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810
上一件
五胡十六国 ( 304 - 439 年 ) 青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
作品估价:TWD 2,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TWD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8%
图录号:
810
拍品名称:
五胡十六国 ( 304 - 439 年 ) 青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
拍品描述:
H29.5cm
来源:南京鉴古斋收藏
久手坚宪二收藏
原红木佛龛题款:鉴古斋
原红木佛龛标签:公历四世纪 镀金释迦座像 昭和十四年(1939 年)
七月求于南京鉴古斋 久手坚宪二
尊佛青铜质,像与台座合铸而成。胎质致密,鎏金饱满灿烂。释尊高肉髻,发丝细密齐整,顶部隆起为磨光肉髻形式。脸形长圆,眼睑突出,鼻梁高挺,蓄八字胡须,近似印度贵霜王朝佛陀造像。身着通肩绕身袈裟,衣端垂左肩后侧,胸前衣纹呈多曲折带纹,延续至座下,与罗马帝国时期皇帝所著长袍非常相像。背后散发出光辉化火焰,双手于腹前交迭,作修禅入定,双腿交叉跏趺坐于六方台上。台座中央宝瓶插一束莲花,枝蔓舒展自如,生机盎然。左右各一瑞狮,呈正面蹲踞状,双眼圆睁,炯炯有神,方口大张露齿,神情稚拙,憨态可掬,两侧为金刚力士及供养人,样式独特内敛,风格明显承袭印度犍陀罗造像,展现印度希腊化的睿智与写实审美风格。
与本件释迦牟尼佛造像风格相似之博物馆藏佳例,如出土于西尔克里(Sikri)拉合尔博物馆庋藏一世纪〈片岩浮雕佛传故事 11〉,画面洞窟内佛陀正修禅入定,散发出光辉化火焰,舔卷石窟洞壁,佛陀座下的狮子、鹿和小羊温顺地或站或卧,呈现佛陀面前众生安宁之境。此外,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庋藏三至四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及北魏(386 - 535年)汉地犍陀罗风格〈青铜鎏金释迦牟尼佛〉,两者造型、工艺、时代风格皆与本件尊像极为相似,可资参考。
佛教源起于印度,公元一世纪前后,因大乘佛教兴起,出现佛陀造像和菩萨像。贵霜王朝(公元一至三世纪)诞生两大艺术中心:恒河中上游地区的「秣菟罗」,衣纹轻柔贴体富有律动之美,具印度本土风格;西北部的「犍陀罗」,造像静谧内敛,并随丝绸之路传播至新疆与中国地区。
中国佛教造像的演变,从汉代初传入中国至魏晋时期,风格意象随时代而有所转变。位于中国江苏省的孔望山摩崖造像,为当今东亚地区所能找到最早的佛像,该造像判定乃东汉末年立像,最初以神仙方术意象元素而成,为初期佛教东传与佛像结合之列证;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与印度犍陀罗风格极为相似,也代表东亚重视佛教传承的正统性,故开始自印度汲取佛教文化。由于西晋末年北方大乱,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因战乱导致人们寻精神慰藉,另方面受到当时统治者崇信及推行,大量佛教典籍被翻译,西方僧人亦大规模来华,如西域高僧佛图澄、鸠摩罗什(344 - 413年)等,都曾被后赵的石勒、石虎叔侄和后秦(384 - 417 年)首领姚兴所迎请,礼遇甚高,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愈趋兴盛。
略论自五胡十六国至北魏这两百余年的历史中,河北地区铜佛造像风格发展轨迹,其制作已脱离印度和中亚佛教美术原型的拘囿,显示后赵的艺匠经长期摸索和试验,将外来佛教图像和汉民族艺术传统相结合,孕育出独特风格面貌。
如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庋藏三至四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北魏(386 -535 年)汉地犍陀罗风格〈青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五胡十六国(304-439年)〈铜鎏金佛坐像〉、1976年甘肃泾川县玉都公社窖藏出土,十六国 后赵(319-351 年)〈华盖青铜佛坐像〉及本尊五胡十六国(304 - 439 年 ) 〈青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面型和五官特征均已中国化,然身着通肩袈裟,衣襞隆起,衣纹以身体中心为轴,呈U字形层层布排,及坐佛方台饰莲花图纹、浮雕狮子,皆具鲜明的犍陀罗风格轮廓,可见佛教文化与汉文化藉由造像艺术融合,形成独到特有之别样风采。
