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514
上一件
下一件
清道光 [行有恒堂制]茶叶末釉小口尊
高27cm
作品估价:RMB 450,000-9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514
拍品名称:
清道光 [行有恒堂制]茶叶末釉小口尊
年 代:
清道光
尺 寸:
高27cm
题 识:
款识:“道光乙巳夏定府行有恒堂制”十二字三行楷书款
拍品描述:
来源:
1.英国私人藏家旧藏。
2.北京保利,2015年6月8日,Lot9068。
参阅:
1.《东洋陶磁の展开》,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1999年,页45,图20。
2.《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页301,图508。
3.故宫博物院藏—清道光道光丁未春定府行有恒堂制款粉彩折枝花卉罐底款。(编号:新00095952)
4.上海仲轩,2024年10月27日,Lot0701。
此尊体态饱满,唇口,短颈,丰肩鼓腹,隐圈足,底中心暗刻“道光乙巳夏定府行有恒堂制”十二字三行楷书款。尊通体满施茶叶末釉,釉面平整光润,质地细腻匀净,为道光时期单色釉精品。此尊典雅隽秀的器型与润泽瑰丽的色釉完美地结合,达到“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富有天然韵致,体现了行有恒堂主人非凡的审美情趣与“大道至简”的艺术境界。耿宝昌先生在其著作《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即有本件拍品相同器型之记录,命名曰小口尊,底部落款“道光丁未春定府行有恒堂制”十二字记年款。本品器型借鉴自宋代小口瓶,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收藏有一件北宋时期白磁锈花牡丹唐草纹瓶,被作为重要文化财珍藏,造型极似本品,可证源流演化。 “道光乙巳年(1845年)”为道光二十五年,此时中国社会正处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的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景德镇瓷器生产也深受波及,瓷器质量大幅下滑,就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定亲王府专门定烧的瓷器依然能够保质保量,未见颓势。如本件拍品一般,文气盎然又不失官气风范。由是可见行有恒堂主人对瓷器设计与制作的严格要求与精益求精。
“行有恒堂”典故出自《周易·孔易阐真·大象传》:“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恒,有终也。行不妄行,行必有恒。行有恒者,有终之行,真履实践,行必有成。” “言有物”是语言规范,不信口开河,不胡言乱语。“行有恒”是做事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心志专一。
行有恒堂主人为第五代定亲王载铨(1794-1854),主要活动在道光、咸丰时期,为道光股肱之臣,声名显赫权重一时。初封二等辅国将军,再晋封辅国公,授御前大臣、工部尚书、步军统领,袭爵,晚年出掌宗人府,深得道光、咸丰二帝的信任,道光末年,受顾命。不仅如此,定府主人载铨雅好收藏,在当时还是盛名一时的皇家收藏大家。他在清代道光、咸丰二朝设计定制了大量的艺术品。“行有恒堂”是其专用的堂名款,故带有“行有恒堂”款的器物即是亲王订制作品。载铨工诗,富收藏,著有《行有恒堂集》,国家图书馆藏有道光戊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九月刊印的两卷本《行有恒堂初集》上,题写“定邸定郡王著”。汤金钊、何春煦二人在开篇序文中,分别称作者为“行有恒堂”和“行有恒堂主人”。
有关载铨的史料,据《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三十七》记载,道光三年时载铨已官居“御前待卫、正红旗汉军都统”,道光十四年任御前大臣及正黄旗侍卫大臣。道光十五年因其父奕绍六十生辰,皇帝加恩封载铨为辅国公,不久之后便由礼部尚书调为工部尚书。道光三十年奉道光帝遗绍,载铨为顾命大臣。《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记载咸丰三年皇帝又委派“亲王衔定郡王载铨等办理巡防事宜”。咸丰四年九月,载铨病逝,由郡王追封为亲王,谥曰“敏”。
行有恒堂所在的定王府地址,最早见昭梿所撰《啸亭续录·卷四》“京师王公府第”之记载。定王府原为巽亲王府,府址在西四缸瓦市一带。在《京师坊巷志稿》中,也有相同的内容记载。第一代定亲王是乾隆皇帝长子永璜,乾隆十五年(1750年)永璜病逝,追封为“定安亲王”;第二代由永璜长子绵德承袭,后绵德获罪,其定郡王爵位由永璜二子绵恩承袭;三代定亲王是绵恩,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1793年)晋封亲王,道光二年卒,追封为“定恭亲王”;第四代定亲王是奕绍,绵恩子,原袭贝勒,道光二年六月晋封,道光十六年卒,追封为“定端亲王”;第五代定亲王是载铨,奕绍子,道光十六年袭定郡王爵,追封为“定敏亲王”。
由于清代满族皇族贵戚深受汉人文化影响,他们习书作画并吟诗赋文,各有自己的斋堂号,以附风雅。载铨年少好学,且以文名,很早就有堂号,乃风气所至,实属自然。载铨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故“行有恒堂”款的器物颇有宫廷御用之风。此类作品精工细作,工艺上乘,制作水平与官窑器不相上下,甚至某些精品更胜官窑一筹。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带有堂名款识的瓷器是皇亲贵戚的一种特权象征,也是家族显赫的一个标志。
