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5001
下一件
鲁迅签名本 《引玉集》(木刻59幅)
19.5×15cm
作品估价:RMB 20,000-5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5001
拍品名称:
鲁迅签名本 《引玉集》(木刻59幅)
尺 寸:
19.5×15cm
材 质:
纸本
拍品描述:
1935年三闲书店再版
精装1册
提要:《引玉集》是由鲁迅编选的一部版画集,收录59幅苏联版画作品,1934年鲁迅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采用玻璃板精印。这些版画作品主要是鲁迅通过曹靖华用中国传统宣纸交换所得,因此取“抛砖引玉”之意,题为《引玉集》。
卷首以陈节(瞿秋白)摘译的苏联楷戈达耶夫(A.DChegodaev)《十五年来的书籍版画和单行版画》为代序,鲁迅作后记。鲁迅对瞿秋白的俄文水平和文艺鉴赏能力很看重,特意请他翻译了这篇介绍性的文字,并在后记中称赞这篇序文起到的重要作用。
鲁迅在后记中引用了曹靖华约请部分版画家所写的自传,还从《苏联小百科全书》中的相关词条补充了法复尔斯基的传略,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版画家的生平。
《引玉集》的后记写于1934年1月20日,最后一段显然具有针对性:
我对于木刻的绍介,先有梅斐尔德(Carl Meffert)的《士敏土》之图;其次,是和西谛先生同编的《北平笺谱》;这是第三本,因为都是用白纸换来的,所以取“抛砖引玉”之意,谓之《引玉集》。但目前的中国,真是荆天棘地,所见的只是狐虎的跋扈和雉兔的偷生,在文艺上,仅存的是冷淡和破坏。而且,丑角也在荒凉中趁势登场,对于木刻的绍介,已有富家赘婿和他的帮闲们的讥笑了。但历史的巨轮,是决不因帮闲们的不满而停运的;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戎戈珍藏的鲁迅签名本,名字就签在这段话和写作日期之下的空白处。鲁迅为这本书签名不会很多,精装的50本盖有“增本”之章,不必再签;而且后记之前,印有鲁迅之名,在结尾又签,似乎多余。再说,如果是签赠,也应该签在扉页。然而这个签名却是例外。不妨这样推测:鲁迅很看重后记的最后一段,在赠书给朋友的时候,郑重地在这一段话下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犹言:“这话是我说的,我签名在这里!”
由于《引玉集》印数前后两版加起来只有500多部,如今存世应该不会太多,赠送本存世者更少。北京鲁迅博物馆所藏鲁迅自藏本为赠送本,版权页钤有朱文“赠本”印章一枚。因此,这次从版画家戎戈珍藏中发现的签名本,弥足珍贵。
这话是我说的,我签名在这里!—戎戈藏鲁迅签名本《引玉集》
黄乔生 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最近,泰和嘉成拍卖行征集到一批上海版画家戎戈(1923-2015)的家藏,其中有一部鲁迅签名的《引玉集》,但并未明确签赠给某人,而是在后记文末孤零零地书写了“鲁迅”两个字。
一
《引玉集》是由鲁迅编选的一部版画集,收录59幅苏联版画作品,1934年鲁迅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采用玻璃板精印。这些版画作品主要是鲁迅通过曹靖华用中国传统宣纸交换所得,因此取“抛砖引玉”之意,题为《引玉集》。
卷首以陈节(瞿秋白)摘译的苏联楷戈达耶夫(A.DChegodaev)《十五年来的书籍版画和单行版画》为代序,鲁迅作后记。鲁迅对瞿秋白的俄文水平和文艺鉴赏能力很看重,特意请他翻译了这篇介绍性的文字,并在后记中称赞这篇序文起到的重要作用:“我毫不知道俄国版画的历史;幸而得到陈节先生摘译的文章,这才明白一点十五年来的梗概,现在就印在卷首,算作序言;并且作者的次序,也照序中的叙述来排列的。”
