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5807
上一件
下一件
唐至五代 越窑秘色釉夹耳盖罐
高18.3cm
作品估价:HKD 500,000-7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20%
图录号:
5807
拍品名称:
唐至五代 越窑秘色釉夹耳盖罐
年 代:
唐至五代
尺 寸:
高18.3cm
拍品描述:
此罐器形浑圆,广肩,长弧腹,瘦足。线条流畅,肩部有两方型立耳与两对扣环。器身满施淡青釉,釉色较薄,青绿,质感通透莹润,圈足满釉。整体式样规整,光泽莹澈,涵青蕴翠,纹饰风格纤细淡雅,精美流畅。器内仍留有酒渣,足见此器于古时的使用痕迹。
此件夹耳盖罐,肩部有两方型立耳与两对扣环,皆已磨损并贴有木皮装饰。从存世的完整品可知,此种夹耳罐的「盖」会在两侧延伸出带孔的板片,当「盖」与「罐」扣合时,盖上的板片置于罐的扣环之中,形成夹耳,一边系绳或插棍做轴,另一边即可开启。与此造型相同的夹耳盖罐则以浙江杭州临安博物馆正在展出的钱镠出土的秘色瓷夹耳盖罐最为相似,秘色釉质也如同。此品器壁与器底仍残留深红色有机物,推测极有可能是酒液的残渣。
越窑位于浙江绍兴,兴盛于晋,烧制日常器皿及随葬礼器,以青瓷著名,釉色青绿如玉,且器形及纹饰皆不拘定式。越窑瓷器从东汉创烧以来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代、直至唐、宋,近千年历史且繁盛不衰;至唐、宋时期俨然已成为庞大制瓷系统。青绿美丽的釉色、精致的造型,被称为青瓷中的精品,且为世人所珍视。而「秘色瓷」是晚唐五代越窑最高级的产品,其出现标志着中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技术飞跃,且胎釉工艺的突破带动了全国制瓷工艺的腾飞,是之后汝窑、龙泉窑、南宋官窑、高丽青瓷等高级瓷的工艺基础。
六十年代广州石马村五代南汉墓出土青釉四系盖罐二例,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本器尺寸、形制甚为相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载《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晋唐瓷器》,香港,1996年,图版256及257。虽本罐之盖、四系已佚失,然而本品之釉水较佳,光泽莹澈,涵青蕴翠,更胜馆藏之例。此外尚见二例,Shen Hsueh-man ed.,《Gilded Splendor: Treasures of China's Liao Empire (907-1125)》,米兰,5 Continents,2006年,页334-335。 李效伟,《长沙窑─大唐文化辉煌之焦点》,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03年,页208-209。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唐 陆龟蒙《秘色越器》
此件夹耳盖罐,肩部有两方型立耳与两对扣环,皆已磨损并贴有木皮装饰。从存世的完整品可知,此种夹耳罐的「盖」会在两侧延伸出带孔的板片,当「盖」与「罐」扣合时,盖上的板片置于罐的扣环之中,形成夹耳,一边系绳或插棍做轴,另一边即可开启。与此造型相同的夹耳盖罐则以浙江杭州临安博物馆正在展出的钱镠出土的秘色瓷夹耳盖罐最为相似,秘色釉质也如同。此品器壁与器底仍残留深红色有机物,推测极有可能是酒液的残渣。
越窑位于浙江绍兴,兴盛于晋,烧制日常器皿及随葬礼器,以青瓷著名,釉色青绿如玉,且器形及纹饰皆不拘定式。越窑瓷器从东汉创烧以来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代、直至唐、宋,近千年历史且繁盛不衰;至唐、宋时期俨然已成为庞大制瓷系统。青绿美丽的釉色、精致的造型,被称为青瓷中的精品,且为世人所珍视。而「秘色瓷」是晚唐五代越窑最高级的产品,其出现标志着中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技术飞跃,且胎釉工艺的突破带动了全国制瓷工艺的腾飞,是之后汝窑、龙泉窑、南宋官窑、高丽青瓷等高级瓷的工艺基础。
六十年代广州石马村五代南汉墓出土青釉四系盖罐二例,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本器尺寸、形制甚为相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载《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晋唐瓷器》,香港,1996年,图版256及257。虽本罐之盖、四系已佚失,然而本品之釉水较佳,光泽莹澈,涵青蕴翠,更胜馆藏之例。此外尚见二例,Shen Hsueh-man ed.,《Gilded Splendor: Treasures of China's Liao Empire (907-1125)》,米兰,5 Continents,2006年,页334-335。 李效伟,《长沙窑─大唐文化辉煌之焦点》,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03年,页208-209。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唐 陆龟蒙《秘色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