五胡十六国(304 - 439 年 ) 时期,为中国金铜佛造像第一个高峰。然此类古佛传世品可说是寥若晨星,除前述博物馆藏之例,拍场相似之作可参见拍卖于纽约佳士得 2014 年 3 月 20 日,编号 1601,十六国时期〈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小坐像〉,以美金 24 万 5 千元成交,足证佛教艺术爱好者对此品类造像之追崇。
南京自古为长江下游的文化和经济中心,素有「六朝古都」之称,其出土、传世文物丰厚,为南京古玩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独特性质,造就同时兼具买家与卖家双重身分的掮客。1931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更使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汇集文人雅士、书画家和官僚富商等,古玩市场因此极为繁荣。至 1936 年,南京已有一万三千逾家古玩商店,古玩行业分工更进一步细化,在短时间内「古物出口络绎不绝,动辄数十箱之多」,加快中国艺术市场融入国际艺术市场的历史进程。此时期经营珍珠、玉器、古玩、字画等的店铺,有各自经营范围和专业分工。例如瞻园路(注一)的鉴古斋、经古舍,专门经营古玩事业,业务范围更扩大为当时在南京的外国客户服务。如 1933 至 1936 年,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弥吉郎(注二);1935 至 1938 年,德国驻华大使托德曼及英美驻华使节等,促使南京古玩市场与海外艺术市场的联系较以往更趋紧密。(注三)
1930 至 1940 年间,日本永藏商事株式会社社长久手坚宪二,因贸易所需及政府公干,足迹遍布中国南京、上海等地。本件五胡十六国(304 - 439 年)〈青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为久手坚宪二于昭和十四年(1939 年)七月求于南京鉴古斋,此时期与其有着同样喜好的友人须磨弥吉郎(1892 - 1970 年)恰于中国任职,或为其在中国文物艺术的收藏提供良好契机。
AN IMPORTANT AND VERY RARE GILT-BRONZE FIGURE OF SAKYAMUNI
SIXTEEN KINGDOMS OF THE FIVE BARBARIANS (304-439)
PROVENANCE:
Jian Gu Zhai Collection, Nanjing
Kudeken Kenji Collection
来源:南京鉴古斋收藏
久手坚宪二收藏
原红木佛龛题款:鉴古斋
原红木佛龛标签:公历四世纪 镀金释迦座像 昭和十四年(1939 年)
七月求于南京鉴古斋 久手坚宪二
尊佛青铜质,像与台座合铸而成。胎质致密,鎏金饱满灿烂。释尊高肉髻,发丝细密齐整,顶部隆起为磨光肉髻形式。脸形长圆,眼睑突出,鼻梁高挺,蓄八字胡须,近似印度贵霜王朝佛陀造像。身着通肩绕身袈裟,衣端垂左肩后侧,胸前衣纹呈多曲折带纹,延续至座下,与罗马帝国时期皇帝所著长袍非常相像。背后散发出光辉化火焰,双手于腹前交迭,作修禅入定,双腿交叉跏趺坐于六方台上。台座中央宝瓶插一束莲花,枝蔓舒展自如,生机盎然。左右各一瑞狮,呈正面蹲踞状,双眼圆睁,炯炯有神,方口大张露齿,神情稚拙,憨态可掬,两侧为金刚力士及供养人,样式独特内敛,风格明显承袭印度犍陀罗造像,展现印度希腊化的睿智与写实审美风格。
与本件释迦牟尼佛造像风格相似之博物馆藏佳例,如出土于西尔克里(Sikri)拉合尔博物馆庋藏一世纪〈片岩浮雕佛传故事 11〉,画面洞窟内佛陀正修禅入定,散发出光辉化火焰,舔卷石窟洞壁,佛陀座下的狮子、鹿和小羊温顺地或站或卧,呈现佛陀面前众生安宁之境。此外,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庋藏三至四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及北魏(386 - 535年)汉地犍陀罗风格〈青铜鎏金释迦牟尼佛〉,两者造型、工艺、时代风格皆与本件尊像极为相似,可资参考。
佛教源起于印度,公元一世纪前后,因大乘佛教兴起,出现佛陀造像和菩萨像。贵霜王朝(公元一至三世纪)诞生两大艺术中心:恒河中上游地区的「秣菟罗」,衣纹轻柔贴体富有律动之美,具印度本土风格;西北部的「犍陀罗」,造像静谧内敛,并随丝绸之路传播至新疆与中国地区。
