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001
下一件
俞晓夫 2017年作 鸟精图、无言以对 正反扇面 扇面
20×59cm
作品估价:RMB 无底价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001
拍品名称:
俞晓夫 2017年作 鸟精图、无言以对 正反扇面 扇面
作 者:
俞晓夫(b.1950)
年 代:
2017年作
尺 寸:
20×59cm
材 质:
纸本丙烯 钢笔
形 制:
扇面
题 识:
钤印三枚
题款:雪冬丁酉晓夫
拍品描述:
诗意逻辑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专场综述
波德莱尔在1846年沙龙一文中说到,“任何美都包含某种永恒的东西和某种过渡的东西,即绝对的和特殊的东西。每一种美的特殊成分来自激情,而由于我们有我们特殊的激情,所以我们有我们的美。”这段话表明了波德莱尔一种对艺术现代性的全新立场和态度。
波德莱尔通过重新定义浪漫主义来超越自然主义的,他坚决反对对自然的简单再现,艺术家的“独创性都来自时间打在我们感觉上的印记”。
艺术最终指向的,或许是一种“诗意的逻辑”,无论是抽象表现主义的笔触震颤,还是极简主义的几何冷感,抑或新媒体艺术的虚拟交互,它们都在追问:当形式脱离叙事,当色彩脱离描摹,艺术的美是否仍能抵达某种“共通感”(sensus communis)?或许中国古人的那句“月印波心”印证了——美不是对象的属性,而是心与物在某一瞬的相互照亮。
中国传统绘画中以"气韵生动"(谢赫)为最高准则,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万物交感、生机流动。郭熙的"三远法"不仅是透视技巧,更是对宇宙秩序的体认——人不在自然之外,而在其脉络之中。西方自柏拉图始便确立"理念与现象"的二分,康德进一步将审美判断锚定在主体的先验能力中。今天我们讨论艺术的美,是立体的,是多维的。
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开端,最初是从西方艺术中借鉴的,与本土文化融合,创造出美轮美奂的中国二十世纪艺术。二十世纪早期艺术家开创定基了西方及中国现代艺术的序幕并成为一种趋势和启发,是市场和学术都值得关注的艺术家,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是次【美奂纷呈——二十世纪艺术】专场中国美术部分推出吴大羽、孟光、胡善余、沙耆、林达川、王流秋等作品,架构完整,来源传承有序,具有珍贵的学术和文献价值,同时也是市场热捧佳作。
吴大羽,中国二十世纪抽象绘画的开拓者。他创造性地提出“势象理论”,将西方抽象艺术的概念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理论及哲学观念相结合,成为中国抽象艺术发展中的先驱式人物,几乎以一人之力填补了中国抽象美术史上一段长时间的空白。
本次上拍的《暮余》是吴大羽1980年代的倾力之作,画面中蓝与橙色、点缀的黄色形成强烈视觉张力,画家借黄昏暮色的韵律和魂魄,抒发自在精神与内心情感。其结构之挺拔,色彩衔接之融洽,以及意象表达之传神,在同类作品中实属罕见。此件作品来源于艺术家孟光的收藏,吴大羽罕见的在油画纸的背面签名,并且亲自写了作品名称。
作为老上海美专“闳约深美”校训的忠诚实践者——孟光,1940年代毕业于刘海粟先生等创建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他在自家所住的思南路77号创办了孟光画室。培养了大批在艺术上出类拔萃的学生,如陈逸飞、夏葆元、魏景山、黄英浩、赵渭凉、陈逸鸣等一大批艺术人才。
吴大羽与孟光一直交情颇深,1960年孟光与吴大羽同时执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此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80年初,当时改革刚起步,孟光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改革家邓旭初关系密切,在孟光的建议下,交通大学于1981年首创设立艺术学科,这是件史无前例的全国之首。孟光出任艺术部正主任,并推荐并邀请吴大羽任艺术部副主任。可见孟光与吴大羽在艺术理念上的惺惺相惜。1982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美术作品展以恢弘大气的姿态,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开展,其参展规格之高,参展作品之多,极一时之盛。据孟光女儿的回忆推测,吴大羽此件作品很可能是为了参加此展览所作,随后相赠于好友孟光。