鲁迅在后记中引用了曹靖华约请部分版画家所写的自传,还从《苏联小百科全书》中的相关词条补充了法复尔斯基的传略,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版画家的生平。
中国现代木刻版画的兴起大大得力于鲁迅的倡导。1931年,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班”被视为中国现代版画的开端,鲁迅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现代版画之父”。他生前自费编印木刻画册十余种,如《近代木刻选集》《新俄画选》《士敏土之图》《一个人的受难》等,目的很明确,是“以传给青年艺术学徒和版画的爱好者”。
鲁迅1928年在编辑《奔流》杂志为文学作品搜集插图时,就注意到俄国版画的历史和苏联木刻作品。1931年,他在《版画》杂志上看到了苏联木刻家毕斯凯莱夫为《铁流》所作的插图,十分喜欢,写信委托在苏联任教的曹靖华搜寻原作。曹靖华费了许多周折,才见到毕斯凯莱夫,并把寻到的木刻寄给鲁迅。因恐途中失落,还分寄了同样的两份。曹靖华为了节省费用,与版画家商量了一个办法,就是以物易物,因为“苏联的木刻家多说印画莫妙于中国纸,只要寄些给他就好。”苏联版画家们当时用的是一种上海称为“抄更纸”的再生纸,系日常账簿和开具发票、出具账单用品,价格低廉。而拓印版画,最好用宣纸。中国不缺宣纸,价格也便宜。于是,鲁迅购买中国的各种宣纸及日本的“西之内”和“鸟之子”等纸品,寄给曹靖华。曹靖华以物易物,陆续寄回不少苏联版画佳作。
鲁迅在《引玉集》后记中道出编印此书的缘由和目的:“这一种原版的木刻画,至有一百余幅之多,在中国恐怕只有我一个了,而但秘之箧中,岂不辜负了作者的好意?况且一部分已经散亡,一部分几遭兵火,而现在的人生,又无定到不及薤上露,万一相偕湮灭,在我,是觉得比失了生命还可惜的。流光真快,徘徊间已过新年,我便决计选出六十幅来,复制成书,以传给青年艺术学徒和版画的爱好者。”
《引玉集》有两次印刷。第一次印刷有豪华精装和精装两种版本,豪华精装纪念本只印50本,麻面皮脊包角,书名烫金,此为非卖品;精装本,浅黄色硬纸封面和封底,书脊为黑色,印250本。封面由鲁迅设计,上方以红色方城块为底,左侧竖印书名“引玉集”,右侧是苏联版画的英文姓名,分为八行横排,置于中式版刻风格的“乌丝栏”中,最后是“木刻60幅”字样(实为59幅)。中外文均由鲁迅手书,构图别致,对比强烈。当时有幸得到此书的人,都惊异于设计之新颖,珍爱有加。如梅志在回忆录中叙述胡风获赠此书时的情形道:“打开那包扎得有棱有角的牛皮纸”,“那黑白分明线条细腻的版画,装帧印刷得十分考究。那样地精美,简直使我不敢轻易翻阅它。我们俩头并头,由胡风轻轻地翻着,一幅一幅地欣赏着。”
《引玉集》初版由内山完造委托东京洪洋社印制。据鲁迅日记载,1934年3月月1日,“午后编《引玉集》毕,付印;1934年5月23日,“上午洪洋社寄来《引玉集》三百本,共工料运送泉三百四十元。”
为了扩大影响,促进销售,鲁迅自拟广告一则,发表在《文学》月刊:“敝书屋搜集现代版画,已历数年,西欧重价名作,所得有限,而新俄单幅及插画木刻,则有一百余幅之多,皆用中国白纸换来,所费无几。且全系作者从原版手拓,与印入书中及锌版翻印者,有霄壤之别。今为答作者之盛情,供中国青年艺术家之参考起见,特选出五十九幅,嘱制版名手,用玻璃版精印,神采奕奕,殆可乱真,并加序跋,装成一册,定价低廉,近乎赔本,盖近来中国出版界之创举也。但册数无多,且不再版,购宜从速,庶免空回。”
到1934年底,除鲁迅赠人约30册外,初版售完。1935年6月22日鲁迅日记记载:“再版《引玉集》印成寄至,计发卖本二百,纪念本十五,共日金二百七十元。”再版仍由东京洪洋社印刷,保持第一次印刷样貌。版权页上写的再版信息是:“一九三五年四月,再版二百五十部,内十五部仍为赠送本,不发卖;二百部为流通本,每部实价一元五角。上海四川路底施高塔路内山书店代售。”
由于《引玉集》印数前后两版加起来只有500多部,如今存世应该不会太多,赠送本存世者更少。北京鲁迅博物馆所藏鲁迅自藏本为赠送本,版权页钤有朱文“赠本”印章一枚。因此,这次从版画家戎戈珍藏中发现了签名本,弥足珍贵。
