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5
上一件
下一件
襄阳古塔所出南朝人写《大品经》卷第卅
26*330cm
作品估价:RMB 2,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未知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图录号:
15
拍品名称:
襄阳古塔所出南朝人写《大品经》卷第卅
尺 寸:
26*330cm
材 质:
麻纸
拍品描述:
题跋:1.右唐经生《大品经》卷第三十,计一百八十一行,行十七/字,内四缩行,绌三十四字,共七接,凡为字三千四十一字。/平生所见唐写经,未有若是之伙也。是卷晏年二十/时得见于吾湖郡城,张嵞山翁言尊人太守柯坪名/金管官襄阳,一窣堵坡圮入江,兹品在大趾上,一时群/取,各得所欲。忽忽已四十三年,不知何时转入嘉禾,为/容斋表弟所得,遂为周氏珍矣。同时嵞山偕一北/宋锦帘额出视,系宫阃所悬,精美倍常,厚一钱/许,不知落何所矣。翁祖允和举人,官酉阳知州,乡/先辈称东源先生。签题鹄峙山房者,以酉阳君葺/屋,理芜地,得一立石,乃沈隐侯故物,上镌鹄峙二字,/遂以名其宇也。翁子文裳,名进士,今克世其家。
容斋以晏知其巅末,乞为疏之,柔兆敦牂(丙午,1846),病月(五月),吴兴姚晏记。
2.道光廿六年南海罗景福借观旬日奇缘也。十二月廿三日。
古写本

1卷

说明:南朝(420~589年)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由汉族建立的四个正统王朝的统称,它与北方胡人建立的五个政权对峙,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梁武帝的倡导下,南朝书坛流行的是以钟繇、二王为代表书风,并涌现出一批名耀古今的书法大家。可惜的是东晋、南朝墨迹至唐已称麟凤,故“万岁通天帖”以钩摹存王氏一门书翰,北宋以《淳化阁帖》存江左钟、卫之真。敦煌遗书三万余件,其中有明确年款或涉及人物生平可考的南朝写经仅13件,较之北朝经卷不足十一,现列表于下(见下页):
其中确为在南朝地界抄写的有3卷:S.81南梁天监五年(506)《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抄写于湖北荆州竹林寺;P.2196梁天监十八年(519)《出家人受菩萨戒法卷一》,抄写于南京瓦官寺;P.2965陈太建八年(576)《佛说生经卷一》抄写于南京白马禅寺。
其中梁天监十八年(519)抄写于瓦官寺的《出家人受菩萨戒法卷一》与本标的《大品经卷第卅》风格特类,如出一手。《续高僧传》卷六载梁武帝(464-549年)曾于天监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受菩萨戒,饶宗颐认为《出家人受菩萨戒法》“时间正是武帝受戒后十余日,应当是奉武帝敕命所写。”日本学者伊藤伸《从中国书法史看敦煌汉文文书》(赵生良译,《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P.136)认为,“卷首部分在横转折部分全部可以看出明确的三节构造的写法,到了卷末笔致显得疏放,精神气质颇似智永《真草千字文》,跋文中署名书写者情况是极少的,虽然这件书法远不及智永的熟练程度,但应为当时的名手所写。”可见此《大品经》亦为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官写本。
查《襄阳府志》(清陈锷纂修,乾隆二十五年刻本,四十卷;清恩联修,王万芳纂,清光绪十一年刊本,二十六卷),襄阳有梁武帝敕建之明教寺和建于梁武帝年间的涌台寺,此经极有可能出自明教寺。
此经用笔多翻挑,字势横斜,起笔飞迅而收笔藏锋,“字画细短”,上承钟繇、王廙,直追二王,更极似南朝鉴定大家徐僧权书法,可想见此书手如写行书即成王珣《伯远帖》风范。
是卷存7纸,每纸29行,行17字,起“有来有去亦如是”,第6纸中有品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品第九十,嘱累品”,尾题“大品经卷第卅”,存燕尾。经卷书于黄麻纸上,墨如点漆,字体娟秀,锋芒内敛,体态稳健。清代装潢,缂丝包首,卷末有清代状元之子、文人姚晏题跋,详述此经来历、递藏故事。
据卷尾题跋可知,此经和大名鼎鼎的雷峰塔经命运一样,于清乾隆年间发现于湖北襄阳一倒塌的古塔之中。自现世以来,从襄阳辗转至浙江湖州、嘉兴,屡经宿儒、名臣之手,如有神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