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96
上一件
下一件
曾梵志 面具系列No.17
179×199 cm.
作品估价:RMB 13,000,000-15,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96
拍品名称:
曾梵志 面具系列No.17
作 者:
曾梵志
年 代:
1998 年
尺 寸:
179×199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签名:曾梵志 98 Zeng Fanzhi
发表
《曾梵志》,Skira,米兰,意大利,2019年,第179页、第489页
展出
“1999中国艺术”,1999年3月11日至5月10日,Limn画廊,旧金山,美国
1993年,曾梵志怀揣着满腔热血从武汉奔赴北京,渴望在这片繁华之地闯出自己的天地。然而,踏入北京后,他迅速感受到了急速变化的生活节奏和社会环境带来的冲击,尤其是大都市中人与人之间表面化的虚假交往,让他倍感不适。这种不适应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最终“面具”系列应运而生。这些面具人物不仅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也构成了曾梵志最为人熟知且备受欢迎的作品,展现了他对都市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理解。
《面具系列No.17》即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幅。它借由照镜子的经典隐喻,呈现了市场经济大潮下,中国人对自身生存状态,及社会急速变革的审视和茫然。纵观曾梵志九十年代的“面具”作品,偶有双人像、镜子、狗、画中画等主题,但于一幅画中集合如此众多元素的,却仅此一件。
曾梵志在《面具系列No.17》设计了略带悬念叙事结构。一个身着精致西装的男子侧身望向墙上的一幅画,这幅画不仅如镜子般还原了他的穿着和动作,还为他带上了一副灰白的面具。画中同时出现的还有阳光沙滩和一只象征身份的哈巴狗,这些都是90年代新贵阶层所向往生活,暗示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观众在此只能通过画中画来认识主人公,至于他是否真带着面具我们无从得知。
拒绝直白体现的隐晦手法,拉开我们与“真实”的距离,而这也引伸出两种不同故事走向:其一,男子并未戴面具,面具来自内心,他怀疑只有牺牲真实的自我才能交换来理想的生活。其二,男子也戴着面具,看画实际是两幅假面孔的逢场作戏,一如复杂的人际关系。
曾梵志一直对“照镜子”这一行为感兴趣,因为镜像既是隐藏,也是揭示,它引导人们自觉地构建理想中的自我身份,也不由自主地揭示隐藏的内心真相。《面具系列No.17》中,曾梵志更进一步,将“照镜子”转化为了“画中画”,相比镜像的瞬时反射,画中画包含了更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也是过去与现在的时间重叠。
“面具”系列讨论了人们内在的真实无法被完全展现的困境。而相比于系列前作,《面具系列No.17》展现了一种更彻底的隐藏,不仅主人公只能通过画中画被看见,曾经极具野性和情绪张力的大手,在此也体面地插入裤子口袋。看着画中最理想化的自己,男子着最闪的衫,扮十分感慨,但谁也不知道精美华袍下是不是爬满了虱子。
曾梵志曾谈及“面具”中的人物姿态时说道:“所有的人类都倾向于展现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像是拍照时姿势会受影响,会刻意摆出从容神态。把它画得特别灿烂,但也特别的虚假,就像舞台上的一种布景,人都是一种自我安慰,等着谁来拍照的很做作的姿态,包括人的手,一种假装出来的得意的城里人的姿态。”
《面具系列第17号》展示了曾梵志对色彩表现主义的探索。背景是近乎平涂的棕色色调,镜子中出现的三重色彩,使人不得不将其与马克·罗斯科作品的构图相联系。蓝绿相间的海水,上部分的天空是淡蓝色,浅黄色的地面是镜中人物及狗所在的场景。坚定而平静的背景划分与前景人物的浓烈情绪形成了矛盾划分。背景的平涂压缩了画面的纵深感,成功衬托出前景人物内心的孤独与焦虑。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中国人的穿着也在90年代末快速西化,这塑造了“面具”系列中后期对于衣着的重点描绘。《面具系列No.17》中,无论男子的黄色西装套装、白色衬衫以及粉红色领带,都体现了平滑光洁、被精细打磨般的华美感。而“狗”作为“面具”系列常见的符号,原本象征了桀骜不驯的野性,在早期作品中多是血肉的颜色。但在此时,狗也被披上了一层时尚的新皮肤,姿态优雅而忠诚,仿佛属于上流社会,揭示了社会规范对本性的驯化。这种悉心设计的画面,也指向了城市里的暴发户。艺评人钟嘉贤指出,西装的迅速风靡,取代了更早之前的灰色“毛装”风格,标志着新时代的来临。
《面具系列No.17》将表现主义的独特笔法、深邃的象征内涵、画家的个体经验以及其深刻的思索融为一体,成功地揭示了社会急剧变革中人们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状况,并将其进行了有力的放大,堪称其艺术生涯的典范之作。从早期孜孜寻求现代世界对个人定义的了解,到冲破自我怀疑和误解的障碍,《黄昏》和《面具》正好拼凑出画家在精神和艺术发展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通过画面,去透视被作者掩盖起来的、或被优雅化了的不安和痛苦,也深刻道出了普世化的人类状态。