鲁迅也编过传统的笺谱,如与《引玉集》同期出版了《北平笺谱》。上海文坛有人对鲁迅与郑振铎联合编印《北平笺谱》提出批评意见,认为鲁迅作为左翼文坛领导人,却编印旧时代色彩很浓的笺谱,是迷恋旧物,更是“小资产阶级”趣味,而且笺谱售价高昂,普通读者只能望洋兴叹,与鲁迅的文艺主张是相悖的,因此指责鲁迅言行不一。这类言论让鲁迅反感和气愤。1934年1月11日,他在给郑振铎的信中说:“上海的邵洵美之徒,在发议论骂我们之印《笺谱》,这些东西,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吃完许多米肉,搽了许多雪花膏之后,就什么也不留一点给未来的人们的——最末,是‘大出丧’而已。”
《引玉集》的后记写于1934年1月20日,最后一段显然具有针对性:
我对于木刻的绍介,先有梅斐尔德(Carl Meffert)的《士敏土》之图;其次,是和西谛先生同编的《北平笺谱》;这是第三本,因为都是用白纸换来的,所以取“抛砖引玉”之意,谓之《引玉集》。但目前的中国,真是荆天棘地,所见的只是狐虎的跋扈和雉兔的偷生,在文艺上,仅存的是冷淡和破坏。而且,丑角也在荒凉中趁势登场,对于木刻的绍介,已有富家赘婿和他的帮闲们的讥笑了。但历史的巨轮,是决不因帮闲们的不满而停运的;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戎戈珍藏的鲁迅签名本,名字就签在这段话和写作日期之下的空白处。鲁迅为这本书签名不会很多,精装的50本盖有“增本”之章,不必再签;而且后记之前,印有鲁迅之名,在结尾又签,似乎多余。再说,如果是签赠,也应该签在扉页。然而这个签名却是例外。不妨这样推测:鲁迅很看重后记的最后一段,在赠书给朋友的时候,郑重地在这一段话下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犹言:“这话是我说的,我签名在这里!”
二
戎戈原名戎维域,字容官,浙江鄞县人,1923年生,14岁到上海五洲药房天后宫桥支店当学徒,晚上就读于职业补习学校,爱好诗歌和美术,后入苏州美专沪校学习肄业。
戎戈1941年开始木刻创作,曾为上海《时代》杂志作封面木刻,期间发表高尔基木刻像,为《苏联文艺》作装饰插图。1944年4月主持出版《期待》手拓木刻集。1946年参与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主办的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筹备工作,与陈烟桥、阿杨、沙兵等一起担任宣传组成员。抗战八年木刻展于1946年9月18日至10月3日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大获成功。1947年,上海重建普希金铜像《时代日报》举办“普希金画像奖”,戎戈所作的木刻像获奖编入《普希金文集》(1947年初版),原作后送入苏联普希金纪念馆陈列。同年,戎戈当选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候补监事。
新中国成立后,戎戈在上海五洲药厂任职,坚持业余时间创作版画,参加各种展览会,参加上海美术家协会,并任上海文艺青年联谊会执行委员。1950年后加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1959年7月调文汇报编辑部工作。1991年获“鲁迅版画奖”。1991年荣获中国美协、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六十周年纪念奖”。戎戈的部分作品为国内外美术馆收藏。1991年获“鲁迅版画奖”。代表作有《饥民》《老人》《炉火熊熊》《我以我血存轩辕》《浦江两岸展新貌》等。
