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808
上一件
明永乐 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
作品估价:TWD 1,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未知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8%
图录号:
808
拍品名称:
明永乐 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
拍品描述:
H21cm
「大明永乐年施」款
来源:东京小原家族收藏
久手坚宪二收藏

原共箱题款:永乐镀金菩萨座像 有铭
钤印:万福禅寺
原共箱盖款:大正九年(1920 年)七月 东京小原家传入 久手坚宪二

观音铜铸鎏金,质地坚实,金水灿烂,熠熠生辉。面容丰润,双目俯视,银白毫于眉 间凸起,眉目与双唇曲线优美,表情沉静内省,妙相庄严和悦。头戴五叶化佛宝冠, 高耸发髻,宝珠顶严,两缕发辫顺势而下,分披双肩。耳际宝缯向外翻卷,耳垂圆 珰,颈配珠炼项圈,手臂戴钏、脚戴环镯,间镶嵌连珠纹样,增添观音雍容华贵的璀 璨气息。尊像上身袒露,腰系花瓣连珠腰带,下着贴身薄裙,衣褶纹理流畅,展现布 料柔软感。右手牵莲花茎,轻抚座面,左手于胸前握经箧。身体呈三折扭曲姿态,闲 适自如,予人法喜从容之感。右舒坐,右腿自然下垂踏小莲花,左腿盘曲悬起,左足 架于右膝,坐于莲花宝座。下承束腰式双瓣仰覆莲花座,前部刻「大明永乐年施」楷 书款,上下缘饰精密连珠纹,莲瓣饱满修长,瓣尖细刻卷云,覆莲瓣下雕刻一周精致 三角形花瓣装饰。座底沿凿出八牙子固定封底后,再涂一周朱砂。封底平整光滑,正 中阴线刻划十字交杵 ( 又称揭磨杵 ),作为具有神圣加持力的标识。

细观尊佛思维坐姿与发髻前阿弥陀佛小化佛,体现宫廷汉藏佛教艺术在引进阿尼哥「西天梵 相」后,更为多元且具特色之貌,为件自主意识强烈的宫廷造像,乃与永乐时期汉民族意识 的恢复甚为相关,是汉藏完美之结合,尽显皇家气派。与本尊像相似之例可见北京故宫博物 院庋藏明永乐〈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二者造像母题皆源自西藏,然在艺术表现上 又与西藏原型不同。

本尊像一方面完美吸收同时期尼泊尔与西藏佛像的「梵像」风格特点,遵 循西藏佛像量度规矩,手持法器、身体姿态、身长比例均一丝不苟;另方 面在脸部刻划、服饰表现上结合汉地艺术因素,面相方正端庄、项链璎 珞繁缛华丽、衣皱起伏自如、帛带飘逸婉转,尽展现汉地富丽堂皇风格, 如此罕见独特的艺术特点,实为明永乐时期尊贵精美之造像典范。

十三世纪前,西藏佛像以藏西地区造像特征最突出,工艺技巧主要吸收克什米尔、帕拉造像 特点。如清宫旧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十二世纪 西藏〈铜绿度母坐像〉,其印度式 的大眼变为细瞇长眼,反映出藏族工匠在摹仿印度形式过程中的审美情趣,渐形成藏族风格; 元代以后藏区与内地联系日益紧密,藏传佛教东向发展传播内地,促进藏汉佛教文化艺术的 密切交流;明王朝建立后,沿袭元制以支持藏传佛教为安藏方略,实行「多封众建」政策,改 变元朝独尊萨迦一派做法。明初设西安行都指挥使司,治所位于河州,统辖河州、朵甘、乌 思藏三卫,后升朵甘、乌思藏为行都指挥使司,在甘青川等地设置卫所,建立土司制度,将 全国藏区置于中央政权的统一治理之下。明廷与藏区往来密切,促进汉藏文化的双向交流, 使佛像艺术呈现繁荣景象。然十五世纪西藏地区佛造像,面相清秀,表情柔媚,姿态优美端 庄,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十五世纪 西藏〈铜鎏金绿度母坐像〉及十五世纪 西藏〈铜 鎏金四臂观音菩萨坐像〉,两者皆头戴宝冠,造型传神,冠中化佛表阿弥陀佛,代表 顶戴受持佛之教诲,应是吸收汉传观音造像之重要特征。

