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1253
拍品名称:
田汉 信札
作 者:
田汉(1898~1968)
尺 寸:
29×17.5cm
拍品描述:
纸本 一函一通
释文:速送黄金大戲院,周信芳先生。田讬。
信芳兄:《丽人行》今夜末场,明日在大世界对面新三和楼举行庆功宴。恭请吾兄参加赐教。又九队同我们极欲观摩吾兄妙技,可否请兄招待(共45人)入座,曾讬答汉兄电。兄贺,已蒙久也。专候刻安。弟田汉匆讬。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霓虹闪烁,人声鼎沸。在这座远东第一都市的喧嚣中,两颗艺术灵魂的相遇,擦出了中国戏剧史上最耀眼的火花。周信芳,京剧麒派创始人,七岁登台便获“麒麟童”美誉;田汉,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被尊为“田老大”。这一对看似来自不同艺术世界的奇才,却在历史的风烟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书写了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壮丽篇章,至今为人们所传颂。
1923年的上海,空气中弥漫着变革的气息。在某次文艺界的聚会上,周信芳与田汉初次相见。当时的周信芳已是京剧名角,而田汉则刚从日本留学归来,怀揣着改革中国戏剧的梦想。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田汉后来回忆道:“信芳兄虽为旧剧名角,却思想开明,对新文化运动极表同情。”这种超越艺术门类的相互欣赏,成为他们友谊的基石。
在艺术理念上,周田二人达成了惊人的共识。他们都认为戏剧不应只是消遣娱乐,而应成为“高台教化”的工具,承载思想启蒙的重任。周信芳虽精于传统京剧,却不满于当时戏曲界的形式主义倾向;田汉虽倡导话剧新剧,却也不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戏曲。这种在艺术革新上的共鸣,使他们的友谊超越了单纯的个人交情,升华为一种共同的艺术追求。
1927年,田汉创办南国社,周信芳欣然加入,成为这一新文艺团体中少有的京剧演员。在南国社的活动中,周信芳虚心向田汉学习话剧的表演方法,田汉则从周信芳那里汲取传统戏曲的精髓。这种艺术上的相互滋养,使两人的创作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周信芳后来创立的麒派艺术,就融合了话剧的写实表演方法;而田汉的剧作也吸收了戏曲的写意美学。他们的友谊证明,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话剧和京剧也是眷属,是可以相互成就。
1930年田汉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后,两人的艺术交往更趋深入。在田汉影响下,周信芳开始系统接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而周信芳的戏曲程式美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田汉的话剧创作。这种双向滋养的关系,在田汉1935年改编的《阿Q正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将京剧的虚拟化表演融入话剧,创造出独特的"诗化现实主义"风格。随着民族危机加深,周田二人的友谊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得到了升华。他们共同组织“文化界救亡协会”,周信芳排演了《明末遗恨》等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剧目,田汉则创作了大量抗战戏剧。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两位艺术家的友谊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田汉曾为周信芳写下“肝胆照人”四字,这既是对友人品格的赞誉,也是对他们共同信念的写照。
1937年淞沪会战的炮火中,周信芳和田汉在法租界的一间地下室里相对而坐。田汉蘸着茶水在桌面上写下"歌八百壮士",周信芳随即击节而歌:“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这首后来传唱全国的抗战歌曲,诞生于两位艺术家即兴的创作碰撞。在民族存亡之际,他们的友谊升华为文化抗战的共同使命。
“孤岛”时期,田汉冒险将《义勇军进行曲》歌词藏在茶叶罐里带给周信芳。周信芳将其改编成京剧唱段,在《明末遗恨》演出结束后突然加唱,全场观众含泪起立合唱。这种危险的“艺术游击战”,在1941年田汉被迫离开上海后仍在继续——周信芳按照田汉留下的创作提纲,完成了《史可法》《文天祥》等系列历史剧。田汉在桂林得知演出盛况后,托人捎来诗句:“台上史公骂贼日,正是江南浴血时。”