戎戈受鲁迅精神感召,终生热爱木刻艺术,如饥似渴地跑遍旧书铺搜集鲁迅编选的各种美术画册,反复鉴赏与临摹。他早期的木刻作品,既有鲁迅、高尔基、托尔斯泰、瞿秋白、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殷夫的头像,也有《街头》《孤儿》《海燕》《幽径》《晚归》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戎戈是鲁迅艺术理念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版画艺术家,是新兴木刻发展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虽然因为年龄小,他没有亲受鲁迅教,但在鲁迅去世后爆发的全面抗战中,他秉承鲁迅的艺术理念,创作了大量作品。他在《戎戈版画选集》中自述创作宗旨道:“忠实感受,抒发真诚,愿将自己的生命融化在艺术创作中,以自己所感、所受、所想、所识,来刻画人世间的生活风情。”
戎戈的收藏是他版画生涯的最好见证。藏品中有鲁迅编辑的版画集如《木刻纪程》,纯手工刻印装订;有他与陈烟桥合作的《军民一家》,不但保存了所发表的杂志和报刊,还保存着创作稿;有大量“抗战八年木刻展”相关资料,其中多幅木刻家们到鲁迅墓前祭扫的照片,弥足珍贵。
因为报纸编辑的身份,戎戈配合栏目,刻画知名人物和历史事件。《文汇报》“笔会”栏目上的版画,不但有剪报,而且有墨稿,样稿。从他保存的墨稿中可以看到他创作过程中的修改痕迹,如《鲁迅与茅盾》画面上,两人站着谈话,案头放着的左联杂志,两幅墨稿一幅用《北斗》,一幅用《萌芽》,记录了修改过程。
戎戈的版画作品中,关于鲁迅的题材非常丰富。刻画鲁迅形象是他的强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鲁迅诗意版画”:《我以我血荐轩辕》《只研朱墨作春山》等。因为最近我正在撰写《鲁迅诗传》,希望能图文并茂,但插图却只能东拼西凑,或用手迹,或用报刊杂志,没有使用艺术作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系统刻画鲁迅诗意的作品。如果戎戈的“鲁迅诗意版画”足够多,配在书中,那是再好不过了。
了解了戎戈的经历,就明白为什么他会有一本鲁迅签名的《引玉集》了。他广泛搜集现代版画资料,有关鲁迅提倡版画运动的文献自当竭力罗致。得到鲁迅签名本《引玉集》,与其说是戎戈的幸运,毋宁说是对他长期在版画领域耕耘的奖赏。
精装1册
提要:《引玉集》是由鲁迅编选的一部版画集,收录59幅苏联版画作品,1934年鲁迅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采用玻璃板精印。这些版画作品主要是鲁迅通过曹靖华用中国传统宣纸交换所得,因此取“抛砖引玉”之意,题为《引玉集》。
卷首以陈节(瞿秋白)摘译的苏联楷戈达耶夫(A.DChegodaev)《十五年来的书籍版画和单行版画》为代序,鲁迅作后记。鲁迅对瞿秋白的俄文水平和文艺鉴赏能力很看重,特意请他翻译了这篇介绍性的文字,并在后记中称赞这篇序文起到的重要作用。
鲁迅在后记中引用了曹靖华约请部分版画家所写的自传,还从《苏联小百科全书》中的相关词条补充了法复尔斯基的传略,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版画家的生平。
《引玉集》的后记写于1934年1月20日,最后一段显然具有针对性:
我对于木刻的绍介,先有梅斐尔德(Carl Meffert)的《士敏土》之图;其次,是和西谛先生同编的《北平笺谱》;这是第三本,因为都是用白纸换来的,所以取“抛砖引玉”之意,谓之《引玉集》。但目前的中国,真是荆天棘地,所见的只是狐虎的跋扈和雉兔的偷生,在文艺上,仅存的是冷淡和破坏。而且,丑角也在荒凉中趁势登场,对于木刻的绍介,已有富家赘婿和他的帮闲们的讥笑了。但历史的巨轮,是决不因帮闲们的不满而停运的;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戎戈珍藏的鲁迅签名本,名字就签在这段话和写作日期之下的空白处。鲁迅为这本书签名不会很多,精装的50本盖有“增本”之章,不必再签;而且后记之前,印有鲁迅之名,在结尾又签,似乎多余。再说,如果是签赠,也应该签在扉页。然而这个签名却是例外。不妨这样推测:鲁迅很看重后记的最后一段,在赠书给朋友的时候,郑重地在这一段话下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犹言:“这话是我说的,我签名在这里!”