丁雄泉于1952年,来到现代艺术思潮的中心法国,结识了皮耶·阿雷钦斯基、阿斯格·琼恩等眼镜蛇派成员,随后则前往纽约寻求发展,凭借对环境的敏锐感受力、犀利而精准的艺术语汇,参与了抽象表现主义运动。
是次上拍的《三美图》为画家90年代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创作,曾收录于《丁雄泉—心中的蓝天》画集之中,描绘了百花从中的三位少女,艳丽的发色近乎与繁花融为一体,在下方绿叶的衬托下愈发热烈,画家用简约率性的线条勾勒出花草与人物的轮廓,在色彩的流动中形成波浪般的视觉冲击,右下方的三条游鱼似乎成为画中人物的视觉焦点,身上的艳丽色彩与三位人物形成巧妙呼应,暗示着人物“如鱼得水”般的自在心境。
二十世纪艺术先辈们为中国早期油画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艺术自身发展的种子,燎原之星火,独立延续至中国当代艺术。新中国以后的艺术发展,其精神气候是热烈而充满可能性的,人们在渴望安宁与建设的同时,迎来了艺术的蓬勃发展。1979年上海“十二人画展”前言写到“艺术之春开始降临大地”,此后1985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拉开了崭新的艺术哲学思潮。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至今离不开早期艺术先辈们的探索与实践。
【意象之美——上海抽象专题】专场推出王劼音、卢甫圣、周长江、薛松、黄渊青、曲丰国、陈墙、潘微、黄阿忠、王向明、张桂铭等,他们受西方学院派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影响,形成了上海独特文化的抽象群体现象。
1930年代的民国时期,由庞熏琹等人在上海发起的“决澜社”中的部分艺术家已经开始了对纯粹视觉形式的探索和实验。上海抽象主义从1930年代至1970年代末,始终维系着群体现象,赵无极、吴大羽等老一代艺术家曾以自我的地下方式持续抽象探索,他们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史上是不可忽视的。1979年上海发起的“十二人画展”将抽象艺术的实践达到了全国的顶峰位置,80年代后期,周长江的抽象作品在全国美展上获得银奖,确定了官方艺术机构对抽象艺术的态度。《智愚者》是周长江创作于1994年,是“互补”系列的早期探索,某种对立而平衡的空间构造,是一种形式语言上的设定。在稳定的构图中探讨着立体与平面的飘忽变化,彰显出东方哲学观,与西方文化融合互补,创作出他个人的形式语言。
自朵云轩2021年秋季拍卖现当代艺术专场『云层计划』(YUN S)实验性推出艺术家陈钧德专场拍品,得到了业界广泛的关注和收藏家的认可。随后届次云层计划陆续推出的艺术家有王劼音、罗中立、马轲、耿建翌、丁方、贾涤非、李山、张恩利、张晓刚等。他们具备成熟的技法以及对媒材的熟稔,对艺术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具有激情、韧性、创造力,代表了当代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在和未来,是中国当代艺术史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市场收藏来说,巨大的学术和专业价值,然目前低估的市场价值等都是未来整体价值的重要部分。
本季『云层计划』推出石冲、沈忱作品专场,两位资深艺术家在学术领域多年的探索与积累构成了其稳定的艺术市场,是次上拍的作品均是艺术家重要时期的代表作品。石冲诗意而朦胧的人体物语,形成了独特的自我风格。以古典写实的高度表现功力、创造性和观念性的新锐思考,石冲综合前卫思潮和学院技法,呈现其“以写实质疑写实、以人体质疑人体”的独特艺术成就。
《今夕何年之三》创作于2014年,是艺术家人体的典型代表作,他视“人体”为其创作的最大母题,并突破单纯的写实表现,经由装置、行为、摄影、化妆等一系列场景的制作,再运用逼真细腻的照相写实手法,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图景。而其充满观念性的形象塑造,实现了人体在图像语言中层层的转换、复合、隐喻和再生,及对生命体存在意义的无尽思索。在柔和的光影对比中,画面集中于女子的身体,以丰润的肌理、柔媚的肤粉、饱满的曲线美,展现人体美极致的韵味。然在其身躯前,滴流水痕、圆润四溢的水泡、颤动模糊的气流,则在这份美中,生发出一种错落的观赏节奏。