1943年田汉母亲在湖南去世,困居上海的周信芳闻讯,冒险在《文天祥》剧中增加“祭母”段落。当念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他面朝西南方向深深三拜,台下知情者无不泪下。这种超越生死的情谊,在1944年达到顶峰——田汉化装成商人潜回上海,与周信芳在卡尔登戏院密室相见。据田汉日记记载,那夜周信芳为他连演《徐策跑城》《追韩信》《打严嵩》三出拿手戏,“演至东方既白,两人相拥而泣”。
1949年深秋,已成为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的田汉,亲自到火车站迎接从上海赴京的周信芳。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田汉将新创作的《白蛇传》剧本交予老友:“梅先生演前半部,你演《断桥》以后的许仙,我们要让京戏老树发新芽。”这对老友在新中国戏曲改革中再度携手,共同推动《十五贯》《将相和》等新编历史剧的创作。
1956年昆剧《十五贯》进京演出期间,周信芳连续七晚坐在观众席记笔记,田汉则组织专家召开十次研讨会。他们提出的“去芜存菁改革方案,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在田汉支持下,周信芳打破门户之见,将川剧《秋江》、话剧《屈原》改编为京剧,践行其“拿来主义”的艺术主张。田汉曾笑言:“周院长偷戏的本事,比时迁偷鸡还高明三分!”
1961年,田汉为周信芳题诗:“六十年来磨一剑,精光真使金石开。”这不仅是对周信芳艺术成就的赞美,更是对他们近四十年友谊的深情回顾。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的友谊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1963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田汉被点名批评后,周信芳仍坚持邀请他观看《海瑞上疏》排练。在空荡荡的剧场里,田汉悄悄对周信芳说:“你这海瑞骂皇帝,比我《谢瑶环》还大胆。”周信芳答道:“要骂就骂个痛快,横竖我们都是戏里的疯汉。”这段对话成为两人最后的艺术对话,次年田汉即被秘密关押。
1966年寒冬,周信芳被押解游街时,偶然在淮海路转角看见满头白髪的田汉正弯腰扫雪。据目击者回忆,周信芳突然挣脱押解人员,冲向田汉深深鞠了一躬,两人未交一言即被强行分开。这是他们人生最后的相见,田汉于1968年含冤去世时,周信芳正被关在上海漕河泾监狱,听闻噩耗后绝食三日。
1975年周信芳临终前,对守护在侧的儿子周少麟说:“记得我箱底那本《关汉卿》剧本吗?那是田先生亲笔修改的…将来…”话未说完便溘然长逝。十年后,两位大师的铜像并肩矗立在北京中国戏曲学院校园,他们共同凝视着远方,仿佛仍在讨论某个未完成的戏剧构思。
回望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其价值远超个人情谊范畴。在艺术层面,他们开创了中国戏剧的"剧曲融合"传统——田汉将戏曲的写意美学注入话剧,周信芳则把话剧的现实主义精神引入京剧。这种双向革新,直接催生了《曹操与杨修》《骆驼祥子》等当代戏剧经典。
在精神维度,他们共同构建了艺术家的道德标杆。无论是抗战时期的“文化坚守”,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改探索”,乃至特殊年代的“沉默抵抗”,他们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呐喊的“起来”,与周信芳在《海瑞上疏》中坚持的“直言”,实为同一精神硬币的两面。
今天,当我们在国家话剧院观看《关汉卿》,或在上海京剧院欣赏《徐策跑城》时,仍能感受到两位大师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他们的友谊证明: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孤独的创造,而是在对话中不断新生的精神之火。这种火种,既照亮了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转型之路,也将继续温暖后来者的探索征程。
数通信件时间大致跨越上世纪30-60年代,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真正的友谊能够超越艺术形式的差异,在共同的文化理想中寻找共鸣。他们的故事启示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互鉴,传统的延续需要创新,而创新又必须扎根传统。在当下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打破藩篱、相互尊重的精神,让不同艺术门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像周信芳和田汉那样,在交流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释文:速送黄金大戲院,周信芳先生。田讬。
