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021
上一件
下一件
清乾隆 御制黄地洋彩夔凤穿花纹吉庆升平耳瓶
高37.8cm;高43cm(含座)
作品估价:RMB 3,500,000-4,5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1021
拍品名称:
清乾隆 御制黄地洋彩夔凤穿花纹吉庆升平耳瓶
年 代:
清乾隆
尺 寸:
高37.8cm;高43cm(含座)
题 识: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拍品描述:
来源
D. A. Bailey 夫人旧藏,墨尔本
纪录
伦敦苏富比,2005年7月13日,编号268
乾隆一朝继往开来,在各个领域,均为取各代所长的集大成时期,清代御窑生产在此时亦达到巅峰,景德镇御窑厂承前代已有之器,并开一代未有之新奇,制瓷工艺和创新能力均已臻极致,后世难以企及,本品即为乾隆御窑最具时代特征的代表作之一。
本品盘口,长束颈,两侧各饰金彩戟耳,富丽堂皇,上添绶带及宝磬装饰,寓意「吉庆升平」,体现清代「饰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装饰特征。颈下溜肩,圆鼓腹及底渐收,下承圈足,足墙微外撇。瓶底及内壁施松石绿釉,釉面湛碧如翠,迎光侧视有细小波纹,如湖面涟漪,为典型乾隆御窑松石绿釉特征。瓶外壁通体以黄地洋彩装饰,瓶口沿描金,下饰一周如意云头纹,颈及腹部精绘穿花夔凤纹,颈部一俯身翱翔夔凤,呈向下俯冲姿态,此种形象的夔凤颇为独特。腹部正中饰双凤拥花,昂首对立,周身花团锦簇,花瓣、枝叶采用西洋绘画技巧,明暗变化,层次凸显。胫部以洋彩仰莲纹为饰,观之宛若承于端庄莲座,颇具巧思,胫部与圈足连接处亦以金彩填绘,足墙则饰一周规整蓝彩回纹。纵观整器所绘纹样,勾描细腻,设色丰富,施彩精准而富有层次,布局井然有序,纹饰繁而不乱,可谓极尽御窑瓷绘之能事。外底心松石绿留白处以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乾隆皇帝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四位皇帝,经康、雍二帝的政治、经济积累和沉淀,乾隆接手政权后,其治下正值清代经济、政治及文化的鼎盛时期,延续着「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乾隆皇帝对艺术有极高的追求,政务闲暇之余,热衷于发展文化大业。自幼接受满、汉、蒙、藏等文化熏陶的乾隆皇帝,还对欧洲传教士带来的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等西方艺术表现形式抱有浓厚的兴趣,其中西合璧式的个人美学品位主导了这一时期宫廷艺术的奢华幻境,除平面和建筑艺术之外,便是御窑瓷器装饰艺术最能集中展现乾隆皇帝中西融合的美学品味。怀着对盛大新奇的追求和对西洋技艺、美术的狂热,在御瓷烧制领域,服务于两朝君主的督陶官唐英,承命竭力创制,在任期间「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的努力来精进技艺,在乾隆皇帝的督促下多次按「洋彩之花样,吉言新式」的设计要求,进呈御览。
「洋彩」一词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陶成纪事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一般认为,洋彩是继承珐琅彩彩料和技法发展而成的,其花卉多摹仿西洋光影绘法,花叶翻卷,富于明暗变化,借以烘托立体之层次。乾隆御窑继承雍正洋彩烧制技术,并使之更加多样化和精细化,乾隆瓷胎洋彩器同珐琅彩瓷器一样,都是清宫最为珍贵,也是最受皇帝重视的品种,在当时由于釉料、技术、成本等原因,烧造量非常有限,除皇帝御用圆器数量略多之外,瓶、尊等琢器多仅一对,极少数对烧制,而且此类洋彩作品绝大部分珍藏于清宫或圆明园中,与一般官窑瓷器不同,也不作为赏赐之用,尤其是黄地洋彩瓷器更为皇家所专属。
其他绘有类似穿花夔凤纹样瓷器亦于乾隆一朝多见,台北故宫及沈阳故宫各存如意耳悬磬瓶,腹部以夔凤穿花为饰,例见《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上)》,页179,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存馆藏编号故瓷:011732;该馆同藏金地洋彩戟耳瓶,器型及装饰风格亦与本品相近,出版于《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内馆藏编号:故瓷016917;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存Henry C. Schwab捐赠一对夔凤穿花例,见馆藏编号1941.637.1。
乾隆一朝,御窑烧制陈设瓷器无数,创新品种层出不穷,除皇帝下旨传办用瓷,督陶官进贡瓷器亦颇为丰富。如本品之器型纹样,清宫档案未见与本品完全一致者,但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贡档进单》载「(奴才)福英跪进……交宁寿宫,黄地洋彩夔凤观音瓶成对……」本品或为贡单中此类进贡宁寿宫之「黄地洋彩夔凤观音瓶成对」之一。
