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252
上一件
下一件
王国维 致罗振玉信札 镜片
24×12.5cm
作品估价:RMB 50,000-8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免责声明》
图录号:
1252
拍品名称:
王国维 致罗振玉信札 镜片
作 者:
王国维(1877~1927)
尺 寸:
24×12.5cm
材 质:
纸本
形 制:
镜片
题 识:
款识:雪堂先生亲家有道,昨郭君还带到拓本致谢,盂鼎新景本能多识出数字否?如得翻印请先赐寄一份至感。手书敬悉,起居多胜为颂,昨晤乙老,渠亦言晴初即返,当有所闻。渠有覆公一书,尚未写就也。前日赋一五言长篇,录呈教正。尔雅单疏后考得确据,知北宋初在杭州刊板后未曾送监,书中桓字、荁字皆阙笔,足证其为南宋补刻,而非金元补刻,蒋本北宋原叶所存无几,尚有元明补刻之叶,不独宋补也。此板明初尚在杭州,直出人意外也。除夕无事,书此代面,敬请道安,顺贺年禧,不一。国维再拜。除夕。
拍品描述:
说明:一九一九年,王国维经好友罗振玉引荐,为乌程密韵楼蒋汝藻编校书目。本通致罗振玉,时维己未除夕,即公历一九二〇年二月十九日,此际王国维正以蒋氏藏北宋刊尔雅单疏,校阮元刻晋郭璞尔雅注疏,凡四日而毕,札中即涉相关细节。

除了沈曾植以外,对于王国维影响最深者莫过于罗振玉,二人同列于“甲骨四堂”,又为姻亲,往来尤为密切。罗振玉对王国维的影响贯穿其学术生涯与人生轨迹,呈现出多维度的复杂互动。作为学术引路人,罗振玉1898年在上海东文学社发现王国维的才华后,不仅免除其学费,更资助其系统研读传统典籍并赴日留学,使其接触康德、叔本华哲学,为《人间词话》的"境界说"奠定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二人避居日本京都期间,罗振玉丰富的金石甲骨收藏(如2.8万片甲骨和6千件青铜器)直接推动王国维从文学转向古史考证,其《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的突破性发现源于罗振玉未刊稿《殷墟书契考释》的祭祀谱系整理,1914年合著的《流沙坠简》更开创"二重证据法"范式。然而这种学术共生关系伴随着深刻的经济依附,罗振玉长期提供资助的同时,王国维需为其校书、编目、教子,据现存书信记载,1926年因长子王潜明保险金纠纷,罗振玉扣留2000元(相当于北大教授半年薪资)导致关系破裂。耐人寻味的是,王国维自沉前特意结清242元债务,而罗振玉在编纂《海宁王忠悫公遗书》时又系统性删改其学术观点,这种支配与反抗的拉锯,使二人关系成为观察近代学术转型中赞助制度与学者独立的典型标本。正如陈寅恪所言,这段交往既孕育了"古今中外学术之变"的辉煌成果,也折射出传统师徒关系在现代性冲击下的深刻困境。
此王国维致罗振玉札,札中提及“前日赋一五言长篇,录呈教正”以及“除夕无事”,可揣知所作长篇应即《己未小除夕,东轩老人饷水仙钓钟花赋谢》,“乙老”为沈曾植。其次,王国维亦对《尔雅疏》的版本进行考证,并以“桓、荁”二字避讳缺笔,认为北宋时未送国子监刊刻,而是南宋补刻。札中王国维亦提及盂鼎影印本的金文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