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97
上一件
下一件
沙耆 繁花
作品估价:RMB 1,200,000-1,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197
拍品名称:
沙耆 繁花
作 者:
沙耆
年 代:
1940 年
材 质:
79×70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签名:SADJI
来源
比利时艺术家Jan Thys(1922-1988)家族收藏
说明
Jan Thys (1922-1988) 是20世纪早期比利时画派 (École belge 20e) 艺术家。Thys家族在比利时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源,它源自荷兰姓氏“Thijs”和“Thysius”的变体。此家族谱系中,颇具名望的人物,有17世纪修建Bibliotheca Thysiana图书馆的的书籍和版画收藏家Jan Thijs,以及师从 Anthony van Dyck的佛兰德斯宫廷画家Pieter Thijs等。
如果在过去一百年里,中国曾经有过富于个性特色艺术家的话,沙耆应当之无愧的一个。
—水中天
1936年底,沙耆受徐悲鸿推荐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留学,师从院长阿尔弗雷德•巴斯天(Alfred Bastien)。他勤奋好学,于1939年10月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比利时“优秀美术金质奖章”。在1940年春沙耆创作的油画《孙中山画像》与毕加索等欧洲著名画家一起参加了比利时阿特里亚蒙展览会。此后沙耆连年举办个人画展和参加欧洲重大联展,很快在欧洲艺坛声名鹊起。著名画家巴尔杜泽(Baldurze)赞扬道:“沙耆技艺高超,这是他长期刻苦练习的结果……他独创的精细的着色法令人惊奇……极富根象力和表达力的沙耆把我们带入一个充满东方梦的世界。”
创作于1940年的《繁花》正是沙耆留比时期的静物佳作。此作仍存弗拉芒画派和学院派的影子,但古典主义与早期现代主义并存的多元风格已初见端倪,也为沙耆日后热情和严谨、粗犷和精细并存的绘画风格奠定了基础。在造型上,画面主体花卉、花瓶、水果与书本都采用严谨的写实手法,其几何形体又具有塞尚式的坚实。用色上,将明亮和空灵融于一体,红、白花朵从典雅庄重的暗色背景中跳脱出来;而蓝色的花朵如同画龙点睛之笔,打破了画面的暖色和谐,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清冷与深邃。冷暖色的对比构成了一个立体三度空间,鲜明、强烈的用色使得整幅作品鲜活通透,同时也不乏古典的静穆与单纯的格调。
沙耆继承了巴斯天用调色刀作画的特点,并做了更大程度地发挥。《繁花》厚重的颜料见刀亦见笔,油彩的堆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形象,恣意展现出笔迹与刀痕的速度和力度之美,也表现了沙耆内心的激情。而他的笔法,既有印象派的自由流动,又有雕塑般的厚重感,不仅描绘了物体的结构,更赋予了画面节奏感。通过色彩的自由流动和笔触的随意表现,沙耆在《繁花》中创造了一种流动的视觉体验:花朵的轮廓在柔和的光线中消融,与背景融为一体,仿佛打破了时间的束缚,呈现了动态的开放过程,涌动着东方绘画的自由与感性。正如画家巴尔杜泽1941年2月为沙耆画展评语中所写:“从沙耆作品中看出一个艺术家并不因接受了外国的训练而放弃传统。在静物画中,发现冲突的融合在画面上是激情和审慎的融合;在用色上是光亮与暗淡的融合。这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就成为一个见证,见证一个超然艺术领域存在,没有疆界的艺术世界。”
今年恰逢沙耆110年诞辰,浙江省博物馆隆重举办“生命的延伸—沙耆110周年艺术展”。透过《繁花》,我们仿佛可以一窥当年意气风发的沙耆以东方面孔叱咤欧洲画坛的豪情壮举。艺术家以其生动的色彩、自由的笔触和深邃的构图,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对西方艺术的深刻理解,更映射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这是对生命的礼赞,也是艺术家心灵的独白,它超越了花卉的描绘,成为了一种永恒的艺术篇章。
