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320
上一件
下一件
王致诚 (传) 山水人物对画 镜心
54×37cm×2
作品估价:HKD 400,000-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20%
图录号:
0320
拍品名称:
王致诚 (传) 山水人物对画 镜心
尺 寸:
54×37cm×2
材 质:
设色绢本
形 制:
镜心
拍品描述:
王致诚 〈风景油彩画〉(二幅)的发现
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 年)法国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也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1702 年在法国多勒出生,自幼从父习画,青少年时代就展现出出色的绘画才能,后被当地的布鲁瓦西亚侯爵发现并资助前往罗马留学深造。两年后学成,途经里昂时暂居并绘制了数幅作品,受到人们赞扬后脱颖而出。雍正十三年(1735 年),王致诚在阿维尼翁加入耶稣会成为助理修士。当时北京的一些法国籍传教士嫉妒意大利籍传教士郎世宁因绘画而备受乾隆帝宠爱,为了传教活动顺利进行与竞争,请求法国派送有绘画才能的传教士,王致诚得知此消息后主动要求前往中国,并于乾隆二年(1737年)年底乘船启程,1738年抵达北京。他献〈三王朝拜耶稣图〉(今不存),备受乾隆帝赏识与称赞,受召供奉内廷,王致诚的艺术成就与郎世宁比肩,他不仅为皇室绘制了大量的风景、花鸟、人物画,而且还是〈乾隆皇帝得胜图〉大型系列版画的主要创作者和圆明园大水法的主要装饰绘画者之一。
王致诚的绘画作品流传下来的极少,〈石渠宝笈〉只著录了〈十骏马图〉册一件,是我们了解王致诚绘画面貌和艺术成就的唯一实物,现藏故宫博物院。该作品是中西合璧之作,图中十匹骏马均是乾隆帝的坐骑,主要采用西洋技巧绘画,用笔工细缜密,注重解剖结构,造型准确,形态生动,富有立体感和皮毛质感。此外,还有故宫博物院藏〈万树园赐宴图〉传世,由郎世宁指导、王致诚担任主笔,与多名中西画家通力合作完成。真实地再现了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招待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杜尔伯特部首领的盛会。还参与合绘了〈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王致诚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后曾参与制作此图中的三幅,即〈阿尔楚尔之战〉〈和落霍澌之捷〉与〈平定回部献俘〉。除了绘画创作,王致诚还参与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修建。他将西方的建筑理念和设计风格引入中国,为圆明园增添了独特的异域风情,成为了中西方建筑艺术交流的重要见证。
王致诚还创作了不少油彩画作品,从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中,可以看到许多处王致诚在宫内用油色作画的记载,如:「乾隆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催总廖保持来画画人戴正押帖,内称本日太监毛圈传旨:万方安和挂屏着西洋人王致诚画油彩画。」「乾隆四年九月初三日,画画人戴正持来押帖一件,内开本日太监毛团傅旨:着画画人王致诚、书画柏唐阿(满语,意为当差人)王幼学至松风阁画油彩画书格二张。」「乾隆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催总廖保持来司库郎正培押帖一件,内开为本日太监毛团傅旨:西洋人王致诚、画画人张为邦等着在启祥宫行走,各自画油彩画几张。」乾隆十九年七月「承恩公德保颌西洋人王致诚往热河画油彩画十二幅」,「乾隆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员外郎郎正培奉旨:西洋人王致诚热河画来油彩画脸像十幅,着托高丽纸二层,周围俱镶锦边。」
本组王致诚〈风景油彩画〉(二幅),绘制内容是古代农耕生产中「忙」与「闲」的写实刻绘,以鲜艳、饱满的色彩将物体的形态、质感、焦点透视和光影变化写实逼真的展现出来,尤其是西方古典绘画中对形式的追求表现在对几何与构图的强调上,将直线、圆、平面和立体形象带入绘画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人物圆形的头部、各种几何立体的房屋,并在其中添加焦点透视法、明暗法来增加物质性的空间观念,在个别物象的塑造上,也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画法,比如树木勾勒的线条与树叶苔点法,亭子旁边似宋画中「盘枝屈曲」的古木,以及远景中似仇英的「工笔阁楼」(应是紫禁城的某个城楼),使画面在整体的西洋风格中又蕴含着东方的韵味。
王致诚的油彩画作品,除了聂崇正先生考证所藏西柏林的国立民俗博物馆的八幅油彩画肖像作品外,不见其他油彩画作品传世,此二幅的发现,是对王致诚学术研究中油彩画以及清代西画东渐文化交流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物资料。
另外,在本组〈风景油彩画〉镜框后有不知何人所贴打印图两张,一张写满了王致诚的参介资料,一张下有「紫禁城同道堂楠木灯笼框臣工书画贴落」的文字兼配图。或许是旧藏者有其他证据佐证此组油彩画与这楠木灯笼框一样,原贮藏地为「同道堂」,作贴落使用,这只是一种推测。同道堂是西六宫之一咸福宫的后殿,咸丰帝曾经在同道堂居住,并于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前夕决定赴避暑山庄。按此组油彩画欧式画框装裱形制又与王致诚油彩画作在〈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中多绘制地「热河」的记录,或许递藏流转上有着特殊的传奇经历。
