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916
上一件
下一件
清乾隆 白玉雕福禄纹如意
长40.6cm
作品估价:RMB 660,000-86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916
拍品名称:
清乾隆 白玉雕福禄纹如意
年 代:
清乾隆
尺 寸:
长40.6cm
拍品描述: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为梵语“阿那律”的意译。如意在清代成为象征祥瑞的器物,以示吉祥、顺心,承载祈福纳祥等美好愿望,成为朝贺、祝寿、喜庆时不可或缺之物,以取兆吉祥,时有“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宫禁之内,宝座、卧榻、案头等方方面面都少不了如意的形影,彰显其陈设珍玩的价值。如英国使节马戈尔尼当年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载:“所经各宫或各屋,必有一宝座,宝座之旁,必有一如意”。此柄如意取白玉为材,玉质温润有泽,玉料厚实,如意头呈灵芝形,柄身呈经典“S”形弯曲,曲线婉转流畅,通体以去地隐起之法碾斫纹样,如意首雕琢山岩兀立,苍松掩映,高台上王母捧寿桃,其下寿翁款步而来。器柄装饰颇具新意,雕琢姿态婉转的桃干,下生灵芝瑞草,中段桃叶翻卷,近如意云头处则透雕圆润饱满的桃实,可谓匠心独运。背面装饰瑞蝠祥云纹样,整体集“福”、“寿”等吉意于一体,为清代传统吉祥用玉。
如意源于印度,魏晋南北朝时随佛教传入中国,原本用于搔痒,后来逐渐演变为高雅的把玩陈设之物。《稗史类编》称“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不到,用以爬搔,如人之意。”六朝文献中屡屡提及如意,《晋书•王敦传》载王敦:“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僧人讲经说法时也常手持如意,张祜有《题画僧》诗:“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禅心入大乘。”道家亦将如意视为吉祥法器,《太清玉册》称:“如意者黄帝所制,战蚩龙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上清经》载:“天尊手持如意,宣说玉枢宝经。”民间因如意之名吉祥美好而倍加喜爱,士人也普遍将如意视为清雅之物,唐代卢纶《萧常侍瘿柏亭歌》有“重帘不动自飘香,似到瀛洲白玉堂。水精如意刁金色,云母屏风透掩光。”之句。尤其明清士大夫为显示风雅倜傥,常持握把玩如意,蔚为风潮,宫中亦难免俗。英国使节马戈尔尼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记载:“所经各宫或各屋,必有一宝座,宝座之旁,必有一如意”。乾隆《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九十三有《咏白玉如意》一首:“盈尺和阗玉,良工琢曲琼。惟坚待为错,曰白自含英。底藉公孙辩,还嗤恵子鸣。指挥供代语,静默足沈情。”可知乾隆皇帝对白玉如意的喜爱之情。
备注:
法国私人收藏
巴黎佳士得,Lot.035
如意源于印度,魏晋南北朝时随佛教传入中国,原本用于搔痒,后来逐渐演变为高雅的把玩陈设之物。《稗史类编》称“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不到,用以爬搔,如人之意。”六朝文献中屡屡提及如意,《晋书•王敦传》载王敦:“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僧人讲经说法时也常手持如意,张祜有《题画僧》诗:“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禅心入大乘。”道家亦将如意视为吉祥法器,《太清玉册》称:“如意者黄帝所制,战蚩龙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上清经》载:“天尊手持如意,宣说玉枢宝经。”民间因如意之名吉祥美好而倍加喜爱,士人也普遍将如意视为清雅之物,唐代卢纶《萧常侍瘿柏亭歌》有“重帘不动自飘香,似到瀛洲白玉堂。水精如意刁金色,云母屏风透掩光。”之句。尤其明清士大夫为显示风雅倜傥,常持握把玩如意,蔚为风潮,宫中亦难免俗。英国使节马戈尔尼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记载:“所经各宫或各屋,必有一宝座,宝座之旁,必有一如意”。乾隆《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九十三有《咏白玉如意》一首:“盈尺和阗玉,良工琢曲琼。惟坚待为错,曰白自含英。底藉公孙辩,还嗤恵子鸣。指挥供代语,静默足沈情。”可知乾隆皇帝对白玉如意的喜爱之情。
备注:
法国私人收藏
巴黎佳士得,Lot.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