来源
比利时艺术家Jan Thys(1922-1988)家族收藏
说明
Jan Thys (1922-1988) 是20世纪早期比利时画派 (École belge 20e) 艺术家。Thys家族在比利时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源,它源自荷兰姓氏“Thijs”和“Thysius”的变体。此家族谱系中,颇具名望的人物,有17世纪修建Bibliotheca Thysiana图书馆的的书籍和版画收藏家Jan Thijs,以及师从 Anthony van Dyck的佛兰德斯宫廷画家Pieter Thijs等。
如果在过去一百年里,中国曾经有过富于个性特色艺术家的话,沙耆应当之无愧的一个。
—水中天
1936年底,沙耆受徐悲鸿推荐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留学,师从院长阿尔弗雷德•巴斯天(Alfred Bastien)。他勤奋好学,于1939年10月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比利时“优秀美术金质奖章”。在1940年春沙耆创作的油画《孙中山画像》与毕加索等欧洲著名画家一起参加了比利时阿特里亚蒙展览会。此后沙耆连年举办个人画展和参加欧洲重大联展,很快在欧洲艺坛声名鹊起。著名画家巴尔杜泽(Baldurze)赞扬道:“沙耆技艺高超,这是他长期刻苦练习的结果……他独创的精细的着色法令人惊奇……极富根象力和表达力的沙耆把我们带入一个充满东方梦的世界。”
创作于1940年的《繁花》正是沙耆留比时期的静物佳作。此作仍存弗拉芒画派和学院派的影子,但古典主义与早期现代主义并存的多元风格已初见端倪,也为沙耆日后热情和严谨、粗犷和精细并存的绘画风格奠定了基础。在造型上,画面主体花卉、花瓶、水果与书本都采用严谨的写实手法,其几何形体又具有塞尚式的坚实。用色上,将明亮和空灵融于一体,红、白花朵从典雅庄重的暗色背景中跳脱出来;而蓝色的花朵如同画龙点睛之笔,打破了画面的暖色和谐,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清冷与深邃。冷暖色的对比构成了一个立体三度空间,鲜明、强烈的用色使得整幅作品鲜活通透,同时也不乏古典的静穆与单纯的格调。
沙耆继承了巴斯天用调色刀作画的特点,并做了更大程度地发挥。《繁花》厚重的颜料见刀亦见笔,油彩的堆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形象,恣意展现出笔迹与刀痕的速度和力度之美,也表现了沙耆内心的激情。而他的笔法,既有印象派的自由流动,又有雕塑般的厚重感,不仅描绘了物体的结构,更赋予了画面节奏感。通过色彩的自由流动和笔触的随意表现,沙耆在《繁花》中创造了一种流动的视觉体验:花朵的轮廓在柔和的光线中消融,与背景融为一体,仿佛打破了时间的束缚,呈现了动态的开放过程,涌动着东方绘画的自由与感性。正如画家巴尔杜泽1941年2月为沙耆画展评语中所写:“从沙耆作品中看出一个艺术家并不因接受了外国的训练而放弃传统。在静物画中,发现冲突的融合在画面上是激情和审慎的融合;在用色上是光亮与暗淡的融合。这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就成为一个见证,见证一个超然艺术领域存在,没有疆界的艺术世界。”
今年恰逢沙耆110年诞辰,浙江省博物馆隆重举办“生命的延伸—沙耆110周年艺术展”。透过《繁花》,我们仿佛可以一窥当年意气风发的沙耆以东方面孔叱咤欧洲画坛的豪情壮举。艺术家以其生动的色彩、自由的笔触和深邃的构图,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对西方艺术的深刻理解,更映射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这是对生命的礼赞,也是艺术家心灵的独白,它超越了花卉的描绘,成为了一种永恒的艺术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