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 年)法国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也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1702 年在法国多勒出生,自幼从父习画,青少年时代就展现出出色的绘画才能,后被当地的布鲁瓦西亚侯爵发现并资助前往罗马留学深造。两年后学成,途经里昂时暂居并绘制了数幅作品,受到人们赞扬后脱颖而出。雍正十三年(1735 年),王致诚在阿维尼翁加入耶稣会成为助理修士。当时北京的一些法国籍传教士嫉妒意大利籍传教士郎世宁因绘画而备受乾隆帝宠爱,为了传教活动顺利进行与竞争,请求法国派送有绘画才能的传教士,王致诚得知此消息后主动要求前往中国,并于乾隆二年(1737年)年底乘船启程,1738年抵达北京。他献〈三王朝拜耶稣图〉(今不存),备受乾隆帝赏识与称赞,受召供奉内廷,王致诚的艺术成就与郎世宁比肩,他不仅为皇室绘制了大量的风景、花鸟、人物画,而且还是〈乾隆皇帝得胜图〉大型系列版画的主要创作者和圆明园大水法的主要装饰绘画者之一。
王致诚的绘画作品流传下来的极少,〈石渠宝笈〉只著录了〈十骏马图〉册一件,是我们了解王致诚绘画面貌和艺术成就的唯一实物,现藏故宫博物院。该作品是中西合璧之作,图中十匹骏马均是乾隆帝的坐骑,主要采用西洋技巧绘画,用笔工细缜密,注重解剖结构,造型准确,形态生动,富有立体感和皮毛质感。此外,还有故宫博物院藏〈万树园赐宴图〉传世,由郎世宁指导、王致诚担任主笔,与多名中西画家通力合作完成。真实地再现了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招待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杜尔伯特部首领的盛会。还参与合绘了〈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王致诚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后曾参与制作此图中的三幅,即〈阿尔楚尔之战〉〈和落霍澌之捷〉与〈平定回部献俘〉。除了绘画创作,王致诚还参与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修建。他将西方的建筑理念和设计风格引入中国,为圆明园增添了独特的异域风情,成为了中西方建筑艺术交流的重要见证。
王致诚还创作了不少油彩画作品,从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中,可以看到许多处王致诚在宫内用油色作画的记载,如:「乾隆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催总廖保持来画画人戴正押帖,内称本日太监毛圈传旨:万方安和挂屏着西洋人王致诚画油彩画。」「乾隆四年九月初三日,画画人戴正持来押帖一件,内开本日太监毛团傅旨:着画画人王致诚、书画柏唐阿(满语,意为当差人)王幼学至松风阁画油彩画书格二张。」「乾隆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催总廖保持来司库郎正培押帖一件,内开为本日太监毛团傅旨:西洋人王致诚、画画人张为邦等着在启祥宫行走,各自画油彩画几张。」乾隆十九年七月「承恩公德保颌西洋人王致诚往热河画油彩画十二幅」,「乾隆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员外郎郎正培奉旨:西洋人王致诚热河画来油彩画脸像十幅,着托高丽纸二层,周围俱镶锦边。」
本组王致诚〈风景油彩画〉(二幅),绘制内容是古代农耕生产中「忙」与「闲」的写实刻绘,以鲜艳、饱满的色彩将物体的形态、质感、焦点透视和光影变化写实逼真的展现出来,尤其是西方古典绘画中对形式的追求表现在对几何与构图的强调上,将直线、圆、平面和立体形象带入绘画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人物圆形的头部、各种几何立体的房屋,并在其中添加焦点透视法、明暗法来增加物质性的空间观念,在个别物象的塑造上,也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画法,比如树木勾勒的线条与树叶苔点法,亭子旁边似宋画中「盘枝屈曲」的古木,以及远景中似仇英的「工笔阁楼」(应是紫禁城的某个城楼),使画面在整体的西洋风格中又蕴含着东方的韵味。
王致诚的油彩画作品,除了聂崇正先生考证所藏西柏林的国立民俗博物馆的八幅油彩画肖像作品外,不见其他油彩画作品传世,此二幅的发现,是对王致诚学术研究中油彩画以及清代西画东渐文化交流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物资料。
另外,在本组〈风景油彩画〉镜框后有不知何人所贴打印图两张,一张写满了王致诚的参介资料,一张下有「紫禁城同道堂楠木灯笼框臣工书画贴落」的文字兼配图。或许是旧藏者有其他证据佐证此组油彩画与这楠木灯笼框一样,原贮藏地为「同道堂」,作贴落使用,这只是一种推测。同道堂是西六宫之一咸福宫的后殿,咸丰帝曾经在同道堂居住,并于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前夕决定赴避暑山庄。按此组油彩画欧式画框装裱形制又与王致诚油彩画作在〈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中多绘制地「热河」的记录,或许递藏流转上有着特殊的传奇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