沈忱生于上海,在取得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硕士后迁居北京,是中国抽象绘画及实验水墨的第一批开荒者,早在1978年就学期间,沈忱等人就举办了现代画展“野蔷薇”,这个展览甚至比之后的“12人画展”更早地展示从野兽派到表现主义的探索。他随后转到美国,自一九九一年起定居纽约,在极简主义创作中融入时空、禅学、冥想及重复等概念,西方美学混合东方神韵,徘徊在马克·罗斯科等人的美国色域绘画与中国传统水墨之间。
作品《10103-10》是沈忱近年来典型代表作,在这一以垂直线为单一元素的横向的排比结构的探索中,沈忱事实上跳出了八、九十年代中国艺术过于强调语言的文化差异为观念驱动的东方主义,而真正回到现代主义应有的从媒介、笔法以及色调等要素出发的绘画性的纯粹实验。云层计划将呈现两位同时代的艺术家对绘画本身的认知,以及文化、社会思潮的变化对视觉形式的影响表达。我们期待更好地为中国多元艺术生态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进一步推动当代艺术市场的成长。
【如斯——全球当代艺术】专场推出马轲、赵无极、罗中立、丁立人、李山、夏阳、洪凌、关良、俞晓夫、海日汗等当代艺术家,他们是当下艺术潮流中的一股中坚力量,大多具有良好的造型训练和艺术史思考的学院教育。无论从一级画廊市场的培养,艺术博览会的学术专业评审,以及二级拍卖市场的活跃等,都形成了自己集市场和学术地位的空间,卓然树立,独占一隅,是当代艺术收藏家群体较受欢迎的群体代表。
艺术的真诚在于能显示人类丰腴的情感直面热忱的世界,如是如其所是。是次上海朵云轩2025年春拍诗意逻辑——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专场的甄选,从二十世纪艺术大家的索骥,到『云层计划』聚焦,顺应当下全球艺术的独立思考与多纬发展。全球当代共同面对现代文明下"美"的重新定义——美不依附于概念,也不等同于快感,它超越实用性的欲念,成为人类精神自由的确证。这一命题在当代艺术中愈发显现其复杂性:当“美”的范畴被解构、重组、再定义,我们如何重新理解艺术与感知的关系?艺术的创作的发生,在邀请观者进入一种独特的时空契约——不是再现已知,而是揭示未被言明的可能。就像光线突然穿透云层,刹那间照亮山谷的轮廓。我们邀请您一起仰观天地之远,俯瞰视野之灵,万物成诗,唯美诗意逻辑。
文/王子偕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专场综述
波德莱尔在1846年沙龙一文中说到,“任何美都包含某种永恒的东西和某种过渡的东西,即绝对的和特殊的东西。每一种美的特殊成分来自激情,而由于我们有我们特殊的激情,所以我们有我们的美。”这段话表明了波德莱尔一种对艺术现代性的全新立场和态度。
波德莱尔通过重新定义浪漫主义来超越自然主义的,他坚决反对对自然的简单再现,艺术家的“独创性都来自时间打在我们感觉上的印记”。
艺术最终指向的,或许是一种“诗意的逻辑”,无论是抽象表现主义的笔触震颤,还是极简主义的几何冷感,抑或新媒体艺术的虚拟交互,它们都在追问:当形式脱离叙事,当色彩脱离描摹,艺术的美是否仍能抵达某种“共通感”(sensus communis)?或许中国古人的那句“月印波心”印证了——美不是对象的属性,而是心与物在某一瞬的相互照亮。
中国传统绘画中以"气韵生动"(谢赫)为最高准则,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万物交感、生机流动。郭熙的"三远法"不仅是透视技巧,更是对宇宙秩序的体认——人不在自然之外,而在其脉络之中。西方自柏拉图始便确立"理念与现象"的二分,康德进一步将审美判断锚定在主体的先验能力中。今天我们讨论艺术的美,是立体的,是多维的。
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开端,最初是从西方艺术中借鉴的,与本土文化融合,创造出美轮美奂的中国二十世纪艺术。二十世纪早期艺术家开创定基了西方及中国现代艺术的序幕并成为一种趋势和启发,是市场和学术都值得关注的艺术家,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是次【美奂纷呈——二十世纪艺术】专场中国美术部分推出吴大羽、孟光、胡善余、沙耆、林达川、王流秋等作品,架构完整,来源传承有序,具有珍贵的学术和文献价值,同时也是市场热捧佳作。