中国佛教造像的演变,从汉代初传入中国至魏晋时期,风格意象随时代而有所转变。位于中国江苏省的孔望山摩崖造像,为当今东亚地区所能找到最早的佛像,该造像判定乃东汉末年立像,最初以神仙方术意象元素而成,为初期佛教东传与佛像结合之列证;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与印度犍陀罗风格极为相似,也代表东亚重视佛教传承的正统性,故开始自印度汲取佛教文化。由于西晋末年北方大乱,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因战乱导致人们寻精神慰藉,另方面受到当时统治者崇信及推行,大量佛教典籍被翻译,西方僧人亦大规模来华,如西域高僧佛图澄、鸠摩罗什(344 - 413年)等,都曾被后赵的石勒、石虎叔侄和后秦(384 - 417 年)首领姚兴所迎请,礼遇甚高,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愈趋兴盛。
略论自五胡十六国至北魏这两百余年的历史中,河北地区铜佛造像风格发展轨迹,其制作已脱离印度和中亚佛教美术原型的拘囿,显示后赵的艺匠经长期摸索和试验,将外来佛教图像和汉民族艺术传统相结合,孕育出独特风格面貌。
如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庋藏三至四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北魏(386 -535 年)汉地犍陀罗风格〈青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五胡十六国(304-439年)〈铜鎏金佛坐像〉、1976年甘肃泾川县玉都公社窖藏出土,十六国 后赵(319-351 年)〈华盖青铜佛坐像〉及本尊五胡十六国(304 - 439 年 ) 〈青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面型和五官特征均已中国化,然身着通肩袈裟,衣襞隆起,衣纹以身体中心为轴,呈U字形层层布排,及坐佛方台饰莲花图纹、浮雕狮子,皆具鲜明的犍陀罗风格轮廓,可见佛教文化与汉文化藉由造像艺术融合,形成独到特有之别样风采。
五胡十六国(304 - 439 年 ) 时期,为中国金铜佛造像第一个高峰。然此类古佛传世品可说是寥若晨星,除前述博物馆藏之例,拍场相似之作可参见拍卖于纽约佳士得 2014 年 3 月 20 日,编号 1601,十六国时期〈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小坐像〉,以美金 24 万 5 千元成交,足证佛教艺术爱好者对此品类造像之追崇。
南京自古为长江下游的文化和经济中心,素有「六朝古都」之称,其出土、传世文物丰厚,为南京古玩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独特性质,造就同时兼具买家与卖家双重身分的掮客。1931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更使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汇集文人雅士、书画家和官僚富商等,古玩市场因此极为繁荣。至 1936 年,南京已有一万三千逾家古玩商店,古玩行业分工更进一步细化,在短时间内「古物出口络绎不绝,动辄数十箱之多」,加快中国艺术市场融入国际艺术市场的历史进程。此时期经营珍珠、玉器、古玩、字画等的店铺,有各自经营范围和专业分工。例如瞻园路(注一)的鉴古斋、经古舍,专门经营古玩事业,业务范围更扩大为当时在南京的外国客户服务。如 1933 至 1936 年,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弥吉郎(注二);1935 至 1938 年,德国驻华大使托德曼及英美驻华使节等,促使南京古玩市场与海外艺术市场的联系较以往更趋紧密。(注三)
1930 至 1940 年间,日本永藏商事株式会社社长久手坚宪二,因贸易所需及政府公干,足迹遍布中国南京、上海等地。本件五胡十六国(304 - 439 年)〈青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为久手坚宪二于昭和十四年(1939 年)七月求于南京鉴古斋,此时期与其有着同样喜好的友人须磨弥吉郎(1892 - 1970 年)恰于中国任职,或为其在中国文物艺术的收藏提供良好契机。
AN IMPORTANT AND VERY RARE GILT-BRONZE FIGURE OF SAKYAMUNI
SIXTEEN KINGDOMS OF THE FIVE BARBARIANS (304-439)
PROVENANCE:
Jian Gu Zhai Collection, Nanjing
Kudeken Kenji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