此类贡瓷大多为督陶官为博龙颜大悦,耗尽心力精进呈览之烧造品。与传统大运瓷器或传办瓷器需循规蹈矩,恭造内廷样式不得随意改动不同。其器物造型、装饰釉彩、纹样描绘留给御窑厂工匠的发挥空间更为自由,而且制作工本大多出自督陶官本人或养廉银及平余银,充裕的资金使得唯有贡瓷,真正成为乾隆一朝不计工本代价,精美绝伦的皇家御瓷。可以说凡是新、奇、特、难的器物多为贡瓷,其烧造水准代表了乾隆一朝最高的制瓷成就,冠绝一世。
D. A. Bailey 夫人旧藏,墨尔本
纪录
伦敦苏富比,2005年7月13日,编号268
乾隆一朝继往开来,在各个领域,均为取各代所长的集大成时期,清代御窑生产在此时亦达到巅峰,景德镇御窑厂承前代已有之器,并开一代未有之新奇,制瓷工艺和创新能力均已臻极致,后世难以企及,本品即为乾隆御窑最具时代特征的代表作之一。
本品盘口,长束颈,两侧各饰金彩戟耳,富丽堂皇,上添绶带及宝磬装饰,寓意「吉庆升平」,体现清代「饰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装饰特征。颈下溜肩,圆鼓腹及底渐收,下承圈足,足墙微外撇。瓶底及内壁施松石绿釉,釉面湛碧如翠,迎光侧视有细小波纹,如湖面涟漪,为典型乾隆御窑松石绿釉特征。瓶外壁通体以黄地洋彩装饰,瓶口沿描金,下饰一周如意云头纹,颈及腹部精绘穿花夔凤纹,颈部一俯身翱翔夔凤,呈向下俯冲姿态,此种形象的夔凤颇为独特。腹部正中饰双凤拥花,昂首对立,周身花团锦簇,花瓣、枝叶采用西洋绘画技巧,明暗变化,层次凸显。胫部以洋彩仰莲纹为饰,观之宛若承于端庄莲座,颇具巧思,胫部与圈足连接处亦以金彩填绘,足墙则饰一周规整蓝彩回纹。纵观整器所绘纹样,勾描细腻,设色丰富,施彩精准而富有层次,布局井然有序,纹饰繁而不乱,可谓极尽御窑瓷绘之能事。外底心松石绿留白处以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乾隆皇帝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四位皇帝,经康、雍二帝的政治、经济积累和沉淀,乾隆接手政权后,其治下正值清代经济、政治及文化的鼎盛时期,延续着「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乾隆皇帝对艺术有极高的追求,政务闲暇之余,热衷于发展文化大业。自幼接受满、汉、蒙、藏等文化熏陶的乾隆皇帝,还对欧洲传教士带来的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等西方艺术表现形式抱有浓厚的兴趣,其中西合璧式的个人美学品位主导了这一时期宫廷艺术的奢华幻境,除平面和建筑艺术之外,便是御窑瓷器装饰艺术最能集中展现乾隆皇帝中西融合的美学品味。怀着对盛大新奇的追求和对西洋技艺、美术的狂热,在御瓷烧制领域,服务于两朝君主的督陶官唐英,承命竭力创制,在任期间「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的努力来精进技艺,在乾隆皇帝的督促下多次按「洋彩之花样,吉言新式」的设计要求,进呈御览。
「洋彩」一词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陶成纪事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一般认为,洋彩是继承珐琅彩彩料和技法发展而成的,其花卉多摹仿西洋光影绘法,花叶翻卷,富于明暗变化,借以烘托立体之层次。乾隆御窑继承雍正洋彩烧制技术,并使之更加多样化和精细化,乾隆瓷胎洋彩器同珐琅彩瓷器一样,都是清宫最为珍贵,也是最受皇帝重视的品种,在当时由于釉料、技术、成本等原因,烧造量非常有限,除皇帝御用圆器数量略多之外,瓶、尊等琢器多仅一对,极少数对烧制,而且此类洋彩作品绝大部分珍藏于清宫或圆明园中,与一般官窑瓷器不同,也不作为赏赐之用,尤其是黄地洋彩瓷器更为皇家所专属。
其他绘有类似穿花夔凤纹样瓷器亦于乾隆一朝多见,台北故宫及沈阳故宫各存如意耳悬磬瓶,腹部以夔凤穿花为饰,例见《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上)》,页179,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存馆藏编号故瓷:011732;该馆同藏金地洋彩戟耳瓶,器型及装饰风格亦与本品相近,出版于《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内馆藏编号:故瓷016917;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存Henry C. Schwab捐赠一对夔凤穿花例,见馆藏编号1941.637.1。
乾隆一朝,御窑烧制陈设瓷器无数,创新品种层出不穷,除皇帝下旨传办用瓷,督陶官进贡瓷器亦颇为丰富。如本品之器型纹样,清宫档案未见与本品完全一致者,但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贡档进单》载「(奴才)福英跪进……交宁寿宫,黄地洋彩夔凤观音瓶成对……」本品或为贡单中此类进贡宁寿宫之「黄地洋彩夔凤观音瓶成对」之一。
此类贡瓷大多为督陶官为博龙颜大悦,耗尽心力精进呈览之烧造品。与传统大运瓷器或传办瓷器需循规蹈矩,恭造内廷样式不得随意改动不同。其器物造型、装饰釉彩、纹样描绘留给御窑厂工匠的发挥空间更为自由,而且制作工本大多出自督陶官本人或养廉银及平余银,充裕的资金使得唯有贡瓷,真正成为乾隆一朝不计工本代价,精美绝伦的皇家御瓷。可以说凡是新、奇、特、难的器物多为贡瓷,其烧造水准代表了乾隆一朝最高的制瓷成就,冠绝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