由于《引玉集》印数前后两版加起来只有500多部,如今存世应该不会太多,赠送本存世者更少。北京鲁迅博物馆所藏鲁迅自藏本为赠送本,版权页钤有朱文“赠本”印章一枚。因此,这次从版画家戎戈珍藏中发现的签名本,弥足珍贵。
这话是我说的,我签名在这里!—戎戈藏鲁迅签名本《引玉集》
黄乔生 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最近,泰和嘉成拍卖行征集到一批上海版画家戎戈(1923-2015)的家藏,其中有一部鲁迅签名的《引玉集》,但并未明确签赠给某人,而是在后记文末孤零零地书写了“鲁迅”两个字。
一
《引玉集》是由鲁迅编选的一部版画集,收录59幅苏联版画作品,1934年鲁迅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采用玻璃板精印。这些版画作品主要是鲁迅通过曹靖华用中国传统宣纸交换所得,因此取“抛砖引玉”之意,题为《引玉集》。
卷首以陈节(瞿秋白)摘译的苏联楷戈达耶夫(A.DChegodaev)《十五年来的书籍版画和单行版画》为代序,鲁迅作后记。鲁迅对瞿秋白的俄文水平和文艺鉴赏能力很看重,特意请他翻译了这篇介绍性的文字,并在后记中称赞这篇序文起到的重要作用:“我毫不知道俄国版画的历史;幸而得到陈节先生摘译的文章,这才明白一点十五年来的梗概,现在就印在卷首,算作序言;并且作者的次序,也照序中的叙述来排列的。”
鲁迅在后记中引用了曹靖华约请部分版画家所写的自传,还从《苏联小百科全书》中的相关词条补充了法复尔斯基的传略,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版画家的生平。
中国现代木刻版画的兴起大大得力于鲁迅的倡导。1931年,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班”被视为中国现代版画的开端,鲁迅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现代版画之父”。他生前自费编印木刻画册十余种,如《近代木刻选集》《新俄画选》《士敏土之图》《一个人的受难》等,目的很明确,是“以传给青年艺术学徒和版画的爱好者”。
鲁迅1928年在编辑《奔流》杂志为文学作品搜集插图时,就注意到俄国版画的历史和苏联木刻作品。1931年,他在《版画》杂志上看到了苏联木刻家毕斯凯莱夫为《铁流》所作的插图,十分喜欢,写信委托在苏联任教的曹靖华搜寻原作。曹靖华费了许多周折,才见到毕斯凯莱夫,并把寻到的木刻寄给鲁迅。因恐途中失落,还分寄了同样的两份。曹靖华为了节省费用,与版画家商量了一个办法,就是以物易物,因为“苏联的木刻家多说印画莫妙于中国纸,只要寄些给他就好。”苏联版画家们当时用的是一种上海称为“抄更纸”的再生纸,系日常账簿和开具发票、出具账单用品,价格低廉。而拓印版画,最好用宣纸。中国不缺宣纸,价格也便宜。于是,鲁迅购买中国的各种宣纸及日本的“西之内”和“鸟之子”等纸品,寄给曹靖华。曹靖华以物易物,陆续寄回不少苏联版画佳作。
鲁迅在《引玉集》后记中道出编印此书的缘由和目的:“这一种原版的木刻画,至有一百余幅之多,在中国恐怕只有我一个了,而但秘之箧中,岂不辜负了作者的好意?况且一部分已经散亡,一部分几遭兵火,而现在的人生,又无定到不及薤上露,万一相偕湮灭,在我,是觉得比失了生命还可惜的。流光真快,徘徊间已过新年,我便决计选出六十幅来,复制成书,以传给青年艺术学徒和版画的爱好者。”
