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914
上一件
下一件
清咸丰 霁蓝釉豆
高24.3cm
作品估价:RMB 350,000-55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914
拍品名称:
清咸丰 霁蓝釉豆
年 代:
清咸丰
尺 寸:
高24.3cm
题 识:
「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拍品描述:
清代自雍乾时期始,仿古之风盛行。本件拍品即仿自商周时期青铜豆之形制,直口,圆柱柄,广足,上覆一半球形盖,绳钮,豆与盖子母口相接。且仿照青铜器“盖器对铭”旧式,分别于盖内及器底凸印 “大清咸丰年制”六字双行篆书款。器身通施祭蓝釉,釉面肥润丰腴,釉色深沉肃穆。轮制拉胚后加模印纹饰,以重环纹、垂鳞纹、环带纹等各种仿青铜纹样为饰。足柄饰以鳞纹、朵云纹、变形蝉纹等,深得古器古朴凝练之精髓。纹饰繁复,排布有序,层次分明。咸丰朝因战乱频繁,宫廷制器流失损毁严重,流传甚少,使得本品尤显珍贵。
豆原为商周时期的盛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古人祭祀讲究崇本尚质,“器用陶匏”,故清代自乾隆朝始,制作了一批新型祭器,据《清文件》记载,乾隆十三年“于四月二十五日,司库白世秀将做得祭器木样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将祭器盖里并底俱刻款。钦此。于五月初二日,司库白世秀将坛庙祭器纸样十五份……交江西唐英烧造……。”乾隆十三年,据《清文件》记载,乾隆皇帝修订宫廷祭器规范,规定天坛祭器为蓝釉,地坛祭器为黄,朝日坛祭器为红色,夕月坛祭祀为月白。此后清朝一直延续这一规范。根据《皇朝礼器图式》记载,霁蓝釉豆应置于天坛正位。此豆虽非乾隆产品,但依然是清宫专门为祭天仪式而专门烧造的祭器,细微处均彰显皇家气势。
同类者可参阅《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下)》,铁源主编,朝华出版社,2005年,第169页;以及《关氏所藏晚清官窑瓷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3年,第139页,图147。
参阅:
《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下)》,铁源主编,朝华出版社,2005年,第169页
《关氏所藏晚清官窑瓷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3年,第139页,图147
备注:
北京保利,2021年10月30日,Lot0722
豆原为商周时期的盛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古人祭祀讲究崇本尚质,“器用陶匏”,故清代自乾隆朝始,制作了一批新型祭器,据《清文件》记载,乾隆十三年“于四月二十五日,司库白世秀将做得祭器木样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将祭器盖里并底俱刻款。钦此。于五月初二日,司库白世秀将坛庙祭器纸样十五份……交江西唐英烧造……。”乾隆十三年,据《清文件》记载,乾隆皇帝修订宫廷祭器规范,规定天坛祭器为蓝釉,地坛祭器为黄,朝日坛祭器为红色,夕月坛祭祀为月白。此后清朝一直延续这一规范。根据《皇朝礼器图式》记载,霁蓝釉豆应置于天坛正位。此豆虽非乾隆产品,但依然是清宫专门为祭天仪式而专门烧造的祭器,细微处均彰显皇家气势。
同类者可参阅《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下)》,铁源主编,朝华出版社,2005年,第169页;以及《关氏所藏晚清官窑瓷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3年,第139页,图147。
参阅:
《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下)》,铁源主编,朝华出版社,2005年,第169页
《关氏所藏晚清官窑瓷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3年,第139页,图147
备注:
北京保利,2021年10月30日,Lot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