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313
上一件
下一件
明早期 铜错银牺尊
长24cm;高19.3cm
作品估价:HKD 800,000-1,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20%
图录号:
3313
拍品名称:
明早期 铜错银牺尊
年 代:
明早期
尺 寸:
长24cm;高19.3cm
拍品描述:
来源
1. 瑞士私人收藏
2. 英国私人收藏
牺尊呈动物形,四肢稳立,头微微抬起,双耳修长上翘,面容瘦削,杏眼狭长,眼球突出,望向上方,鼻头作如意形,微微上翘,以口为流,厚唇,长颈,胸前几道弧线,表现出肌理状态,身材匀称矫健,背上开口,有活页式盖,四蹄足,尾下垂,微外撇。
器表呈黑褐色,微微泛红色,头部有浮雕纹饰,强调眼眶、鼻翼、嘴唇及下颌线等轮廓细节,颈部凸起一周,以示项圈,背部盖上饰浮雕兽首钮,躯干以浮雕饰卷草形线条纹,头部及躯干浮雕处均错银饰线形纹、卷草纹及回纹,面部留白处亦有错银火焰状纹饰点缀。
此牺尊造型源自商周时期是宗庙祭祀用的酒器。造型生动自然,神态机敏,目光炯炯似有灵,可谓栩栩如生。本品以写实的风格呈现动物形态,同时全身饰浮雕及错银纹饰,增强了器物的立体感和动态感,装饰性强,丰富华丽,富有气势。
银色泽美丽,延展性强,因此从先秦时代,便被镶嵌于青铜器上作为装饰,这种将银丝镶在青铜器表面的装饰手法,称作错银。在铜器表面预先铸造浅凹的纹饰后,在凹槽内嵌入银片或是银丝,然后打磨平整,使器物表面光滑亮泽。
美国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藏两只铜错金银牺尊,其一定为元代,与本品面部五官、形体四肢皆非常相似;另一例定为明代,与本品器身浮雕饰带以及错金银的装饰方式颇为相近;另有一错金银青铜牺尊,展出于1986年香港东方陶瓷学会《文玩萃珍》展览中,展品127,页154-155,年份定为宋至晚明,与本品的浮雕饰带装饰风格颇为相近,可供参考。
1. 瑞士私人收藏
2. 英国私人收藏
牺尊呈动物形,四肢稳立,头微微抬起,双耳修长上翘,面容瘦削,杏眼狭长,眼球突出,望向上方,鼻头作如意形,微微上翘,以口为流,厚唇,长颈,胸前几道弧线,表现出肌理状态,身材匀称矫健,背上开口,有活页式盖,四蹄足,尾下垂,微外撇。
器表呈黑褐色,微微泛红色,头部有浮雕纹饰,强调眼眶、鼻翼、嘴唇及下颌线等轮廓细节,颈部凸起一周,以示项圈,背部盖上饰浮雕兽首钮,躯干以浮雕饰卷草形线条纹,头部及躯干浮雕处均错银饰线形纹、卷草纹及回纹,面部留白处亦有错银火焰状纹饰点缀。
此牺尊造型源自商周时期是宗庙祭祀用的酒器。造型生动自然,神态机敏,目光炯炯似有灵,可谓栩栩如生。本品以写实的风格呈现动物形态,同时全身饰浮雕及错银纹饰,增强了器物的立体感和动态感,装饰性强,丰富华丽,富有气势。
银色泽美丽,延展性强,因此从先秦时代,便被镶嵌于青铜器上作为装饰,这种将银丝镶在青铜器表面的装饰手法,称作错银。在铜器表面预先铸造浅凹的纹饰后,在凹槽内嵌入银片或是银丝,然后打磨平整,使器物表面光滑亮泽。
美国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藏两只铜错金银牺尊,其一定为元代,与本品面部五官、形体四肢皆非常相似;另一例定为明代,与本品器身浮雕饰带以及错金银的装饰方式颇为相近;另有一错金银青铜牺尊,展出于1986年香港东方陶瓷学会《文玩萃珍》展览中,展品127,页154-155,年份定为宋至晚明,与本品的浮雕饰带装饰风格颇为相近,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