信芳兄:《丽人行》今夜末场,明日在大世界对面新三和楼举行庆功宴。恭请吾兄参加赐教。又九队同我们极欲观摩吾兄妙技,可否请兄招待(共45人)入座,曾讬答汉兄电。兄贺,已蒙久也。专候刻安。弟田汉匆讬。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霓虹闪烁,人声鼎沸。在这座远东第一都市的喧嚣中,两颗艺术灵魂的相遇,擦出了中国戏剧史上最耀眼的火花。周信芳,京剧麒派创始人,七岁登台便获“麒麟童”美誉;田汉,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被尊为“田老大”。这一对看似来自不同艺术世界的奇才,却在历史的风烟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书写了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壮丽篇章,至今为人们所传颂。
1923年的上海,空气中弥漫着变革的气息。在某次文艺界的聚会上,周信芳与田汉初次相见。当时的周信芳已是京剧名角,而田汉则刚从日本留学归来,怀揣着改革中国戏剧的梦想。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田汉后来回忆道:“信芳兄虽为旧剧名角,却思想开明,对新文化运动极表同情。”这种超越艺术门类的相互欣赏,成为他们友谊的基石。
在艺术理念上,周田二人达成了惊人的共识。他们都认为戏剧不应只是消遣娱乐,而应成为“高台教化”的工具,承载思想启蒙的重任。周信芳虽精于传统京剧,却不满于当时戏曲界的形式主义倾向;田汉虽倡导话剧新剧,却也不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戏曲。这种在艺术革新上的共鸣,使他们的友谊超越了单纯的个人交情,升华为一种共同的艺术追求。
1927年,田汉创办南国社,周信芳欣然加入,成为这一新文艺团体中少有的京剧演员。在南国社的活动中,周信芳虚心向田汉学习话剧的表演方法,田汉则从周信芳那里汲取传统戏曲的精髓。这种艺术上的相互滋养,使两人的创作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周信芳后来创立的麒派艺术,就融合了话剧的写实表演方法;而田汉的剧作也吸收了戏曲的写意美学。他们的友谊证明,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话剧和京剧也是眷属,是可以相互成就。
1930年田汉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后,两人的艺术交往更趋深入。在田汉影响下,周信芳开始系统接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而周信芳的戏曲程式美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田汉的话剧创作。这种双向滋养的关系,在田汉1935年改编的《阿Q正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将京剧的虚拟化表演融入话剧,创造出独特的"诗化现实主义"风格。随着民族危机加深,周田二人的友谊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得到了升华。他们共同组织“文化界救亡协会”,周信芳排演了《明末遗恨》等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剧目,田汉则创作了大量抗战戏剧。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两位艺术家的友谊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田汉曾为周信芳写下“肝胆照人”四字,这既是对友人品格的赞誉,也是对他们共同信念的写照。
1937年淞沪会战的炮火中,周信芳和田汉在法租界的一间地下室里相对而坐。田汉蘸着茶水在桌面上写下"歌八百壮士",周信芳随即击节而歌:“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这首后来传唱全国的抗战歌曲,诞生于两位艺术家即兴的创作碰撞。在民族存亡之际,他们的友谊升华为文化抗战的共同使命。
“孤岛”时期,田汉冒险将《义勇军进行曲》歌词藏在茶叶罐里带给周信芳。周信芳将其改编成京剧唱段,在《明末遗恨》演出结束后突然加唱,全场观众含泪起立合唱。这种危险的“艺术游击战”,在1941年田汉被迫离开上海后仍在继续——周信芳按照田汉留下的创作提纲,完成了《史可法》《文天祥》等系列历史剧。田汉在桂林得知演出盛况后,托人捎来诗句:“台上史公骂贼日,正是江南浴血时。”
