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341
上一件
下一件
明宣德 青花地矾红开光花卉纹花口盆
口径41cm
作品估价:RMB 250,000-5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341
拍品名称:
明宣德 青花地矾红开光花卉纹花口盆
年 代:
明宣德
尺 寸:
口径41cm
题 识: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单行楷书款
拍品描述:
参阅:《明代宣德御窑瓷器》,故宫出版社,2015年,218、219页,图版95。
宣德朝虽国祚较短(公元1426至1435年),但朝廷对景德镇御窑投入甚巨,这不仅催生了一批绝色佳瓷,形制与纹饰的变革之多亦让人耳目一新。是次拍卖的珍罕花盆,其形制和纹饰的创新俱为宣德瓷中的佼佼者。就形制而言,1980年代景德镇御窑遗址宣德地层的挖掘工作,呈现了形态各异的花盆造型,如长方、六棱、八棱、瓣式、钟式、水仙盆式及圆形等,详见《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瓷器》展览图录编号32、33-2、34-1、34-2、35、36及37(台北:鸿禧美术馆,1998)。
盆圆形,折沿菱口,弧壁,近足处凸起一周,平底。外壁矾红彩为地,绘青花纹饰,腹部饰缠枝菊花纹一圈,内口沿环饰折枝花卉纹,近足处画如意云纹。内壁光素,底部无釉,呈十字形架烧痕,应是窑工为了让此类大型厚底的器物在烧制时,空气可以更好地于器底流通以减少窑裂所特别配置。
宣德年间,陶工显然是奉朝廷之命推陈出新,所以多件传世的宣德佳瓷俱结合了釉下青花与釉上矾红。台北国立故宫珍藏盖盌,便是结合了青花祥云和矾红龙纹的佳作。尤须一提的是,台北故宫尚有二例纹饰相若的宣德盖盌:一例通体饰青花,另一例则糅合了釉下青花和釉上铜红,图见《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页162-167编号54-56(台北:1998)。有意思的是,大维德爵士珍藏中也有纹饰相近的一组三件瓷器(典藏号PDF 684、PDF A778及PDF A678)。
此类釉下青花与釉上矾红相结合的尝试,亦可证诸台北故宫珍藏高足杯,其器身有若干纹饰带仅饰以矾红缠枝纹,别的则结合了釉下青花与矾红元素,图见前述著作《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页220-1编号83。但最流行的搭配,应是以釉上矾红波涛纹为背景,其上描绘釉下青花龙纹或海兽。台北故宫珍藏高足杯也采用了这种色调,图见前述著作页222-3编号85,而景德镇御窑宣德地层也曾于1987年出土一例釉下青花龙纹与釉上矾红海水纹并用的瓷盌,图见前述著作《皇帝の磁器:新発见の景德镇官窑》页67编号96及97。本拍品以釉上矾红为地,其上缀以釉下青花缠枝花纹的格局,显然源自同一波的技术和艺术发展浪潮。
此类装饰手法,使厚重的器足看来顿时轻盈不少,同样的处理方式也见于部份成化和正德瓷器,它们跟本花盆一样,都要靠厚重的底足来降低重心。
本拍品堪称为中国制瓷业黄金时期的精绝之作,更代表了天子不吝赞助推动下,御窑所作的大胆尝试与推陈创新。
宣德朝虽国祚较短(公元1426至1435年),但朝廷对景德镇御窑投入甚巨,这不仅催生了一批绝色佳瓷,形制与纹饰的变革之多亦让人耳目一新。是次拍卖的珍罕花盆,其形制和纹饰的创新俱为宣德瓷中的佼佼者。就形制而言,1980年代景德镇御窑遗址宣德地层的挖掘工作,呈现了形态各异的花盆造型,如长方、六棱、八棱、瓣式、钟式、水仙盆式及圆形等,详见《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瓷器》展览图录编号32、33-2、34-1、34-2、35、36及37(台北:鸿禧美术馆,1998)。
盆圆形,折沿菱口,弧壁,近足处凸起一周,平底。外壁矾红彩为地,绘青花纹饰,腹部饰缠枝菊花纹一圈,内口沿环饰折枝花卉纹,近足处画如意云纹。内壁光素,底部无釉,呈十字形架烧痕,应是窑工为了让此类大型厚底的器物在烧制时,空气可以更好地于器底流通以减少窑裂所特别配置。
宣德年间,陶工显然是奉朝廷之命推陈出新,所以多件传世的宣德佳瓷俱结合了釉下青花与釉上矾红。台北国立故宫珍藏盖盌,便是结合了青花祥云和矾红龙纹的佳作。尤须一提的是,台北故宫尚有二例纹饰相若的宣德盖盌:一例通体饰青花,另一例则糅合了釉下青花和釉上铜红,图见《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页162-167编号54-56(台北:1998)。有意思的是,大维德爵士珍藏中也有纹饰相近的一组三件瓷器(典藏号PDF 684、PDF A778及PDF A678)。
此类釉下青花与釉上矾红相结合的尝试,亦可证诸台北故宫珍藏高足杯,其器身有若干纹饰带仅饰以矾红缠枝纹,别的则结合了釉下青花与矾红元素,图见前述著作《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页220-1编号83。但最流行的搭配,应是以釉上矾红波涛纹为背景,其上描绘釉下青花龙纹或海兽。台北故宫珍藏高足杯也采用了这种色调,图见前述著作页222-3编号85,而景德镇御窑宣德地层也曾于1987年出土一例釉下青花龙纹与釉上矾红海水纹并用的瓷盌,图见前述著作《皇帝の磁器:新発见の景德镇官窑》页67编号96及97。本拍品以釉上矾红为地,其上缀以釉下青花缠枝花纹的格局,显然源自同一波的技术和艺术发展浪潮。
此类装饰手法,使厚重的器足看来顿时轻盈不少,同样的处理方式也见于部份成化和正德瓷器,它们跟本花盆一样,都要靠厚重的底足来降低重心。
本拍品堪称为中国制瓷业黄金时期的精绝之作,更代表了天子不吝赞助推动下,御窑所作的大胆尝试与推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