昔年车马熙攘的定王府,如今已难以寻觅,唯有定府行有恒堂款瓷器,不但为道光中期景德镇烧制的定王府瓷器留下实证,而且在经历岁月长河冲洗之后,更加光彩悦目,历久弥新。
1.英国私人藏家旧藏。
2.北京保利,2015年6月8日,Lot9068。
参阅:
1.《东洋陶磁の展开》,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1999年,页45,图20。
2.《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页301,图508。
3.故宫博物院藏—清道光道光丁未春定府行有恒堂制款粉彩折枝花卉罐底款。(编号:新00095952)
4.上海仲轩,2024年10月27日,Lot0701。
此尊体态饱满,唇口,短颈,丰肩鼓腹,隐圈足,底中心暗刻“道光乙巳夏定府行有恒堂制”十二字三行楷书款。尊通体满施茶叶末釉,釉面平整光润,质地细腻匀净,为道光时期单色釉精品。此尊典雅隽秀的器型与润泽瑰丽的色釉完美地结合,达到“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富有天然韵致,体现了行有恒堂主人非凡的审美情趣与“大道至简”的艺术境界。耿宝昌先生在其著作《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即有本件拍品相同器型之记录,命名曰小口尊,底部落款“道光丁未春定府行有恒堂制”十二字记年款。本品器型借鉴自宋代小口瓶,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收藏有一件北宋时期白磁锈花牡丹唐草纹瓶,被作为重要文化财珍藏,造型极似本品,可证源流演化。 “道光乙巳年(1845年)”为道光二十五年,此时中国社会正处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的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景德镇瓷器生产也深受波及,瓷器质量大幅下滑,就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定亲王府专门定烧的瓷器依然能够保质保量,未见颓势。如本件拍品一般,文气盎然又不失官气风范。由是可见行有恒堂主人对瓷器设计与制作的严格要求与精益求精。
“行有恒堂”典故出自《周易·孔易阐真·大象传》:“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恒,有终也。行不妄行,行必有恒。行有恒者,有终之行,真履实践,行必有成。” “言有物”是语言规范,不信口开河,不胡言乱语。“行有恒”是做事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心志专一。
行有恒堂主人为第五代定亲王载铨(1794-1854),主要活动在道光、咸丰时期,为道光股肱之臣,声名显赫权重一时。初封二等辅国将军,再晋封辅国公,授御前大臣、工部尚书、步军统领,袭爵,晚年出掌宗人府,深得道光、咸丰二帝的信任,道光末年,受顾命。不仅如此,定府主人载铨雅好收藏,在当时还是盛名一时的皇家收藏大家。他在清代道光、咸丰二朝设计定制了大量的艺术品。“行有恒堂”是其专用的堂名款,故带有“行有恒堂”款的器物即是亲王订制作品。载铨工诗,富收藏,著有《行有恒堂集》,国家图书馆藏有道光戊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九月刊印的两卷本《行有恒堂初集》上,题写“定邸定郡王著”。汤金钊、何春煦二人在开篇序文中,分别称作者为“行有恒堂”和“行有恒堂主人”。
有关载铨的史料,据《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三十七》记载,道光三年时载铨已官居“御前待卫、正红旗汉军都统”,道光十四年任御前大臣及正黄旗侍卫大臣。道光十五年因其父奕绍六十生辰,皇帝加恩封载铨为辅国公,不久之后便由礼部尚书调为工部尚书。道光三十年奉道光帝遗绍,载铨为顾命大臣。《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记载咸丰三年皇帝又委派“亲王衔定郡王载铨等办理巡防事宜”。咸丰四年九月,载铨病逝,由郡王追封为亲王,谥曰“敏”。
行有恒堂所在的定王府地址,最早见昭梿所撰《啸亭续录·卷四》“京师王公府第”之记载。定王府原为巽亲王府,府址在西四缸瓦市一带。在《京师坊巷志稿》中,也有相同的内容记载。第一代定亲王是乾隆皇帝长子永璜,乾隆十五年(1750年)永璜病逝,追封为“定安亲王”;第二代由永璜长子绵德承袭,后绵德获罪,其定郡王爵位由永璜二子绵恩承袭;三代定亲王是绵恩,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1793年)晋封亲王,道光二年卒,追封为“定恭亲王”;第四代定亲王是奕绍,绵恩子,原袭贝勒,道光二年六月晋封,道光十六年卒,追封为“定端亲王”;第五代定亲王是载铨,奕绍子,道光十六年袭定郡王爵,追封为“定敏亲王”。
由于清代满族皇族贵戚深受汉人文化影响,他们习书作画并吟诗赋文,各有自己的斋堂号,以附风雅。载铨年少好学,且以文名,很早就有堂号,乃风气所至,实属自然。载铨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故“行有恒堂”款的器物颇有宫廷御用之风。此类作品精工细作,工艺上乘,制作水平与官窑器不相上下,甚至某些精品更胜官窑一筹。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带有堂名款识的瓷器是皇亲贵戚的一种特权象征,也是家族显赫的一个标志。
昔年车马熙攘的定王府,如今已难以寻觅,唯有定府行有恒堂款瓷器,不但为道光中期景德镇烧制的定王府瓷器留下实证,而且在经历岁月长河冲洗之后,更加光彩悦目,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