发表
《曾梵志》,Skira,米兰,意大利,2019年,第179页、第489页
展出
“1999中国艺术”,1999年3月11日至5月10日,Limn画廊,旧金山,美国
1993年,曾梵志怀揣着满腔热血从武汉奔赴北京,渴望在这片繁华之地闯出自己的天地。然而,踏入北京后,他迅速感受到了急速变化的生活节奏和社会环境带来的冲击,尤其是大都市中人与人之间表面化的虚假交往,让他倍感不适。这种不适应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最终“面具”系列应运而生。这些面具人物不仅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也构成了曾梵志最为人熟知且备受欢迎的作品,展现了他对都市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理解。
《面具系列No.17》即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幅。它借由照镜子的经典隐喻,呈现了市场经济大潮下,中国人对自身生存状态,及社会急速变革的审视和茫然。纵观曾梵志九十年代的“面具”作品,偶有双人像、镜子、狗、画中画等主题,但于一幅画中集合如此众多元素的,却仅此一件。
曾梵志在《面具系列No.17》设计了略带悬念叙事结构。一个身着精致西装的男子侧身望向墙上的一幅画,这幅画不仅如镜子般还原了他的穿着和动作,还为他带上了一副灰白的面具。画中同时出现的还有阳光沙滩和一只象征身份的哈巴狗,这些都是90年代新贵阶层所向往生活,暗示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观众在此只能通过画中画来认识主人公,至于他是否真带着面具我们无从得知。
拒绝直白体现的隐晦手法,拉开我们与“真实”的距离,而这也引伸出两种不同故事走向:其一,男子并未戴面具,面具来自内心,他怀疑只有牺牲真实的自我才能交换来理想的生活。其二,男子也戴着面具,看画实际是两幅假面孔的逢场作戏,一如复杂的人际关系。
曾梵志一直对“照镜子”这一行为感兴趣,因为镜像既是隐藏,也是揭示,它引导人们自觉地构建理想中的自我身份,也不由自主地揭示隐藏的内心真相。《面具系列No.17》中,曾梵志更进一步,将“照镜子”转化为了“画中画”,相比镜像的瞬时反射,画中画包含了更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也是过去与现在的时间重叠。
“面具”系列讨论了人们内在的真实无法被完全展现的困境。而相比于系列前作,《面具系列No.17》展现了一种更彻底的隐藏,不仅主人公只能通过画中画被看见,曾经极具野性和情绪张力的大手,在此也体面地插入裤子口袋。看着画中最理想化的自己,男子着最闪的衫,扮十分感慨,但谁也不知道精美华袍下是不是爬满了虱子。
曾梵志曾谈及“面具”中的人物姿态时说道:“所有的人类都倾向于展现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像是拍照时姿势会受影响,会刻意摆出从容神态。把它画得特别灿烂,但也特别的虚假,就像舞台上的一种布景,人都是一种自我安慰,等着谁来拍照的很做作的姿态,包括人的手,一种假装出来的得意的城里人的姿态。”
《面具系列第17号》展示了曾梵志对色彩表现主义的探索。背景是近乎平涂的棕色色调,镜子中出现的三重色彩,使人不得不将其与马克·罗斯科作品的构图相联系。蓝绿相间的海水,上部分的天空是淡蓝色,浅黄色的地面是镜中人物及狗所在的场景。坚定而平静的背景划分与前景人物的浓烈情绪形成了矛盾划分。背景的平涂压缩了画面的纵深感,成功衬托出前景人物内心的孤独与焦虑。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中国人的穿着也在90年代末快速西化,这塑造了“面具”系列中后期对于衣着的重点描绘。《面具系列No.17》中,无论男子的黄色西装套装、白色衬衫以及粉红色领带,都体现了平滑光洁、被精细打磨般的华美感。而“狗”作为“面具”系列常见的符号,原本象征了桀骜不驯的野性,在早期作品中多是血肉的颜色。但在此时,狗也被披上了一层时尚的新皮肤,姿态优雅而忠诚,仿佛属于上流社会,揭示了社会规范对本性的驯化。这种悉心设计的画面,也指向了城市里的暴发户。艺评人钟嘉贤指出,西装的迅速风靡,取代了更早之前的灰色“毛装”风格,标志着新时代的来临。
《面具系列No.17》将表现主义的独特笔法、深邃的象征内涵、画家的个体经验以及其深刻的思索融为一体,成功地揭示了社会急剧变革中人们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状况,并将其进行了有力的放大,堪称其艺术生涯的典范之作。从早期孜孜寻求现代世界对个人定义的了解,到冲破自我怀疑和误解的障碍,《黄昏》和《面具》正好拼凑出画家在精神和艺术发展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通过画面,去透视被作者掩盖起来的、或被优雅化了的不安和痛苦,也深刻道出了普世化的人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