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914
上一件
下一件
清康熙 宜均四方金蟾束带壶
作品估价:RMB 2,200,000-2,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未知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914
拍品名称:
清康熙 宜均四方金蟾束带壶
拍品描述:
宽:17.5cm 高:8.5cm 容量:400cc
宜兴均釉,即均釉陶器,又称“宜均”,是宜兴均山一带生产的一种带釉的高温陶器。均釉釉层较厚,开片细密,不甚透明,色感浑厚古朴。凭借得天独厚的本地紫砂陶土材质,均陶以其特有的高温“均釉”而驰名于世。均釉品种甚多,形制多样,釉色“以天青、天蓝、云荳等色居多,间有葡萄紫者”,此外尚有月白、洒蓝等色。
从文献记载看,均釉流行于明代中叶。明代嘉靖年间的谷应泰撰写的《博物要览》卷二“均窑”条记载:“近年新烧,皆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万历年间,曾两次到宜兴的文学家王樨登在其《荆溪疏》里也提到:“蜀山黄黑二土皆可陶,……近复出一种似钧州者,获值稍高……”可见宜兴地区的带乳浊釉的陶器——即所谓均釉,在万历时就已达到了较高水平。明代后期,生产均釉最成功的窑厂是所谓“欧窑”。朱琰在成书于乾隆年间的《陶说》中记述:“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晚清时期许之衡所撰的《饮流斋说瓷》说:“欧窑,一名宜均,乃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形式大半仿钧,故曰宜均也。”此件器物正是对该文献最好的实物佐证,也代表了清代早期宜钧的最高水准。
宜兴均釉,即均釉陶器,又称“宜均”,是宜兴均山一带生产的一种带釉的高温陶器。均釉釉层较厚,开片细密,不甚透明,色感浑厚古朴。凭借得天独厚的本地紫砂陶土材质,均陶以其特有的高温“均釉”而驰名于世。均釉品种甚多,形制多样,釉色“以天青、天蓝、云荳等色居多,间有葡萄紫者”,此外尚有月白、洒蓝等色。
从文献记载看,均釉流行于明代中叶。明代嘉靖年间的谷应泰撰写的《博物要览》卷二“均窑”条记载:“近年新烧,皆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万历年间,曾两次到宜兴的文学家王樨登在其《荆溪疏》里也提到:“蜀山黄黑二土皆可陶,……近复出一种似钧州者,获值稍高……”可见宜兴地区的带乳浊釉的陶器——即所谓均釉,在万历时就已达到了较高水平。明代后期,生产均釉最成功的窑厂是所谓“欧窑”。朱琰在成书于乾隆年间的《陶说》中记述:“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晚清时期许之衡所撰的《饮流斋说瓷》说:“欧窑,一名宜均,乃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形式大半仿钧,故曰宜均也。”此件器物正是对该文献最好的实物佐证,也代表了清代早期宜钧的最高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