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403
上一件
下一件
清道光 行有恒堂款粉彩梅竹双清纹碗
口径16.8cm
作品估价:RMB 100,000-2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免责声明》
图录号:
0403
拍品名称:
清道光 行有恒堂款粉彩梅竹双清纹碗
年 代:
清道光
尺 寸:
口径16.8cm
题 识:
款识:“定府行有恒堂珍赏”八字三行篆书款
拍品描述:
竹、梅其自然特性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倾倒,成为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载体,为世人所追捧。本品纹样清新雅致,外壁通景绘竹、梅图;翠竹横欹而出,枝干交叠,纠缠绵延,冬梅破蕊怒放,苍劲与秀美并存,生动传神;画面布局紧凑,笔意清妍隽秀,整体清秀潇洒,精细自然。粉彩为清代康熙时创新的釉上彩品种,由于粉彩在彩料上的创新,使得其绘饰技法极大地拓宽,能够在瓷器上更为细腻地表现画面。而玻璃白的使用则使其颜色粉润,色彩柔和。拍品造型典雅挺拔,画面采用当时流行的宫廷花鸟画法,构图精巧简约,设色柔和,呈现了官窑粉彩追求传统绘画审美的一面。
“行有恒堂”典故出自《周易·孔易阐真·大象传》:“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恒,有终也。行不妄行,行必有恒。行有恒者,有终之行,真履实践,行必有成。” “言有物”是语言规范,不信口开河,不胡言乱语。“行有恒”是做事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心志专一。
行有恒堂主人为第五代定亲王载铨(1794-1854),主要活动在道光、咸丰时期,为道光股肱之臣,声名显赫权重一时。初封二等辅国将军,再晋封辅国公,授御前大臣、工部尚书、步军统领,袭爵,晚年出掌宗人府,深得道光、咸丰二帝的信任,道光末年,受顾命。不仅如此,定府主人载铨雅好收藏,在当时还是盛名一时的皇家收藏大家。他在清代道光、咸丰二朝设计定制了大量的艺术品。“行有恒堂”是其专用的堂名款,故带有“行有恒堂”款的器物即是亲王订制作品。载铨工诗,富收藏,着有《行有恒堂集》,国家图书馆藏有道光戊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九月刊印的两卷本《行有恒堂初集》上,题写“定邸定郡王着”。汤金钊、何春煦二人在开篇序文中,分别称作者为“行有恒堂”和“行有恒堂主人”。
有关载铨的史料,据《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三十七》记载,道光三年时载铨已官居“御前待卫、正红旗汉军都统”,道光十四年任御前大臣及正黄旗侍卫大臣。道光十五年因其父奕绍六十生辰,皇帝加恩封载铨为辅国公,不久之后便由礼部尚书调为工部尚书。道光三十年奉道光帝遗绍,载铨为顾命大臣。《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记载咸丰三年皇帝又委派“亲王衔定郡王载铨等办理巡防事宜”。咸丰四年九月,载铨病逝,由郡王追封为亲王,谥曰“敏”。
行有恒堂所在的定王府地址,最早见昭梿所撰《啸亭续录·卷四》“京师王公府第”之记载。定王府原为巽亲王府,府址在西四缸瓦市一带。在《京师坊巷志稿》中,也有相同的内容记载。第一代定亲王是乾隆皇帝长子永璜,乾隆十五年(1750年)永璜病逝,追封为“定安亲王”;第二代由永璜长子绵德承袭,后绵德获罪,其定郡王爵位由永璜二子绵恩承袭;三代定亲王是绵恩,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1793年)晋封亲王,道光二年卒,追封为“定恭亲王”;第四代定亲王是奕绍,绵恩子,原袭贝勒,道光二年六月晋封,道光十六年卒,追封为“定端亲王”;第五代定亲王是载铨,奕绍子,道光十六年袭定郡王爵,追封为“定敏亲王”。
由于清代满族皇族贵戚深受汉人文化影响,他们习书作画并吟诗赋文,各有自己的斋堂号,以附风雅。载铨年少好学,且以文名,很早就有堂号,乃风气所至,实属自然。载铨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故“行有恒堂”款的器物颇有宫廷御用之风。此类作品精工细作,工艺上乘,制作水平与官窑器不相上下,甚至某些精品更胜官窑一筹。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带有堂名款识的瓷器是皇亲贵戚的一种特权象征,也是家族显赫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