《引玉集》有两次印刷。第一次印刷有豪华精装和精装两种版本,豪华精装纪念本只印50本,麻面皮脊包角,书名烫金,此为非卖品;精装本,浅黄色硬纸封面和封底,书脊为黑色,印250本。封面由鲁迅设计,上方以红色方城块为底,左侧竖印书名“引玉集”,右侧是苏联版画的英文姓名,分为八行横排,置于中式版刻风格的“乌丝栏”中,最后是“木刻60幅”字样(实为59幅)。中外文均由鲁迅手书,构图别致,对比强烈。当时有幸得到此书的人,都惊异于设计之新颖,珍爱有加。如梅志在回忆录中叙述胡风获赠此书时的情形道:“打开那包扎得有棱有角的牛皮纸”,“那黑白分明线条细腻的版画,装帧印刷得十分考究。那样地精美,简直使我不敢轻易翻阅它。我们俩头并头,由胡风轻轻地翻着,一幅一幅地欣赏着。”
《引玉集》初版由内山完造委托东京洪洋社印制。据鲁迅日记载,1934年3月月1日,“午后编《引玉集》毕,付印;1934年5月23日,“上午洪洋社寄来《引玉集》三百本,共工料运送泉三百四十元。”
为了扩大影响,促进销售,鲁迅自拟广告一则,发表在《文学》月刊:“敝书屋搜集现代版画,已历数年,西欧重价名作,所得有限,而新俄单幅及插画木刻,则有一百余幅之多,皆用中国白纸换来,所费无几。且全系作者从原版手拓,与印入书中及锌版翻印者,有霄壤之别。今为答作者之盛情,供中国青年艺术家之参考起见,特选出五十九幅,嘱制版名手,用玻璃版精印,神采奕奕,殆可乱真,并加序跋,装成一册,定价低廉,近乎赔本,盖近来中国出版界之创举也。但册数无多,且不再版,购宜从速,庶免空回。”
到1934年底,除鲁迅赠人约30册外,初版售完。1935年6月22日鲁迅日记记载:“再版《引玉集》印成寄至,计发卖本二百,纪念本十五,共日金二百七十元。”再版仍由东京洪洋社印刷,保持第一次印刷样貌。版权页上写的再版信息是:“一九三五年四月,再版二百五十部,内十五部仍为赠送本,不发卖;二百部为流通本,每部实价一元五角。上海四川路底施高塔路内山书店代售。”
由于《引玉集》印数前后两版加起来只有500多部,如今存世应该不会太多,赠送本存世者更少。北京鲁迅博物馆所藏鲁迅自藏本为赠送本,版权页钤有朱文“赠本”印章一枚。因此,这次从版画家戎戈珍藏中发现了签名本,弥足珍贵。
鲁迅也编过传统的笺谱,如与《引玉集》同期出版了《北平笺谱》。上海文坛有人对鲁迅与郑振铎联合编印《北平笺谱》提出批评意见,认为鲁迅作为左翼文坛领导人,却编印旧时代色彩很浓的笺谱,是迷恋旧物,更是“小资产阶级”趣味,而且笺谱售价高昂,普通读者只能望洋兴叹,与鲁迅的文艺主张是相悖的,因此指责鲁迅言行不一。这类言论让鲁迅反感和气愤。1934年1月11日,他在给郑振铎的信中说:“上海的邵洵美之徒,在发议论骂我们之印《笺谱》,这些东西,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吃完许多米肉,搽了许多雪花膏之后,就什么也不留一点给未来的人们的——最末,是‘大出丧’而已。”
《引玉集》的后记写于1934年1月20日,最后一段显然具有针对性:
我对于木刻的绍介,先有梅斐尔德(Carl Meffert)的《士敏土》之图;其次,是和西谛先生同编的《北平笺谱》;这是第三本,因为都是用白纸换来的,所以取“抛砖引玉”之意,谓之《引玉集》。但目前的中国,真是荆天棘地,所见的只是狐虎的跋扈和雉兔的偷生,在文艺上,仅存的是冷淡和破坏。而且,丑角也在荒凉中趁势登场,对于木刻的绍介,已有富家赘婿和他的帮闲们的讥笑了。但历史的巨轮,是决不因帮闲们的不满而停运的;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戎戈珍藏的鲁迅签名本,名字就签在这段话和写作日期之下的空白处。鲁迅为这本书签名不会很多,精装的50本盖有“增本”之章,不必再签;而且后记之前,印有鲁迅之名,在结尾又签,似乎多余。再说,如果是签赠,也应该签在扉页。然而这个签名却是例外。不妨这样推测:鲁迅很看重后记的最后一段,在赠书给朋友的时候,郑重地在这一段话下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犹言:“这话是我说的,我签名在这里!”