吴大羽,中国二十世纪抽象绘画的开拓者。他创造性地提出“势象理论”,将西方抽象艺术的概念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理论及哲学观念相结合,成为中国抽象艺术发展中的先驱式人物,几乎以一人之力填补了中国抽象美术史上一段长时间的空白。
本次上拍的《暮余》是吴大羽1980年代的倾力之作,画面中蓝与橙色、点缀的黄色形成强烈视觉张力,画家借黄昏暮色的韵律和魂魄,抒发自在精神与内心情感。其结构之挺拔,色彩衔接之融洽,以及意象表达之传神,在同类作品中实属罕见。此件作品来源于艺术家孟光的收藏,吴大羽罕见的在油画纸的背面签名,并且亲自写了作品名称。
作为老上海美专“闳约深美”校训的忠诚实践者——孟光,1940年代毕业于刘海粟先生等创建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他在自家所住的思南路77号创办了孟光画室。培养了大批在艺术上出类拔萃的学生,如陈逸飞、夏葆元、魏景山、黄英浩、赵渭凉、陈逸鸣等一大批艺术人才。
吴大羽与孟光一直交情颇深,1960年孟光与吴大羽同时执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此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80年初,当时改革刚起步,孟光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改革家邓旭初关系密切,在孟光的建议下,交通大学于1981年首创设立艺术学科,这是件史无前例的全国之首。孟光出任艺术部正主任,并推荐并邀请吴大羽任艺术部副主任。可见孟光与吴大羽在艺术理念上的惺惺相惜。1982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美术作品展以恢弘大气的姿态,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开展,其参展规格之高,参展作品之多,极一时之盛。据孟光女儿的回忆推测,吴大羽此件作品很可能是为了参加此展览所作,随后相赠于好友孟光。
丁雄泉于1952年,来到现代艺术思潮的中心法国,结识了皮耶·阿雷钦斯基、阿斯格·琼恩等眼镜蛇派成员,随后则前往纽约寻求发展,凭借对环境的敏锐感受力、犀利而精准的艺术语汇,参与了抽象表现主义运动。
是次上拍的《三美图》为画家90年代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创作,曾收录于《丁雄泉—心中的蓝天》画集之中,描绘了百花从中的三位少女,艳丽的发色近乎与繁花融为一体,在下方绿叶的衬托下愈发热烈,画家用简约率性的线条勾勒出花草与人物的轮廓,在色彩的流动中形成波浪般的视觉冲击,右下方的三条游鱼似乎成为画中人物的视觉焦点,身上的艳丽色彩与三位人物形成巧妙呼应,暗示着人物“如鱼得水”般的自在心境。
二十世纪艺术先辈们为中国早期油画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艺术自身发展的种子,燎原之星火,独立延续至中国当代艺术。新中国以后的艺术发展,其精神气候是热烈而充满可能性的,人们在渴望安宁与建设的同时,迎来了艺术的蓬勃发展。1979年上海“十二人画展”前言写到“艺术之春开始降临大地”,此后1985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拉开了崭新的艺术哲学思潮。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至今离不开早期艺术先辈们的探索与实践。
【意象之美——上海抽象专题】专场推出王劼音、卢甫圣、周长江、薛松、黄渊青、曲丰国、陈墙、潘微、黄阿忠、王向明、张桂铭等,他们受西方学院派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影响,形成了上海独特文化的抽象群体现象。
1930年代的民国时期,由庞熏琹等人在上海发起的“决澜社”中的部分艺术家已经开始了对纯粹视觉形式的探索和实验。上海抽象主义从1930年代至1970年代末,始终维系着群体现象,赵无极、吴大羽等老一代艺术家曾以自我的地下方式持续抽象探索,他们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史上是不可忽视的。1979年上海发起的“十二人画展”将抽象艺术的实践达到了全国的顶峰位置,80年代后期,周长江的抽象作品在全国美展上获得银奖,确定了官方艺术机构对抽象艺术的态度。《智愚者》是周长江创作于1994年,是“互补”系列的早期探索,某种对立而平衡的空间构造,是一种形式语言上的设定。在稳定的构图中探讨着立体与平面的飘忽变化,彰显出东方哲学观,与西方文化融合互补,创作出他个人的形式语言。
