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006
上一件
下一件
董寿平 1939年作 富贵永昌 立轴
104×31cm
作品估价:RMB 150,000-25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006
拍品名称:
董寿平 1939年作 富贵永昌 立轴
年 代:
1939年作
尺 寸:
104×31cm
材 质:
设色纸本
形 制:
立轴
题 识:
款识:戊寅十二月,敬祝石倩词丈六旬荣寿,董揆。 钤印:寿平 鉴藏印:江豹鉴定书画
拍品描述:
说明:
1.上款人姚石倩(1879-1962),安徽桐城人,书画篆刻家,齐白石弟子,曾任四川文史馆馆员。
2.郑江豹鉴定。郑江豹,董寿平书画鉴赏名家。董寿平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顾问;傅山书画院顾问;山西省收藏家协会书画鉴定委员会副主任。

观董寿平先生的书画艺术,从中领悟出其笔墨艺术发展历程:师从传统、取法自然、笔墨革新三个阶段。
1.早期师从传统。入巴蜀以前,董寿平一直以临摹学习古代的传统经典为主。从恽寿平没骨花卉入手,后又学元明清以来王冕、陈淳的写意花卉梅竹,山水学习董源、巨然、夏圭、米氏父子等。
2.中期取法自然。从客居巴蜀期间,到五十年代,董寿平被巴蜀的山水所感染,这时的绘画创作,从认识客观现实入手,既表现客观物像的特征,又具有生活气息,他以自然为师,深入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将自己的学识、情感、思想融于笔墨之中,通过取景、构图、立意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3.晚期笔墨革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董寿平从荣宝斋退休后,画风巨变。这一时期的绘画创作处于鼎盛时期,他的笔墨思想、学养见识、人格修养等都趋于成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董家黄山、寿平松、寿平竹、董梅等艺术创作。
本件《富贵永昌》,是董寿平先生于1938年12月所作,正是他入巴蜀后,由早期绘画风格向中期转型这一过渡期的作品。董寿平认为:“自己读书的时间多,是在四川;知识积累的多,也是在四川;画画长进大,也是在四川。”1938年避乱于四川,董寿平在山西闻喜人李琴斋经营的裱画店画画,结识了很多在蜀有影响的书画名家、文哲鸿儒,与谢无量、马一浮、于右任、张大千、张道藩、赵少昂、徐悲鸿、赵望云等人交往甚密,相互切磋交流。
1939年元旦,董寿平在成都祠堂街四川兴业银行楼上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展出了六七十幅小写意花卉,很快销售一空。之后又在成都、重庆、广汉、绵阳、自贡、内江、新都、万县、江油、沿陵、崇庆、阆中等地举办了近二十场画展。
此幅《富贵永昌》上款人为姚石倩,1939年,姚石倩在成都玉龙街172号创设复旦金石书画社,与徐悲鸿、张大千、赵少昂、谢稚柳、董寿平、娄师白、卢光照等人研习金石书画。他与董寿平在四川期间,因在书画上惺惺相惜,往来密切,正值姚老六十大寿时,董寿平遂创作此作品赠之,可谓精心之作。
此图绘天竺、水仙,构图颇具匠心,水仙顺坡生长取斜势,而参差错落的天竺直、斜之姿兼备,使画面富于变化,情趣盎然。水仙的叶片以墨笔勾线,花青填色,浓厚的色彩增添了鲜活的生机;高挑的天竺则以写实手法点染而成,其艳丽的嫣红色与水仙的绿色形成冷暖色调的对比,色彩明亮却不俗艳。天竺、水仙均有长寿之意,且谐“诸仙”之音,是寿意画的常用题材。
画面中的题款有明显的董寿平早期书法用笔特征,转折顿挫明显。董老遵循书画同源,遂能将书法与绘画用笔、章法布局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运笔过程中善用提按疾迟的交替变化,不单纯以中锋为之,在中锋用笔浑厚圆润的同时,兼用侧锋,得灵动俊俏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