二
戎戈原名戎维域,字容官,浙江鄞县人,1923年生,14岁到上海五洲药房天后宫桥支店当学徒,晚上就读于职业补习学校,爱好诗歌和美术,后入苏州美专沪校学习肄业。
戎戈1941年开始木刻创作,曾为上海《时代》杂志作封面木刻,期间发表高尔基木刻像,为《苏联文艺》作装饰插图。1944年4月主持出版《期待》手拓木刻集。1946年参与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主办的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筹备工作,与陈烟桥、阿杨、沙兵等一起担任宣传组成员。抗战八年木刻展于1946年9月18日至10月3日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大获成功。1947年,上海重建普希金铜像《时代日报》举办“普希金画像奖”,戎戈所作的木刻像获奖编入《普希金文集》(1947年初版),原作后送入苏联普希金纪念馆陈列。同年,戎戈当选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候补监事。
新中国成立后,戎戈在上海五洲药厂任职,坚持业余时间创作版画,参加各种展览会,参加上海美术家协会,并任上海文艺青年联谊会执行委员。1950年后加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1959年7月调文汇报编辑部工作。1991年获“鲁迅版画奖”。1991年荣获中国美协、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六十周年纪念奖”。戎戈的部分作品为国内外美术馆收藏。1991年获“鲁迅版画奖”。代表作有《饥民》《老人》《炉火熊熊》《我以我血存轩辕》《浦江两岸展新貌》等。
戎戈受鲁迅精神感召,终生热爱木刻艺术,如饥似渴地跑遍旧书铺搜集鲁迅编选的各种美术画册,反复鉴赏与临摹。他早期的木刻作品,既有鲁迅、高尔基、托尔斯泰、瞿秋白、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殷夫的头像,也有《街头》《孤儿》《海燕》《幽径》《晚归》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戎戈是鲁迅艺术理念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版画艺术家,是新兴木刻发展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虽然因为年龄小,他没有亲受鲁迅教,但在鲁迅去世后爆发的全面抗战中,他秉承鲁迅的艺术理念,创作了大量作品。他在《戎戈版画选集》中自述创作宗旨道:“忠实感受,抒发真诚,愿将自己的生命融化在艺术创作中,以自己所感、所受、所想、所识,来刻画人世间的生活风情。”
戎戈的收藏是他版画生涯的最好见证。藏品中有鲁迅编辑的版画集如《木刻纪程》,纯手工刻印装订;有他与陈烟桥合作的《军民一家》,不但保存了所发表的杂志和报刊,还保存着创作稿;有大量“抗战八年木刻展”相关资料,其中多幅木刻家们到鲁迅墓前祭扫的照片,弥足珍贵。
因为报纸编辑的身份,戎戈配合栏目,刻画知名人物和历史事件。《文汇报》“笔会”栏目上的版画,不但有剪报,而且有墨稿,样稿。从他保存的墨稿中可以看到他创作过程中的修改痕迹,如《鲁迅与茅盾》画面上,两人站着谈话,案头放着的左联杂志,两幅墨稿一幅用《北斗》,一幅用《萌芽》,记录了修改过程。
戎戈的版画作品中,关于鲁迅的题材非常丰富。刻画鲁迅形象是他的强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鲁迅诗意版画”:《我以我血荐轩辕》《只研朱墨作春山》等。因为最近我正在撰写《鲁迅诗传》,希望能图文并茂,但插图却只能东拼西凑,或用手迹,或用报刊杂志,没有使用艺术作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系统刻画鲁迅诗意的作品。如果戎戈的“鲁迅诗意版画”足够多,配在书中,那是再好不过了。
了解了戎戈的经历,就明白为什么他会有一本鲁迅签名的《引玉集》了。他广泛搜集现代版画资料,有关鲁迅提倡版画运动的文献自当竭力罗致。得到鲁迅签名本《引玉集》,与其说是戎戈的幸运,毋宁说是对他长期在版画领域耕耘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