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95
上一件
下一件
曾梵志 黄昏
80×100 cm.
作品估价:RMB 7,000,000-9,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95
拍品名称:
曾梵志 黄昏
作 者:
曾梵志
年 代:
1989 年
尺 寸:
80×100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签名:89 凡志
发表
《“曾梵志油画个展”展览图录》,湖北美术馆,武汉,1990年,图版
《我·我们:曾梵志的绘画1991-2003》,湖北美术出版社,武汉,2003年,第158页
《曾梵志的绘画》,香格纳画廊,上海,2006年,第1页
《周春芽·曾梵志·季大纯》,龙人画廊,北京,2006年,第52页
《当代艺术家丛书第五辑:曾梵志》,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2007年,第22页
《墙上的文字:八九十年代新现实主义与前卫艺术》,nai010 publishers,鹿特丹,2008年,第107页
《曾梵志:面具下的标志》,Hatje Cantz Verlag,柏林,2010年,第36页
《曾梵志:散步》,中信出版集团,北京,2017年,第56页至第57页
《曾梵志作品全集1984-2004》,Skira出版社,米兰,2019年,第122页至第123页
展出
“曾梵志油画个展”,1990年6月18日至28日,湖北美术馆,武汉
“墙上的文字:八九十年代新现实主义与前卫艺术”,2008年3月23日至10月26日,格罗宁根博物馆,格罗宁根
“曾梵志:散步”,2016年9月19日至11月19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曾梵志作品全集1984-2004-新书发布,艺术家座谈会暨展览”,2020年10月22日至11月22日,艺元空间,武汉
“曾梵志:过往与此刻(绘画1988-2023)”,2023年9月27日至2024年3月8日,浦东美术馆,上海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中,曾梵志始终致力于在创作风格、主题与技巧上的创新,激发出源源不断的想象与创意,本季特别呈现曾梵志1989年、1998年两个不同系列创作的代表,作品向我们传递了画家笔下深刻情感和高超技巧,也见证了曾梵志从崛起到辉煌的艺术历程。
1989年,曾梵志26岁,还在湖北美院学习的他就远离了学院流行的苏派写实语言,偏向了兼容性和表现力更强的表现主义绘画。这一年对他而言非常重要:他成功创作出一批带有强烈风格的肖像画。这些作品不再执着于再现客观外貌,改为突出色彩和线条动感,展现出对绘画笔触敏感的观察和自觉追寻。事后回顾,这一年的突破、转折令人兴奋,显得如此关键,奠定了曾梵志往后数年的绘画方向。
1990年在皮道坚、尚扬的支持下,曾梵志的首次个展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举办,批评家皮道坚为这个展览写下《早熟的单纯》的前言:
这是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在一阵子的左冲右突之后,社会和个人都需要做些必要的调整。但梵志似乎并没有这些考虑,我从他这些表现主义色彩很浓的作品中,看到的只是令人感动的单纯,确切的说,是一种早熟的单纯。他的作品无论情感的深沉还是其艺术表现,都明显透露着一种早熟的气质。对生命的困惑迷茫,对生死纠缠的追究,发出令人震惊的提问:人的痛苦是否归根结底只属于自己,他人永远无法承担。
本场《黄昏》(1989)即收录于此次个展,其后也在曾梵志多个回顾展中作为代表作呈现,被曾梵志珍视为早期重要作品。本作是曾梵志这一时期少见的人物群像创作,描绘了艺术家家乡武汉的日常街景。他捕捉到一个破败的瞬间:一群给别人擦皮鞋为生的男人,由于无人光顾而只能呆呆地坐在椅子上。生活境遇造成了他们内心的紧张,劳碌的工作让他们的手呈痉挛状态,他们无法掩饰眼中的疲劳和沮丧,却又只能无能为力地等待、祈祷。
曾梵志仅用寥寥数笔,便以厚重的黄白油彩传神地描绘了擦鞋者的手部、脸部的皱纹以及白色衣物的立体纹理,同时巧妙地展现出一种默然、冷漠的神态,深刻地传达出人们日常生活中日复一日的苍白与平淡,令人深感生活的无意义之痛。这种用强烈色彩和粗糙质感来表现情绪、气氛和个性的手法,令人看到德国和荷兰表现主义画家对曾梵志的影响,就像德加(Edgar Degas)的《苦艾酒》(The Absinthe Drinker)和梵·高的《加歇医生像》(Portrait of Doctor Gachet),曾梵志精准把握到当代人麻木、泄气的心理状况。
在谈到本作时,曾梵志说:“1989年的《黄昏》是我早期很重要的一个作品,因为当年学院式的教育,学生每年必须去农村或西藏或黄土高原体验生活,去当地画那些风情画,但我那时跟学校的想法不一样,我说我的生活就在身边,一定要画我自己熟悉的地方,我不去陕北那些地方花两个星期画那些放羊的人。这幅画就是我每天放学会经过的一个场景:街头准备给人擦皮鞋的一帮人,有人来他们就坐在这个椅子上擦皮鞋,平时他们就很无聊地坐在这。对我来说,这个场景很有趣,也很打动我,所以我当时给他们画了速写,回去凭感觉快速地完成了这张画。”
曾梵志回忆,学生时期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如何使用线条、色彩与形式来表现对某个主题、形式、或情感的感受,并掌握了用自己的情感去探索画中主角所象征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黄昏》还彰显了曾梵志的雄心,他大胆表现目之所及的脆弱而真诚的心灵,并在此后“协和医院”系列中,把本作的的技术和观察方法都用上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90年代的“面具”系列。
