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460
上一件
下一件
明崇祯 青花玄奘西行故事图卷缸
口径22.7cm;高17.5cm
作品估价:RMB 450,000-9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460
拍品名称:
明崇祯 青花玄奘西行故事图卷缸
年 代:
明崇祯
尺 寸:
口径22.7cm;高17.5cm
拍品描述:
参阅:
1.北京大羿,2023年6月10日,Lot0132。(成交价:RMB 4,542,500)
2.北京保利,2024年6月15日,Lot6201。(成交价:RMB 1,265,000)
明末清初之际,战乱频发,崇祯青花处于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前期的重要转折点,此时景德镇官窑处于停废状态,仅有民窑继续生产,大批御窑工匠及画师为谋生而涌入民窑,给民窑带来了官窑的先进技术与极高的绘画表现力,且在思想上没了束缚,创作也更为自由,出现了许多惊世之作。由于此时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的开放度增加,阅读人口扩大,使得崇祯成为版画的黄金时代,木刻版图书中人物故事图琳琅满目,这对晚明崇祯时期瓷器的画意改变起了决定性作用。崇祯朝历经仅十七载,瓷器装饰风格突变,一改明朝古板之风,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巧思与充沛鲜活的创造性,开创瓷器上文人画的历史篇章,意义重大。
此卷缸造型典雅,敞口,深腹,平底,胎体厚重。外壁青花通景绘玄奘西行故事图一周,画面布局得当,青花发色幽蓝,分水技法细腻,笔触纤巧精致,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明末清初瓷质文房器深受文人士大夫之青睐,青翠浓艳的青花发色颇能体现淡泊高远的文人意趣,此件明崇祯青花玄奘西行故事图卷缸实为上品细路青花文房器之代表。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盘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着《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1.北京大羿,2023年6月10日,Lot0132。(成交价:RMB 4,542,500)
2.北京保利,2024年6月15日,Lot6201。(成交价:RMB 1,265,000)
明末清初之际,战乱频发,崇祯青花处于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前期的重要转折点,此时景德镇官窑处于停废状态,仅有民窑继续生产,大批御窑工匠及画师为谋生而涌入民窑,给民窑带来了官窑的先进技术与极高的绘画表现力,且在思想上没了束缚,创作也更为自由,出现了许多惊世之作。由于此时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的开放度增加,阅读人口扩大,使得崇祯成为版画的黄金时代,木刻版图书中人物故事图琳琅满目,这对晚明崇祯时期瓷器的画意改变起了决定性作用。崇祯朝历经仅十七载,瓷器装饰风格突变,一改明朝古板之风,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巧思与充沛鲜活的创造性,开创瓷器上文人画的历史篇章,意义重大。
此卷缸造型典雅,敞口,深腹,平底,胎体厚重。外壁青花通景绘玄奘西行故事图一周,画面布局得当,青花发色幽蓝,分水技法细腻,笔触纤巧精致,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明末清初瓷质文房器深受文人士大夫之青睐,青翠浓艳的青花发色颇能体现淡泊高远的文人意趣,此件明崇祯青花玄奘西行故事图卷缸实为上品细路青花文房器之代表。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盘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着《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