、《陈设档》多作“磁胎洋彩”,原配木匣上也皆刻上“洋彩”品名。洋彩瓷器的成熟与流行,使得西洋技法与西洋题材在清宫瓷器上得到完美结合,品格不凡,铸就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洋溢西洋气息的绮丽篇章,其创立者正是此时的御窑厂督陶官唐英。“洋彩”名称最早出现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之《陶务述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微。”该碑据实记载,凭此表明清宫洋彩至少在雍正晚期已被珠山御窑厂成功烧制。洋彩的绘画设色妍丽繁缛,有别于传统技法,更需要画工高超的绘画功底与丰富的经验。唐英在乾隆八年奉谕编撰完成的《陶冶图册》第十七编“圆琢洋采”中曾作如此评述:“圆琢白器,五采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采。须素习绘事高手,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和,以白瓷片绘染烧试,必熟谙颜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细,熟中生巧,总以眼明、心细、手准为佳。所用颜料与法琅色同,其调色之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胶水,一用清水。盖油色便于渲染,胶水所调便于拓抹,而清水之色则便于堆填也。”文中明确指出洋彩的最重要特点——与瓷胎画珐琅使用相同的颜料。
本器实乃清雍正朝极为罕有之御制文房雅器,且流传有序,1990年5月15日由香港苏富比释出,编号227,弥足珍贵。查阅世界公私收藏,相类者寥寥,目前仅见二例,其一为由香港苏富比于1996年11月5日拍出 ,编号0874,与本拍品造型、工艺、纹饰较为一致;其二为2008年10月8日由香港苏富比拍出,最终以86万港币成交,编号2598号,该瓶高8.3厘米,造型、工艺同本拍品较为相近,仅尺寸与包袱巾上绘皮球花纹略有不同,可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