自朵云轩2021年秋季拍卖现当代艺术专场『云层计划』(YUN S)实验性推出艺术家陈钧德专场拍品,得到了业界广泛的关注和收藏家的认可。随后届次云层计划陆续推出的艺术家有王劼音、罗中立、马轲、耿建翌、丁方、贾涤非、李山、张恩利、张晓刚等。他们具备成熟的技法以及对媒材的熟稔,对艺术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具有激情、韧性、创造力,代表了当代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在和未来,是中国当代艺术史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市场收藏来说,巨大的学术和专业价值,然目前低估的市场价值等都是未来整体价值的重要部分。
本季『云层计划』推出石冲、沈忱作品专场,两位资深艺术家在学术领域多年的探索与积累构成了其稳定的艺术市场,是次上拍的作品均是艺术家重要时期的代表作品。石冲诗意而朦胧的人体物语,形成了独特的自我风格。以古典写实的高度表现功力、创造性和观念性的新锐思考,石冲综合前卫思潮和学院技法,呈现其“以写实质疑写实、以人体质疑人体”的独特艺术成就。
《今夕何年之三》创作于2014年,是艺术家人体的典型代表作,他视“人体”为其创作的最大母题,并突破单纯的写实表现,经由装置、行为、摄影、化妆等一系列场景的制作,再运用逼真细腻的照相写实手法,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图景。而其充满观念性的形象塑造,实现了人体在图像语言中层层的转换、复合、隐喻和再生,及对生命体存在意义的无尽思索。在柔和的光影对比中,画面集中于女子的身体,以丰润的肌理、柔媚的肤粉、饱满的曲线美,展现人体美极致的韵味。然在其身躯前,滴流水痕、圆润四溢的水泡、颤动模糊的气流,则在这份美中,生发出一种错落的观赏节奏。
沈忱生于上海,在取得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硕士后迁居北京,是中国抽象绘画及实验水墨的第一批开荒者,早在1978年就学期间,沈忱等人就举办了现代画展“野蔷薇”,这个展览甚至比之后的“12人画展”更早地展示从野兽派到表现主义的探索。他随后转到美国,自一九九一年起定居纽约,在极简主义创作中融入时空、禅学、冥想及重复等概念,西方美学混合东方神韵,徘徊在马克·罗斯科等人的美国色域绘画与中国传统水墨之间。
作品《10103-10》是沈忱近年来典型代表作,在这一以垂直线为单一元素的横向的排比结构的探索中,沈忱事实上跳出了八、九十年代中国艺术过于强调语言的文化差异为观念驱动的东方主义,而真正回到现代主义应有的从媒介、笔法以及色调等要素出发的绘画性的纯粹实验。云层计划将呈现两位同时代的艺术家对绘画本身的认知,以及文化、社会思潮的变化对视觉形式的影响表达。我们期待更好地为中国多元艺术生态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进一步推动当代艺术市场的成长。
【如斯——全球当代艺术】专场推出马轲、赵无极、罗中立、丁立人、李山、夏阳、洪凌、关良、俞晓夫、海日汗等当代艺术家,他们是当下艺术潮流中的一股中坚力量,大多具有良好的造型训练和艺术史思考的学院教育。无论从一级画廊市场的培养,艺术博览会的学术专业评审,以及二级拍卖市场的活跃等,都形成了自己集市场和学术地位的空间,卓然树立,独占一隅,是当代艺术收藏家群体较受欢迎的群体代表。
艺术的真诚在于能显示人类丰腴的情感直面热忱的世界,如是如其所是。是次上海朵云轩2025年春拍诗意逻辑——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专场的甄选,从二十世纪艺术大家的索骥,到『云层计划』聚焦,顺应当下全球艺术的独立思考与多纬发展。全球当代共同面对现代文明下"美"的重新定义——美不依附于概念,也不等同于快感,它超越实用性的欲念,成为人类精神自由的确证。这一命题在当代艺术中愈发显现其复杂性:当“美”的范畴被解构、重组、再定义,我们如何重新理解艺术与感知的关系?艺术的创作的发生,在邀请观者进入一种独特的时空契约——不是再现已知,而是揭示未被言明的可能。就像光线突然穿透云层,刹那间照亮山谷的轮廓。我们邀请您一起仰观天地之远,俯瞰视野之灵,万物成诗,唯美诗意逻辑。
文/王子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