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018
上一件
下一件
王蘧常 秦史稿 帝太后者也 镜心
尺寸不一
作品估价:RMB 60,000-8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018
拍品名称:
王蘧常 秦史稿 帝太后者也 镜心
尺 寸:
尺寸不一
材 质:
水墨纸本
形 制:
镜心
拍品描述:
释文:帝太后者也,以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旦,生帝于邯郸,故名正。(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及《史记集解》、《公羊传·哀公十四年疏》。案,帝生于昭襄四十八年,据《国策》,吕不韦为异人,游秦在孝文王时,则帝已且十岁,益知‘献姬有身之说’之谬矣)相传帝为人虎口日角(据《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引礼)。

说明:此拍品为王蘧常《秦史》手稿四页,跨越了1950年代到1970年代,是王蘧常在反复撰稿过程中,不同时期留下的真实印记。

王蘧常作《秦史》
张士楚
我曾与陈士强、顾伟康等拜于王蘧常膝下,受教先生读解先秦诸子学,课程结束后,李定生教授经先生授意,邀我留下帮助先生整理他已完成的《秦史》手稿,进行全部誊写以及校对,不负先生所愿,用了几年完成此事。通过这一个过程,我对王蘧常《秦史》有几点基本的理解。
王蘧常作《秦史》,“此书承父命而作”(《秦史.凡例》),时年23岁。二十四史,自《汉书》起,“秦史自古无作者”(《秦史.凡例》),故欲成其事,难乎哉!
《秦史》要构
体制:“循班氏断代史体制”(《秦史.凡例》)。自《汉书》至《明史》皆循此制。王蘧常作《秦史》,完成了我中华自秦至明的自成一体的史书体系。
取材:《秦史.凡例》对取材作了原则性表述。全书除了收集、辩证现存史料,还补充大量新发掘的秦代史料,其在史事叙述后加了许多说明,称作“案”;对重要事件与人物予以评论,称作“论曰”,共有二十八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对秦始皇的评价。其深含王蘧常的历史哲学思想。
文体:《汉书》至《明史》,历代断代史作者,皆是以当代文体书写当代史。王蘧常作《秦史》,也必以秦代文体书写,这就是现在读到《秦史》的文体。
书体:虽然至今无能读到自《汉书》至《明史》历代作者的手稿,但可以合理的推断:班固是以汉代书体写《汉书》;张廷玉是以明代书体写《明史》。以何书体写《秦史》,这对王蘧常是发自内心的巨大挑战,以秦代隶书写《秦史》是最理想的!于是今天可以看到《秦史》手稿乃至真迹,这也是“王蘧常秦隶”书体之源!
王蘧常以《汉书》的体制,秦代的史料,秦代的文体,秦代的书体,融为一体地完成《秦史》的写作。完全可以将王蘧常《秦史》列入二十四史中间真正的前史,填补了两千多年来无《秦史》的空白,构作了自秦至明的自成体系的巨大的断代史工程!
王蘧常《秦史》,这样一部伟大之作,亦有遗憾之处。《秦史.凡例》:“本史作始于一九二六年,中更喪乱,稿凡再毁,故前后乃三纂。每纂皆欲於前史旧例有所刷新,然終不能尽。垂老又加刊改,前后盖五十年矣”。至《秦史》成稿之际,尚缺九卷,残一卷。特别是“文艺考”卷(残)(《汉书》等都作“艺文志”),致使在《秦史》中缺了对先秦百家争鸣的精彩描述与评论。这也是王蘧常耿耿于怀而終未完成之事。然而,王蘧常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受梁启超之教,就对于中华文化与思想有深远影响的“先秦诸子学派”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与阐述,并发愤作《诸子学派要诠》,其已为此学术领域之精典,也补了《秦史.文艺考》的残缺。
受父命,承天任,“复古乎?吾从秦!”历五十年,手撰《秦史》以成!
王蘧常一生学问,专注于《秦史稿》,年轻时就立志于撰写《秦史稿》,是历史学上一个极高的学术目标,在漫长的研究历程中,王蘧常坚持所采用的材料、体系、叙述逻辑、语言、甚至文字书写风格,都是以“秦”为标准,而不是后世的标准。非有大志,实难坚持。
《秦史稿》在王蘧常先生去世11年后,200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秦史稿》汇集大量的史料,发现秦始皇设立的具体制度,在制度上、思想上、习惯上,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四件作品由王蘧常在上海社科院的学生张士楚友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