1943年田汉母亲在湖南去世,困居上海的周信芳闻讯,冒险在《文天祥》剧中增加“祭母”段落。当念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他面朝西南方向深深三拜,台下知情者无不泪下。这种超越生死的情谊,在1944年达到顶峰——田汉化装成商人潜回上海,与周信芳在卡尔登戏院密室相见。据田汉日记记载,那夜周信芳为他连演《徐策跑城》《追韩信》《打严嵩》三出拿手戏,“演至东方既白,两人相拥而泣”。
1949年深秋,已成为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的田汉,亲自到火车站迎接从上海赴京的周信芳。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田汉将新创作的《白蛇传》剧本交予老友:“梅先生演前半部,你演《断桥》以后的许仙,我们要让京戏老树发新芽。”这对老友在新中国戏曲改革中再度携手,共同推动《十五贯》《将相和》等新编历史剧的创作。
1956年昆剧《十五贯》进京演出期间,周信芳连续七晚坐在观众席记笔记,田汉则组织专家召开十次研讨会。他们提出的“去芜存菁改革方案,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在田汉支持下,周信芳打破门户之见,将川剧《秋江》、话剧《屈原》改编为京剧,践行其“拿来主义”的艺术主张。田汉曾笑言:“周院长偷戏的本事,比时迁偷鸡还高明三分!”
1961年,田汉为周信芳题诗:“六十年来磨一剑,精光真使金石开。”这不仅是对周信芳艺术成就的赞美,更是对他们近四十年友谊的深情回顾。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的友谊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1963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田汉被点名批评后,周信芳仍坚持邀请他观看《海瑞上疏》排练。在空荡荡的剧场里,田汉悄悄对周信芳说:“你这海瑞骂皇帝,比我《谢瑶环》还大胆。”周信芳答道:“要骂就骂个痛快,横竖我们都是戏里的疯汉。”这段对话成为两人最后的艺术对话,次年田汉即被秘密关押。
1966年寒冬,周信芳被押解游街时,偶然在淮海路转角看见满头白髪的田汉正弯腰扫雪。据目击者回忆,周信芳突然挣脱押解人员,冲向田汉深深鞠了一躬,两人未交一言即被强行分开。这是他们人生最后的相见,田汉于1968年含冤去世时,周信芳正被关在上海漕河泾监狱,听闻噩耗后绝食三日。
1975年周信芳临终前,对守护在侧的儿子周少麟说:“记得我箱底那本《关汉卿》剧本吗?那是田先生亲笔修改的…将来…”话未说完便溘然长逝。十年后,两位大师的铜像并肩矗立在北京中国戏曲学院校园,他们共同凝视着远方,仿佛仍在讨论某个未完成的戏剧构思。
回望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其价值远超个人情谊范畴。在艺术层面,他们开创了中国戏剧的"剧曲融合"传统——田汉将戏曲的写意美学注入话剧,周信芳则把话剧的现实主义精神引入京剧。这种双向革新,直接催生了《曹操与杨修》《骆驼祥子》等当代戏剧经典。
在精神维度,他们共同构建了艺术家的道德标杆。无论是抗战时期的“文化坚守”,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改探索”,乃至特殊年代的“沉默抵抗”,他们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呐喊的“起来”,与周信芳在《海瑞上疏》中坚持的“直言”,实为同一精神硬币的两面。
今天,当我们在国家话剧院观看《关汉卿》,或在上海京剧院欣赏《徐策跑城》时,仍能感受到两位大师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他们的友谊证明: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孤独的创造,而是在对话中不断新生的精神之火。这种火种,既照亮了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转型之路,也将继续温暖后来者的探索征程。
数通信件时间大致跨越上世纪30-60年代,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真正的友谊能够超越艺术形式的差异,在共同的文化理想中寻找共鸣。他们的故事启示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互鉴,传统的延续需要创新,而创新又必须扎根传统。在当下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打破藩篱、相互尊重的精神,让不同艺术门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像周信芳和田汉那样,在交流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