明太祖、成祖、宣宗在今甘青地区建立多座藏传佛教寺院,朝廷出资修 建,皇帝御赐寺额,寺院位置多在安多地区汉藏交界地带,并设置僧 官。永乐时期对乌斯藏 ( 前、后藏 ) 采怀柔政策,与来自藏中高僧往来频 繁,各派佛教领袖纷纷赴京朝贡,拥戴朝廷,朝廷给予册封任命,厚与 赏赐。据《西天佛子源流录》永乐三年记载:「西天佛子大国师智光上师 推荐法尊班丹坚错于朝」。此时,班丹扎释随师班丹坚错入朝,并先后四 次奉旨赴西藏,迎请陪送大宝法王哈立麻。永乐五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 派第五世活佛得新谢巴 ( 哈立麻 ),奉召进京,深得永乐皇帝赞赏,给予 最高礼遇,受封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庆佑国演教如来大 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并赐命得银协巴(即如来的藏文译 音)。班丹坚错师徒两人,一方面将西藏的造像与密教经典输入汉地,另 一方面也使藏传佛教流行于宫闱之中,为明代宫廷藏传佛教艺术注入丰 富的新元素。另有关永乐佛像的首次记录,可从《明太宗实录》永乐六 年(1408 年)四月记载:「如来大宝法王哈立麻辞归,赐白金、彩币、佛 像。」文中仅条录成祖赐赠佛像予朝觐藏僧之事,对于造像的制作详情, 皆未能有所记载。而赠送的大宝法王佛像,无疑是在班丹坚错、班丹扎 释师徒指导下由宫廷匠师制作的首批永乐佛造像作品。结合后续成祖屡 修藏传法会与大量赏赐入朝藏僧的情况来看,多数为供奉西藏重要佛教 机构而制,成为永乐造像的缘起。

永乐佛造像的诞生,据明代陈禹谟编纂《说储二集》载: 「元阿尼哥善铸金为像,凡两京寺观之像,多出其手。 金工叹其天巧,媿不如也。今铸工必称北地者良,岂犹 沿其遗制邪」。来自甘青氓州汉藏交界地区的 藏族高僧的直接参与指导,皇室于御用监内设「佛作」, 专制精美藏式佛像,显密像具全,常见尺寸约二十公分, 黄铜鎏金,莲座前部阴刻「大明永乐年施」款识,是朝廷 赏赐藏区僧俗领袖贵重的礼品,得之视为拱璧世代珍藏。

由于永乐宫廷对于西藏佛教造像的需求,彼时的观音造像,在姿态及所装饰之纹样各有不同之处。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纪念紫禁城建成五百九十周年和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五周年,举办「明永乐宣 德文物特展」精选珍藏文物精品之观音造像为例,如明永乐〈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冠中 无化佛,左足架于右膝,明永乐〈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冠中化佛,左腿盘曲于莲座。

然再比对本件明永乐〈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冠中化佛,左足架于右膝, 佛衣装饰纹样绚丽及别致的佛座样式,形成独特「汉藏合璧」的艺术新风貌, 更彰显宫廷对西藏各教派兼容并蓄的方针,达到元以来佛教造像艺术巅峰, 是汉藏合璧造像的最佳形制表现。

另有二尊永乐年款观音像,其莲座之花瓣较宽厚,覆莲瓣下无三角形花瓣,分别为台北鸿禧美术馆 庋藏明永乐〈铜鎏金莲华手菩萨坐像〉及香港苏富比 2023 年 10 月 9 日,编号 3607,明 永乐〈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两尊观音面相、姿态更为汉化,与本品均带永乐年款,且铸 造工艺精湛,集合塑模、铸造、錾刻、打磨、鎏金等繁缛工序,展现永乐宫廷造像最辉煌时期。据 原共箱盖款可知,本尊珍贵造像为大正九年(1920 年)七月自东京小原家(注)传入,后由久手 坚宪二精心珍藏,传承有序,更为难得。

注:伊达家臣家谱述:「伊达氏从鎌仓时代起就是一个豪门,也是日本的主要大名之一,所以他们的家臣数量极其众多。 分为门阀・ 平士・ 组士・ 卒四个等级。其中门阀一族有大立目家、大冢家、大内家、西大条家、小原家⋯⋯成田家、 石田家等。

A MAGNIFICENT AND RARE GILT-BRONZE FIGURE OF GUANYIN
MARK AND PERIOD OF YONGLE

PROVENANCE:
Ohara Family Collection, Tokyo
Kudeken Kenji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