发表
《“曾梵志油画个展”展览图录》,湖北美术馆,武汉,1990年,图版
《我·我们:曾梵志的绘画1991-2003》,湖北美术出版社,武汉,2003年,第158页
《曾梵志的绘画》,香格纳画廊,上海,2006年,第1页
《周春芽·曾梵志·季大纯》,龙人画廊,北京,2006年,第52页
《当代艺术家丛书第五辑:曾梵志》,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2007年,第22页
《墙上的文字:八九十年代新现实主义与前卫艺术》,nai010 publishers,鹿特丹,2008年,第107页
《曾梵志:面具下的标志》,Hatje Cantz Verlag,柏林,2010年,第36页
《曾梵志:散步》,中信出版集团,北京,2017年,第56页至第57页
《曾梵志作品全集1984-2004》,Skira出版社,米兰,2019年,第122页至第123页
展出
“曾梵志油画个展”,1990年6月18日至28日,湖北美术馆,武汉
“墙上的文字:八九十年代新现实主义与前卫艺术”,2008年3月23日至10月26日,格罗宁根博物馆,格罗宁根
“曾梵志:散步”,2016年9月19日至11月19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曾梵志作品全集1984-2004-新书发布,艺术家座谈会暨展览”,2020年10月22日至11月22日,艺元空间,武汉
“曾梵志:过往与此刻(绘画1988-2023)”,2023年9月27日至2024年3月8日,浦东美术馆,上海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中,曾梵志始终致力于在创作风格、主题与技巧上的创新,激发出源源不断的想象与创意,本季特别呈现曾梵志1989年、1998年两个不同系列创作的代表,作品向我们传递了画家笔下深刻情感和高超技巧,也见证了曾梵志从崛起到辉煌的艺术历程。
1989年,曾梵志26岁,还在湖北美院学习的他就远离了学院流行的苏派写实语言,偏向了兼容性和表现力更强的表现主义绘画。这一年对他而言非常重要:他成功创作出一批带有强烈风格的肖像画。这些作品不再执着于再现客观外貌,改为突出色彩和线条动感,展现出对绘画笔触敏感的观察和自觉追寻。事后回顾,这一年的突破、转折令人兴奋,显得如此关键,奠定了曾梵志往后数年的绘画方向。
1990年在皮道坚、尚扬的支持下,曾梵志的首次个展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举办,批评家皮道坚为这个展览写下《早熟的单纯》的前言:
这是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在一阵子的左冲右突之后,社会和个人都需要做些必要的调整。但梵志似乎并没有这些考虑,我从他这些表现主义色彩很浓的作品中,看到的只是令人感动的单纯,确切的说,是一种早熟的单纯。他的作品无论情感的深沉还是其艺术表现,都明显透露着一种早熟的气质。对生命的困惑迷茫,对生死纠缠的追究,发出令人震惊的提问:人的痛苦是否归根结底只属于自己,他人永远无法承担。
本场《黄昏》(1989)即收录于此次个展,其后也在曾梵志多个回顾展中作为代表作呈现,被曾梵志珍视为早期重要作品。本作是曾梵志这一时期少见的人物群像创作,描绘了艺术家家乡武汉的日常街景。他捕捉到一个破败的瞬间:一群给别人擦皮鞋为生的男人,由于无人光顾而只能呆呆地坐在椅子上。生活境遇造成了他们内心的紧张,劳碌的工作让他们的手呈痉挛状态,他们无法掩饰眼中的疲劳和沮丧,却又只能无能为力地等待、祈祷。
曾梵志仅用寥寥数笔,便以厚重的黄白油彩传神地描绘了擦鞋者的手部、脸部的皱纹以及白色衣物的立体纹理,同时巧妙地展现出一种默然、冷漠的神态,深刻地传达出人们日常生活中日复一日的苍白与平淡,令人深感生活的无意义之痛。这种用强烈色彩和粗糙质感来表现情绪、气氛和个性的手法,令人看到德国和荷兰表现主义画家对曾梵志的影响,就像德加(Edgar Degas)的《苦艾酒》(The Absinthe Drinker)和梵·高的《加歇医生像》(Portrait of Doctor Gachet),曾梵志精准把握到当代人麻木、泄气的心理状况。
在谈到本作时,曾梵志说:“1989年的《黄昏》是我早期很重要的一个作品,因为当年学院式的教育,学生每年必须去农村或西藏或黄土高原体验生活,去当地画那些风情画,但我那时跟学校的想法不一样,我说我的生活就在身边,一定要画我自己熟悉的地方,我不去陕北那些地方花两个星期画那些放羊的人。这幅画就是我每天放学会经过的一个场景:街头准备给人擦皮鞋的一帮人,有人来他们就坐在这个椅子上擦皮鞋,平时他们就很无聊地坐在这。对我来说,这个场景很有趣,也很打动我,所以我当时给他们画了速写,回去凭感觉快速地完成了这张画。”
曾梵志回忆,学生时期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如何使用线条、色彩与形式来表现对某个主题、形式、或情感的感受,并掌握了用自己的情感去探索画中主角所象征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黄昏》还彰显了曾梵志的雄心,他大胆表现目之所及的脆弱而真诚的心灵,并在此后“协和医院”系列中,把本作的的技术和观察方法都用上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90年代的“面具”系列。